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的德化白瓷,堪比台北故宫里的收藏
德化窑瓷土中氧化硅含量较高,其在高温作用下常常呈出玻璃的光泽,胎体细密,透光度好。
史料对明代德化瓷塑佛像评价:"有建窑塑像立像者,其素衣而蓝风兜者,像似美女为劣,似男者为贵。""明建窑文殊佛,德化窑所造。高一尺,叉手趺坐,色泽光润可爱,如象牙然",可看出明代德化瓷塑的美学成就。
元承宋制,泉州市舶贸易重振雄风,更为德化瓷业输入非同寻常的动力和活力,海外市场的需求极大刺激了德化的陶瓷业生产。1976年重 点发掘的屈斗宫窑址,出土了6000多件各式器物,大部分产品在海外均有发现。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行记》一书里记载说:“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迪云洲(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由于马可·波罗带回了德化白瓷和著述中的宣传介绍,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学者将德化青白瓷特称为“马可·波罗瓷” 。
白色通常是光明的象征,寓意明亮干净、公正纯洁、朴素雅致。在人类生活的大自然中白色的存在既多又美丽,而且对人类的生命非常重要,如白云、白雪、白色的羊毛、白色的棉花、白色的荷花、白色的奶汁、白色的大米、白色的珍珠等等。
德化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如玉,剔透光滑,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声音清悦悠扬,犹如敲击金属,铿然作响。其美妙的胎釉质感直逼玉器之“五德”,它的问世,引起瓷坛的巨大反响,国内鉴赏家称赞“似定器无开片,若乳白之滑腻,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
在明清时代,坯体脱模,一般被分解为头部、身体和底座三个部分,各部分又被分别切割成前后两个片块。由于是合模制作,一般高度在10厘米以上者,除头、手等部件系合模后插入外,内底应是透空的,有明显的连接痕迹。如发现内里中空而底部封平或封平后又开小孔者,则必定是采用现代注浆工艺成形的仿品。
唐代之后,以生产白瓷闻名于世的邢窑,由于战乱而没落了。邢窑虽逝,但白瓷工艺却薪火未绝。很快,同样以烧制白瓷为特色的定窑迅速崛起,并取代了邢窑的地位,杀进“宋代五大窑”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