行走丨云门传奇:刘基过普济寺与清远楼记 2024-06-19 01:41:06 一早,普济寺小和尚慧可随师父砥上人,在大殿做完两堂早课后,起身,便听师父吩咐道:“慧可,你待早膳后,速去清远楼准备些茶点,今日有客人来临。”“知道了,师父!”慧可答应着,准备出殿去伙房张罗师徒的早膳。前脚刚跨出大殿门槛,师父又把他叫住了:“回来回来。”小和尚转身回到师父跟前:“请问师父还有何吩咐,小徒悉听尊便。”“慧可啊,今日为师所邀之人,乃我仰慕已久的贵客,一会儿,你到师父房里把明前日铸茶拿过去哦。”“小徒明白了,师父!”小和尚听说来客是师父仰慕之人,心里也非常期待。他草草早膳后,立即去位于寺院西侧的清远楼准备茶点去了。砥上人见日上三竿,估摸着从灵峰寺出来,沿溪而至云门的客人,差不多走了十数里光景,应该快到了,便到普济寺门口去迎候。虽说时值当夏六月,但寺院内古木参天,绿荫遮日,周围群山环抱,溪流漴漴,又有山风不时送凉,等在寺院门口,看着不远处金黄色一片即将收割的稻田,沉甸甸地在山风中摇曳,砥上人的暑热感顿消。“无怪乎晋时鸿明禅师会选此地讲经布道,实乃神仙之所也!”正当砥上人默默感叹之时,沿着稻田,远远地过来了一前一后风尘仆仆的两人。砥上人定睛望去,那俩正是他所候之客。走在前面,僧人模样的是灵峰寺奎上人。紧随其后的,便是砥上人盼望已久的仰慕之人,赫赫有名的当朝诗文大家刘基,人尊刘伯温。年前,砥上人听来上香的当地官员悄悄告诉他,刘基因在朝中提出反对招抚海盗方国珍,被罢免了浙江省都事之职,已遭“羁管”于绍兴。但因刘大人平时耿直的个性,特别是出众的文才,深得属下及一干文人墨客的崇拜与赞赏,即使被监督管制在绍兴,当地官员对他的看管也是颇为放松。所以,携带妻儿在绍的刘大人,一年多来,浪迹绍兴山水,盘桓云门诸山,以诗文自娱,看似反倒潇洒自在。砥上人久闻刘基大名,便通过云门寺主持季蘅师父,相邀刘大人适时来普济寺。话说刘伯温在奎上人的陪同下,趁天色尚早,日头还未炽烈,由松风阁动身,出了灵峰,顺着若耶溪到了云门,再经过二三里稻花飘香的稻田,眼前陡峭处便是寺院山门。刘基在路上闻听奎上人介绍,普济寺自晋朝以来,就是江南名刹。传说当年泓明法师在此讲经时,当地驻军中有一名叫何充的将军,喜好佛法,经常翻过寺后的山岭,来听法师讲经释道。此外,宋朝名士何胤曾在此隐居读书。所以当地人便把此岭叫做何山岭,寺也随岭别名为何山寺。刘基等两人刚至山门,就见有僧人早就恭候在门口相迎。“刘大人好!奎上人好!贫僧砥某在此有礼了!”“久仰久仰!”“上人别来无恙!”三人见面,寒暄几句后,砥上人便引客进入山门,沿着石阶缓步登高。大概数十步后,刘基的眼前豁然开朗,但见宽阔的平地上,松柏茂密,覆盖似伞,小径幽静,其间寺院始见。“世外之地,果然名不虚传!”刘基不禁赞叹起来。“正是正是,正如古人所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啊!”身旁的砥上人回应道。说话间,三人行至寺院旁西楼。刘基抬头所见,一匾“清远”高悬楼额。砥上人告诉客人:“此楼当年由云峰师父所创建,现在贫僧所居,实乃托先人之福也!”随后,砥上人把客人带到二楼。刚落座,已在此等候多时的小和尚慧可,即刻端上来茶点。顷刻间,日铸茶的醇香弥漫开来。慧可端茶经过刘基身边时,特地认真地多看了客人两眼。只见这位让师父敬仰的来客,目若朗星,鼻如悬胆,髭须飘然,唇方口正。好一个正气凌人的官人!师父常说相由心生,信了信了!慧可在心里欢天喜地着。茶过两巡,砥上人见客人暑气渐消,便起身推窗,邀客相观。刘伯温站在窗前眺望,只见窗外太阳已然高悬。不远处,群山翠叠,尽收眼底。砥上人指着群山一一列数:陶山、刺浮、柯公、秦望、紫霞......似屏风罗立,好不壮观。再观近处,有一石岗,白生生地映照在骄阳下,似白玉一般通体晶莹。又听见窗外有泉声汩汩作响,刘伯温不禁闭目静听,只觉得这泉声,由远而近,好似润过心田。“刘大人!”砥上人轻唤一声,刘基才恍恍惚惚地睁开眼,呼将起来:“绝也!非神仙莫居之,哈哈!”等客再次落座,砥上人就楼名请教刘大人。刘基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先人取字而名之,自有他的用意和道理,我等不可妄加猜测。此刻天晴,我放眼所望,满目都是山水,尽收眼帘,若是昏暗云雨日,那些还看得清,看得远吗?而这泉水,从楼外竹林根下流淌过来,汩汩潺潺,声声入耳。闭目观之感之,才算得上真正清心。”末了,刘基起身再次踱到窗前:“无求诸目而求诸心!”一语石破天惊,又似千钧重力,锤打在两位上人,以及他刘基自己的心上。无求诸目而求诸心。一旁垂手而立的小和尚慧似懂非懂地重复着这句话。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赞 (0) 相关推荐 【写于竹林】 第58天 今日,疫情的第58天,也是春分. 一如既往的抄写<成唯识论>. 这本书,忽然在图书馆看到全本繁体,线装古本,书面被覆了一层薄薄的塑料,翻开了,甚至有股灰扑扑的纸张陈旧的气息.买了同样的线装 ... 坐禅谷传说之三:面壁崖的传说 面壁崖原来叫燕子崖,缘何更名为面壁崖?这里面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 宋朝年间,香严寺智月方丈收留了两个四五岁的孤儿.这两个孤儿是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智月禅师为两个孤儿剃度,给大哥取法名如启,给小弟取 ... 民间故事:小和尚下山 有一个刚刚出生不久就失去父母,被抱到庙上抚养的孤儿,在庙上一直长到十来岁从没有下过山,有这么一天,师父下山化缘破例的带着他见见世面. 一路上小和尚好奇的见啥问啥.当走到一个正在吃草的驴子旁边,就开口问 ... 行走丨云门传奇:秦望山与秦始皇 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南有天子气"的一句流言,在坊间甚为流传,自然也传到了始皇帝嬴政的耳朵里.无风不起浪,这还得了,要知道,皇帝的子孙都在咸阳呀. 此时四十九岁的皇帝,虽说正值壮年, ... 行走丨云门传奇:樵风泾之“郑公风” 若耶溪畔有关郑弘的传说,自古以来,一直在当地口口相传,"郑公风"便是其中之一. 史载,郑弘为东汉会稽山阴人,出身于官宦之家.曾祖父郑吉曾为西汉首任西域都护.而郑弘自己在官场上,从一 ... 行走丨云门传奇:丽句亭的来历 云门山下云门寺前,有一亭,名唤"丽句亭".亭内刻有许多赞美云门寺的唐贤诗赋.亭名与唐朝诗人秦系相关,源自其所作<山中奉寄钱员外兼苗发员外>诗句,"高吟丽句惊巢 ... 行走丨云门传奇:不负岭 旧时,连着山阴与会稽两县有一覆斧岭,当地人又称它为不负岭.关于不负岭之名的来历,跟一段传说故事有关. 相传唐贞观年间,文武兼济的唐太宗李世民,对书墨大家甚为推崇,尤其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但他所收集的王羲 ... 行走丨云门传奇:浮休公深居精舍 元至正十五年盛夏,因不满朝中昏聩腐败,已辞官还里数年.被羁管于绍兴的刘伯温,受云门广孝寺大禅师浮休公所邀,相偕云门灵峰寺奎上人,一同前往若耶溪的深居精舍. 彼时,人们把修道之地称为精舍.此深居乃浮休公 ... 行走丨云门传奇:“洗骨池”的来历 相传,宝掌和尚手握珍珠.成拳出生,所以父母为其取名"宝掌".唐高宗显庆二年,宝掌和尚已高龄一千零七十二岁,人称千岁和尚. 离开黄梅双峰祖寺,走访名山大川,礼拜各地尊圣,并随处讲经布 ... 行走丨云门传奇:“云门草堂”与“寿圣院” 南宋绍兴四年.初冬的若耶溪,已是寒风瑟瑟.一只乌篷船朝着云门寺方向,缓缓地行进着. 竹乌蓬下,坐在草席上的男孩,睁着一双清澈的眼睛,朝船舱外望着.他的身旁,是一披着玄色香罗纱斗篷的妇人.俩前面,坐着一 ... 行走丨云门传奇:雍熙院 唐朝年间. 二月的云门山,还在料峭轻寒中,黄灿灿的迎春花已爬满了山坡. 这一日清晨,东方刚露出鱼肚白,狭长的幽谷里,云蒸雾绕,涧清泉鸣.山麓南面一处寺门开了,走出一个侧背着黄色香袋,穿戴整齐的僧人,急 ... 行走丨云门传奇:葛仙翁与若耶溪钓台 一早,铸铺岙的小牛听到鸡叫头遍,便起床了.他惦记着,昨日山上鸟窝里的鸟蛋,不知破壳了没. 小牛虽说只有十岁,却早会帮衬爹娘了.只要天晴,山路不滑,小牛都会去村附近若耶溪畔的山里斫柴,再把柴挑下山,卖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