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魏国力压秦齐楚赵国,称雄中原百年,为何没能统一六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当时周王室衰微,各路诸侯崛起,开创了一段百家争鸣、诸侯争霸的激情岁月。俗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王室统治了江山那么久,现在周王室实力衰微了,各路诸侯谁都想一统天下,争夺霸主的地位。于是从春秋时期开始,大家就疯狂地开疆扩土,侵略小国家,这样一来,到战国时期西周分封的几百诸侯国,就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较为强大的国家,还有资格互相争夺最后一统天下的机会了。此时,原有的分封制基本已经土崩瓦解,各国都在通过变法重组社会结构,寻求超越其它国家的机会。而在这七个国家中,魏国的实力在战国初期是最为强大的,当初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等人首先在诸国中实施政治改革,魏国通过奖励耕战,兴修水利等方式使得魏国国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了中原地区的霸主。在魏国鼎盛时期,魏国灭中山,北压赵国,西制秦国,东败齐国,南拒楚国,风光一时无二。但是这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到最后却并没有统一六国,是没有那个实力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就让我们来细细探究一下。

一、开国之君打下江山,但因后世统治者能力不足逐渐没落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个诸侯国联合起来,瓜分了晋朝的土地,而后各自占据一方,这就是历史上说的三家分晋。在这场瓜分行动中,赵国得到的土地是最多的,魏国和韩国相对来说就少一点,最主要的是他们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赵国占据了晋朝北边的大块土地,魏国和韩国则处在赵国的南边,尤其是魏国地理位置是十分的尴尬,他处在这几个诸侯国的中间,所谓是群狼环伺。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统治者就更应该加倍小心才是。魏国的第一任君主魏文侯,他是一个优秀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很明白自己国家的处境,于是联合当前的处与赵、韩两国进行了一次友好的会谈,他明确地指出:我们三只能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如果互相觊觎对方的国土,打起来只会两败俱伤,这只会给周边的那些国家带来可乘之机,不如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对抗外敌。在听了魏文侯在大会上的这一提议之后,两国国君深思之后觉得甚有道理,于是都同意了他的建议,虽然这次会议没有明确到底该如何往一个方向发展,但是这也不影响这三家暂时出现了和平的局面。在这之后,赵、魏、韩各自开始闷声发展。魏文侯身为魏国的第一任国君,他深知自己的担子沉重,在位期间,他丝毫也不敢怠慢,在这样一个群狼环伺的环境之下,唯有自强才能不被其他国家吞并,于是他决定率先变法,重用李悝,而后又重用吴起整顿军事,还礼贤下士,推广文学,吸引力一大批的有才之士,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之下,魏国率先完成改革,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

然而一个人强是没有用的,在魏文侯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魏武侯正式即位。然而在他继位不到一年的时间,李悝就去世了,魏武侯只得按照先前父亲和李悝制定的政策接着往下走,也不会根据当时的国情来做出相应的判断。似乎从这一点来看,并不能说明魏武王的能力不行。但是,魏武王在任用人才这一方面真的是差他父亲魏文侯差远了。本来在李悝去世之后,最有能力接过李悝担子的人应该是吴起,但是或许身在高位的人都有一种通病吧,总觉得有人功高震主。于是魏武王并没有重用吴起,而是选择了扶植田文上位,田文这个人在各方面能力上都赶不上吴起,结果没过多久,田文也死了,魏武王又任公叔痤为相,田文好歹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但是公叔痤就不一样了,这个人心胸狭窄,嫉妒贤能。就是因为他,魏国流失了大量的人才。到后来魏武侯去世之后,魏惠王在与其弟的一番争夺之下,登上王位。此时的魏国已经开始渐渐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了,而魏惠王还不自知,在几代君主的多次征战之下,魏国四周已经树立了不少的敌国,而魏惠王也擅长处理这些外交关系,以至于后来别的国家联合起来攻打魏国。不仅如此,魏惠王也不善用人才,以至于在这一时期,让那些有大才之人远走他国,比如公孙鞅、孙膑、张仪等。

二、因为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流失所谓守业更比创业难,看来这句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啊。不信就来看,就拿魏国来说吧,魏文王在位期间,魏国曾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了,在魏文王的领导之下,魏国国力强盛,不少的国家都忌惮呢。这个时期的魏国,有着许许多多的人才,就拿军事家吴起来说吧,先不提这个人的德行怎么样,但就他那超群的军事才能就足以让魏文侯重用他了。于是在吴起的带领之下,魏国的军队很快就在进攻秦国的战争之中取得了胜利,并且攻占了秦国大量的土地,这让魏文侯很是高兴,于是就更加放心让吴起带领军队了。不得不说,吴起确实是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他认为军队在精不在多,认为拥有一支精锐的军队可以以一当十,于是他自己制定了一套选拔士兵的标准,然后建议魏文侯参照这个标准来招募士兵,在他的这个标准之下,魏国很快组建起了一支非常强大的精锐部队,也就是后来的魏武卒。后来魏国凭借着这支军队所向披靡,征战各国,一跃成为最强大的国家。然而这些辉煌在魏武侯即位之后都开始渐渐凋落,魏武侯继位之后不到一年,领导变法的相国李悝就去世了,按理来说最有能力接替相国这个位置的人应该是吴起才对,但是魏武侯怕吴起拥兵自重,而是选择了田文做相国,对此,吴起并没有什么意见,天文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但是不久之后,田文也去世了。吴起心想:这回总该轮到我了吧?结果并没有,而是公叔痤当上了相国之位。

要说公叔痤这个人别的本事没有,但是善于察言观色,心胸狭隘。他当上相国之位后,处处排挤吴起,而魏武侯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不太管,后来吴起忧愤之下,去了楚国,这也是魏国的一大损失。不仅如此,因为公叔痤的原因也让另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远走他乡。在公元前361年的时候,公叔痤病重,在弥留之际,魏惠王前去探望这位老臣,言语之间谈起人才选拔,这时候,公叔痤难得清醒了一回,举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公孙鞅。但是魏惠王一听到这个人的名字心里就有些顾忌了。或许是在君王身边呆久了,自然能看明白君王的一些想法。他看魏惠王对他推荐的这个人根本不感兴趣,也丝毫没有要重用他的意思。不禁有些后悔,在这之前,他知道这个人的才华与本事皆大于自己,所以迟迟没有举荐他,直到自己快要死了的时候才举荐他,并且这个人还是自己的家臣,这种意图不得不让魏惠王引起猜忌。公叔痤跟公孙鞅相处这么久,自然知道这个人有着怎样惊世的才华,他见魏惠王对他的举荐丝毫不在意,因为有吴起的前车之鉴,思来想去于是就建议魏惠王如果不打算重用公孙鞅就杀掉这个人,不要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然而魏惠王并没有把他的这番话放在心上,只是随口应付几句就回去了。结果公叔痤去世之后,如他所料,公孙鞅并不得重用。于是公孙鞅就转投秦国,帮助秦国改革,这个人也就是商鞅。因为他的到来,使得秦国最终一跃成为霸主。

三、魏国外交策略的失误: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原本韩赵魏三晋之间采取了一致对外,内部尽量通过调解处理矛盾的方针,但魏国只想着自己捞好处,还想兼并盟友,这使得魏国陷入了四面树敌的地步;韩赵魏三家原本同出一源,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三家在瓜分晋室后,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同盟关系:一方面三晋之间内部又想兼并对方,另一方面初生的三晋还很弱小,在他们调节好内部矛盾壮大起来之前,又不得不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战国初期的时候,三晋携手,从秦国和楚国手中夺得了不少土地,魏国能够称雄于世,韩赵两国功不可没。本来,按照三晋的协议,大家一同出力对外扩张,肯定是想谋求好处的,可随着魏国越来越强大,韩赵两国在同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魏国对待自己盟友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以前韩赵魏三家是以盟友的关系进行分红,那么等到魏国称霸中原之后,魏国就觉得自己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战胜它国,心里也就不乐意给韩赵两个小弟分红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让魏国的心态越来越飘,在魏国的君主眼中,韩赵两国已经从平等的盟友变成了自己的附庸,兼并韩赵的想法也就在这种心态下滋生了出来。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在未确立继承人的情况下突然逝世,韩赵两国为了改变自己在同盟中的不平等地位,他们出兵魏国,决定扶持一位亲近自己的代言人。公元前369年,韩、赵联军在浊泽大败魏军,并将兵锋直指魏国都城安邑,虽然后来韩赵联军内部出现分歧,最终没能瓜分掉魏国,但这件事也使得韩赵魏三家之间的同盟关系彻底破灭。当时的魏国对于这种变法却未能吸取教训,公元前354年,魏国又出兵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打算一举歼灭赵国,原本和魏国有矛盾的列强们,便抓住机会趁机进攻魏国。其中秦国偷袭并夺取了魏国少梁,齐国田忌在桂陵设伏,大败魏军,这两战虽未动摇到魏国的霸主地位,但从外交格局上来讲,魏国已经失去了三晋同盟时期,那种压倒性的实力。当韩赵魏三家闹翻后,魏国在面对秦国、齐国和楚国的攻势时,就陷入了一种腹背都容易受敌的尴尬局面。在各个大国的包围夹击之下,处于四战之地的魏国,纵然实力强盛也难以再大规模扩张,而随着秦赵齐诸国的崛起,此消彼长下魏国的霸主地位不断受到挑战。后来,当魏国失去河西、河东等地后,魏国的战马和铜矿资源供应也陷入了困难,原本不可一世的魏国处境就更加难受。综上,魏国的霸权之路也就彻底破灭。文/青城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可以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吗,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