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溜古镇杯乡愁主题散文大赛】张玉东||洄溜滩头寻根脉


洄溜滩头寻根脉

文/张玉东
这次采风活动,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萦绕在脑海中那尊安坐在洄溜渡口滩头的枯老树根。
已是正午时分,采风接近尾声,我们一行人拾级而上来到最后一站沙颍河堤坝,遥望浩浩汤汤的河水对岸,王老师指着洄溜滩头渡口边的枯老树根欣喜说,看!那个老树根,若是哪个雕刻家有幸得到,做成根雕艺术一定很精美!是啊,做成根雕艺术可能是静默在洄溜滩头渡口旁老树根的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我以为她与历经百世沧桑的洄溜滩头泥沙水流相依相伴,与洄溜古镇的风土人情融为一体的存在才是最好的归宿,她属于洄溜的过去,目睹过洄溜古镇无数人事变迁;她置立于洄溜的现在,见证今日洄溜日新月异的蝶变新样;她也定会嵌刻在洄溜的未来,再次期许洄溜的另一个辉煌。
可能,这尊守坐在洄溜滩头的枯老树根不会像刀郎口中喀什噶尔的胡杨那般,有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的神奇魔力,但她是根脉,是深深扎进洄溜人心中的根脉!
根据洄溜古镇清真寺碑文记载,自唐安史之乱后随着人口南迁,有批回民来到这里繁衍生息,演化出别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并形成以白、穆、马三大姓氏为主的族群,现在在籍已有五千余众,展现了回汉和谐生动的局面。不止如此,伴随着沙颍河水运的繁荣发展,一批走南闯北的讨生活的人常常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客居这里,在那个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的年代,乡音家书往往成为一种奢望,很多游子甚至离世时也没能会见故人的音讯,最后送传的只是一纸噩耗,让人徒留怅惋,有的甚至只能由好心的乡邻街坊将其埋葬在此。“土地是财富之母”,在土地资源紧俏的传统农耕社会,这里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土葬方式,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高高山”,每年清明时节都会有来自广州、深圳,甚至香港、澳门的子孙奔赴这里祭拜祖先,聊寄思念。这些客死他乡游子的子孙每每来到洄溜都很关心这里的发展,并愿意为洄溜的发展捐资出力。
诚然,闯荡洄溜古镇游子的故事虽不及历史上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般壮阔,成为中华民族的深厚烙印,但在洄溜古镇的时空中也无不以其独有的魅力点缀在颍淮水乡的锦绣画卷。洄流古镇走出去很多风云人物,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专程回来看看,他们不仅俯看视野里的一草一木,更多地是体味一种吾乡的心安,游子启程的初心如愿。
有人常讲,人死如灯灭,为何这些故人的子孙每年还会不远万里、跋山涉水虔诚地祭拜先人,关照他们曾经奋斗的土地?有人会问,那些已经远走高飞的人,为何还无时无刻牵挂着故土家乡还要专程回来看看?这或许就是中国文化的“根脉文化”,慎终追远自古就是华夏子孙的文化共识,安土重迁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寻根问祖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哪里?中华民族的战斗力和创造力来自何处?就蕴藏在这年复一年,子子孙孙持守的根脉中!
身为人民教师,又这让我想起来学校每年为贫困学生提供的特殊助学金,这里的资金有来自杰出校友,也有来自香港基金会的,涉及面不小,力度很大,而且有的助学金还会持续到供给到学生大学二年级,我当时就在想,这该是一种怎样浓重的情感啊!有些许世俗的不解,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感动和持久的震撼!
纵观中国近代史,在民族危亡之际,有无数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为孱弱的祖国奔走呼号,地不分南北,人不论老幼,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激发出气壮山河的磅礴伟力,拯救祖国不遗余力;在新中国和平建设发展过程中,大量的爱国仁人志士抛却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决然、满怀豪情地纷纷投入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为着改造贫穷落后的旧面貌,为着建设富强美丽的大中国添砖加瓦、添火加薪,这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陈嘉庚、邓稼先、邵逸夫等等不计其数璨若星河的名字,正是这些人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无疑,也正是他们诠释了根脉文化的精髓。
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哲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独到地阐述了精神与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的观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之所以能够在短短时间内一次又一次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之所以能够一波又一波地推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之所以到如今依旧僵而不死留存一线生机,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形态起到了很大作用。需要澄清的是这并不是宣扬西方价值理念,而是对比关照当下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等概念。这些看似无关的概念背后有没有什么深层次的关联呢,我认为是有的。之所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这无疑是深刻洞察到了精神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会深刻影响的道理。大量事实无不证明,灯红酒绿背后如果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注定是纸醉金迷的堕落,无数现实告诫我们,无所敬畏的资本扩张背后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的信仰也注定是空中楼阁的虚晃。
对于文化的解读可以说是,千人千面,万人万解,但我以为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面对生活,我们要自强不息;叩问内心,我们更要厚德载物,这个德就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根脉。“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俗化的国家,我们有着独特的祖先崇拜,有着深厚的根脉文化,现在回头再看这句话,却别有一番深意在里头。
今天,我们再次关注洄溜古镇,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情怀,而不是纯粹的实物商业,平心而论,洄溜古街远不及现在已经家喻户晓的历史名城、古镇大宅的气派场面,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妄自菲薄,我们更应该挖掘的是覆盖在斑驳的树根上的人情世故,阐发蕴涵在青条石路上的人文精神,探寻镌刻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印记,其中至为重要的就是根脉文化。生活在古镇的每个人都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就是守护好文化根脉,知道古镇的每个人有都有一份厚重的使命就是传扬蕴涵蓬勃力量的根脉文化。
此刻,我想,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的那尊安坐在洄溜滩头的枯老树根,成为我心目中古镇的重要印记,我坚信,只要这尊枯老树根在,洄流古镇的灵魂就会永存。

作者简介:张玉东,男,汉族,1989年8月生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安徽省阜南一中思政课教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