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新II松口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

松口华侨与海上丝绸之路

文/梁德新
广东是华侨华人移居海外最早、最多的省份之一,是国内第一华侨大省。目前,广东籍华侨华人有2000多万,约占全国的2∕3,遍布世界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侨乡,而东盟各国是主要聚居地。
梅州是中国著名侨乡,更是广东省重点侨乡,素有“五洲客家半梅州”之称。梅州旅外华侨人口占国内人口的69%,其中不少客家人在印度洋沿线亚洲、非洲国家创业、谋生。据统计,在环印度洋的所有国家中,都有梅州客家人居住,总人数近400万。
松口沿江店铺/客都原创摄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贸易航线,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南海、波斯湾、红海,将中国生产的丝绸、陶瓷、香料、茶叶等物产运往欧洲和亚非其他国家,而欧洲商人则通过此路将毛织品、象牙等带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在西汉时始发于广东徐闻,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我省和我国走向世界、对接世界的海上通道。
客家人的迁徙借助了海上丝绸之路移居东南亚各国家。梅州市梅县松口是个遐迩闻名的千年古镇,现有人口73000人。松口地处闽粤要冲,梅州水陆交通要道,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旧时广东梅州周边的华侨都由松口中转出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到东南亚各国谋生,据统计,在环印度洋的所有国家中,有8万松口人居住。是国内著名的侨乡之一。2011年,中央电视四台中国古镇专题节目,把松口列入“中国百家古镇”之一。2013年6月8日,松口镇入第五届古街道名录。
松口镇旅居海外的华侨始于宋末,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到梅州招募义军,松口卓姓800人从军,参加抗元。失败后,其残部退至新会崖山,遭元军伏击,幸存的卓谋等10余人,伐木架舟,漂流南渡到婆罗洲(印尼加里曼丹岛)定居,为梅县最早出国的华侨。清康熙年间废除“迁界令”后,松口出国谋生者逐步增多。松口人出国侨居主要原因:政治避难、生活困难、婚配出洋、继承产业、求学出洋等。旧时海外华人寄回梅州的信件,只要在信封上写“中国汕头松口转某村某人”便可寄达,足见松口为岭南四大古镇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作为韩江的源头,梅州与汕头一衣带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860年汕头开埠至1949年,汕头作为梅州客家人的出海口,海外客家华侨大量投资汕头市政建设,其市区的街道、商铺和房地产开发等,一半以上是客家人投资的,松口华侨谢逸桥、张荣轩、温东盛、梁密庵等都在汕头建有商铺。汕头最早的两条铁路潮汕铁路和樟汕轻便铁路,都是梅州人投资修建的。
松口镇是著名的侨乡,受南洋、西洋文化影响,清末明初兴建的洋楼至今在松口随处可见。这些 “中西合璧”或“西洋式”风格迥异、尽显异域风情的建筑,不仅是客家华侨在印度洋异域他乡艰苦奋斗的成果,和一种光宗耀祖的表达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华侨将外国建筑文化传到了远离海岸的山区,是山区文化与海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交流、融汇结果的见证。华侨建筑见证梅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文化交流。
梅州与东南亚各国互动密切。在梅州人大量移民南洋地区过程中,家庭与南洋之间的联系相当紧密,每年往来于家乡与南洋之间的人数以万计,甚至由此催生了一个新行业——水客,不断往来于家乡与南洋之间,专门承担家乡亲人与南洋华侨之间的联络,负责带人、带钱、带物、带信。他们所带的信是一种类似于汇票一样的信件,俗称为“侨批”,承担着家乡亲人养家糊口的责任。据统计,自1949年以来,往来于梅州与南洋之间的水客达数千人,其中梅县松口有数百人。他们从松口坐船经韩江到汕头,再坐海船出洋,常年奔走于梅州与南洋各国之间,为家乡亲人与海外华侨之间架起了一座“彩虹”。 水客如此一往一返,对梅州人投奔海外,出国远行,增强华侨与故土的联系,对中外交流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梅县乡贤梁伯聪先生在《梅县风土二百咏》中,曾热情称赞:“一年大小两三帮,水客往返走海忙。利便侨民兼益己,运输财币返家乡。而今梅州收藏家魏金华收藏旧时华侨通过水客携带好回家乡亲人的信件、证件(即侨批文物)辑编成《梅州侨批世界记忆——魏金华收藏侨批档案汇编》。侨批是梅州水客行走“海上丝绸之路”场景的见证。“世界记忆文化遗产”梅州侨批是梅州华侨移民史、创业史及广大侨胞对所在国和祖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作贡献的历史真实见证,同时也是梅州水客活跃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
“松口地方虽小,但在辛亥革命期间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是辛亥革命的摇篮之一。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得到海外广大华侨热烈响应,他们积极为革命捐资出力,1905年,松口籍华侨谢逸桥、谢良牧、温靖侯等人在日本东京积极协助孙中山筹组中国同盟会,并成为该会首批会员。此后,谢良牧随孙中山远赴南洋宣传革命,筹组同盟会南洋支部。松口籍侨领印尼棉兰的张榕轩、张耀轩,雅加达的梁映堂、梁密庵,马来西亚的谢梦池等人的住地,均是孙中山的联络点和住宿地,并支付活动经费。同时,梁密庵还创办了当时在印尼极有名的巴达维亚(现称雅加达)华侨书报社,作为同盟会宣传革命的阵地,发动当地华侨义捐集资,团结反清华侨志士,支持革命。谢逸桥、温靖侯则受孙中山派遣,回粤东宣传革命思想,创办粤东同盟会支部,他们选择了松口公裕源米店作为同盟会的秘密联络点。松口还有一处辛亥革命活动的重要遗址,即被后人称为“小黄埔军校”的松口体育学堂。松口体育学堂也是由松口籍同盟会成员建立,设在温靖侯的祖居温氏精庐。松口体育学堂仅办了一期,但却培养了一大批军事骨干,他们在后来的起义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堂所招收的120名学员中,有10多名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3位是松口籍人。梁密庵献巨资、倾家产的义举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评价,并为他颁发了《旌义状》。为感激谢氏兄弟对辛亥革命的赤诚忠心,1918年,孙中山受谢氏兄弟邀请前往松口,在谢氏祖居爱春楼下榻时,欣然为爱春楼题联“博爱从吾好,宜春有此家”,同时还填词一曲盛赞谢氏兄弟“挥金为革命”的义举。为了表彰和纪念松口华侨在辛亥革命中所作出的贡献,1938年,国民政府还专门在松口建造了一座公园,命名为中山公园。
客都原创/摄
松口客家人在移民南洋过程中,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合作开发,19世纪末20世纪初,松口有部分华侨在侨居地成为富商,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张榕轩兄弟在印度尼西亚捐建济安医院,架造棉兰日里河大桥,资助清真寺、印度教寺庙建设。伍淼源在泰国经营木材,生意越做越大,成立“蓝三森林公司”,是当时华侨唯一经营的公司,成为泰国蓝三家族始祖。他经商致富后,热心公益事业。1904年在侨居地他与刘继宾、高晖石等倡办曼谷天华医院,购地创建客属山庄华人公墓,因对社会有一定的贡献,荣获泰国皇帝御赐勋章。 “温东盛”商行成为雅加达的数一数二的大商行,其经济实力几乎可控制雅加达的粮、油市场。温东盔成了当地有名的富商。梁密庵的子孙后裔大多数在印尼、香港等地经商,其中他的儿子梁锡佑是著名侨团领袖,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而梁锡佑之子梁世桢创办了印尼五大房地产上市公司之一,成为东南亚著名富商。
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松口大街/客都原创摄
松口华侨热心捐资家乡公益事业,出资办实业造福家乡。
清光绪三十年(1904),松口旅印尼华侨张榕轩、张耀轩昆仲和谢梦池投资兴建中国首条侨办铁路——潮汕铁路。清末明初,松口旅外华侨谢益卿、梁映堂、谢梦池、伍森源、伍佐南、温东盛等热心捐资兴办松口公学。民国期间,国光中学、溪南学校也得到华侨、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松口华侨捐资办学占总数的80%。1950~1978年,松口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办学和兴办公益福利事业108宗。
20世纪30年代,松南大黄村旅印尼华侨廖子君之祖父廖南屏、父亲廖访珠在松口兴建“上坝头大街”和“火船码头”。是松口乃至梅州通往外地唯一能停泊大轮船的码头。20世纪20、30年代,松口街开设的“汇兑庄”、“贸易行”、“米行”等较大型的商行,多为侨属、侨眷兴办。部分有钱的华侨汇钱回乡,在松口圩镇购置地皮,兴建店铺供亲属经商或用于出租收取租金作为家用。1950年后,有华侨、侨属兴办松口侨联松香厂和松口华侨水电站。1957年,由华侨筹资兴建松口华侨戏院。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落实各项侨务政策,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热情更加高涨。1979年由旅印尼侨胞梁锡佑后裔投资兴办京辉毛织加工厂,编织毛衣销往海外市场。1984年,松南乡政府与香港永新公司合办松南大理石厂。1988年秋,兴建中侨水泥厂由旅泰华侨李克振引进300万元与松南乡政府合资经营。2010年,梅县台湾农民创业园计划在松口镇大涧村、铜琶村建占地3200亩的创业园核心区,带动全镇优化农业品种结构、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产品竞争力。
2014年10月,访问印尼期间发表演讲称,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处中国南大门的广东,提出要在重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无可替代的角色。
松口镇政府要审时度势,发挥华侨之乡优势,主动融入国家“一路一带”战略。那么,松口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
松口昔日的辉煌积淀了丰富的人文底蕴,为今天的古镇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从明代的世德新街被评为古街和松口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后,市委、市政府及松口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市委市政府领导曾多次到松口调研,谋划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并作出了重要的指示。充分借鉴和吸取国内同类古镇(村)保护开发的成功经验,增强对古镇的保护工作,将她打造成美丽的粤东旅游名镇。松口与东南亚、香港、台湾等地客家人血缘相亲、文化相近,人员往来频繁、经贸交流密切。尤其近几年客商大会、客家山歌节、央视中秋晚会等大型活动,更加密切了与海外侨领和广大乡亲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吸引海外华侨到松口旅游。
松口镇政府要多方面、多层次关心关注广大海内外客家人以及他们的事业发展,为他们的交流合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平台,吸引更多的侨商、客商到松口投资,开发适应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城市和国家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利用当地梅州籍客家人的商贸企业合作,把梅州产品销往各地,发挥海外客家人家乡情感浓厚的优势,引进海外资本回梅州办企业,助推梅州产业升级换代,振兴家乡经济。利用蕉岭华侨农场等资源和条件,效仿汕头做法,申请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争取政策,争取项目,扩大招商引资,吸引广大梅州籍客家华人华侨回原乡投资兴业,助推家乡振兴发展。要用好用活这些优势,主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松口与东南亚各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移居当地的华人华侨众多。这些留居海外的客家人就是梅州实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坚实后盾。松口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承接历史,着眼现实,顺应时代潮流。
移民纪念广场
广东省拟将广州的十三行、潮州的古港、阳江的南海1号、湛江的徐闻古港,打包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这显然忽略了潮州所在韩江区域上游的梅州。2013年9月,中国移民纪念广场在梅州市梅县松口镇落成,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国内唯一的移民纪念项目。梅县千年古镇松口及火船码头,见证了唐宋以来客家人下南洋的历史,要争取进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序列。

文/梁德新

作者简介:梁德新,广东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学历史教师、学校文学社辅导老师、梅县第10届政协文史委员、《客家人》特约编辑等,在国内的刊物发表文章,编著有《客家乡情》《客都民俗风情》《客家松口民间故事》等8本。2009年在梅县松南中学退休,聘为梅州市旅游局《客都旅游》杂志社编辑。对客家文化有研究,为嘉应学院客家研院持约研究员,有学术论文在嘉应学院、三明学院、北部湾大学等刊物发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