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耿‖冯秀珍与她创建的客家文化博物馆【客都推荐】
今年11月10日,中山大学1979级的同学回校参加入学40周年的庆祝活动。
那天上午,我接到冯秀珍一个电话,说她下午将来家里看望我。原来我多年前在客家学研讨会上认识的冯秀珍是中大哲学系的学生,他是在聚会期间抽空来看我的,自是欢迎之至。我提前买了点水果,准备好茶具,按约定时间下楼到路口迎候她。
我把她接到客厅坐好,一杯清茶相待,还请她吃点新鲜橙子。我是在2005年四川成都召开世界第20届客属恳亲大会的国际客家研讨会上认识冯秀珍的,她送给我一套《客家文化大观》。以后我们一起参加过多次客家学术研讨会,记得最后一次是2010年在河源第23届世客会研讨会上相遇的,至今已时隔9年了。她谈到在北京退休后一直还在做客家文化方面的研究工作,今年10月还到福建宁化县出席第七届石壁客家论坛。她退休后在老家创建客家文化博物馆,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真不容易。临别时她送我一册2016年出版的新作《北京客家》,还谈到还有些著作正在编撰和准备出版。
冯秀珍,出生于1955年,丰顺汤坑镇人。恢复高考后于1979年考进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开始在国家医药管理局工作。1988年秋,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读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3年底,调入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任教,被学院评为教授。冯秀珍热心客家文化方面的研究,所著《中华传统文化纲要》、《客家文化大观》上中下三册,获国内外客家学者的广泛好评。
冯秀珍著作《客家文化大观》上中下册
冯秀珍祖屋荆树楼客家文化博物馆
冯秀珍退休后回到老家丰顺县汤坑镇,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支持下,自费修缮南门祖屋荆树楼,创建了客家文化博物馆。建馆始于2013年,从收集整理客家文化有关资料到征集运送客家地区农耕用具等物品,冯秀珍莫不亲力亲为,不知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和积蓄。该馆用了两年时间建成,以客家文化为主,兼具潮州文化、畲族文化,许多热心人士为该馆捐赠了大批客家文物。荆树楼有副对联:“荆楼毓秀千秋盛 树德扬珍万代兴”,隐含了秀珍建馆荆树之意。展馆面积400多平方米,有十多个展馆,展品共5000多件,还藏有海内外客家研究书籍5000余册。展馆内容涵盖客家概况、客家姓氏、客家名贤、客家耕读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生活家居、客家山歌、客家妇女、客家佛教信仰等多个方面,堪称图文并茂,实物繁多,多彩多姿。
2005年9月23日,在冯秀珍老家荆树楼举行客家文化物博馆揭牌开馆仪式,来自广州、北京、潮州、汕头、梅州等地的学者嘉宾、媒体记者及当地乡亲前来参加,热闹非凡。该馆揭牌后,免费向公众开放,吸引了台湾、香港和南非、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学者前来参观,好评如潮。
冯秀珍为传承和发扬客家文化,专心致志于客家文化的学术研究,撰写了不少客家学论著;退休后回到老家自费创建了客家文化博物馆,为客家地区独一无二之盛举。在2018年梅州好人评选活动中,冯秀珍获评“敬业奉献好人”,被誉为一代客家才女,梅州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