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出文物(048)|铜浮屠

铜浮屠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通高53.5 底座长宽各28厘米 重7.4千克

文物年代:唐

出土信息: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馆藏地点:法门寺博物馆

唐代,1987年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法门寺博物馆。通高53.5厘米、座宽28.5厘米、刹高23.5厘米。铸造成型,通体鎏金。由宝刹、浮屠、月台、基座组成。

浮屠亦作浮图,其含义有多种:佛陀、佛教、僧侣或佛塔。此处所指的是佛教建筑形式的“佛塔”,源于印度。古印度佛教徒筑塔最初为供奉佛骨或葬贮僧尼尸骨之用,后来演变为佛教象征性的重要标志。佛教徒非常崇拜舍利,见舍利如见佛陀本身。

鎏金铜浮屠设方形基座。基座上有三层月台。最低月台呈方形,四周边沿有栏杆。栏杆上下段有宝珠、如意云头、葫芦状的装饰物;中间层月台呈四级叠涩,四周亦设栏杆,栏杆四周中部竖立“望柱”二,柱顶有蹲狮;最上层月台亦为方形,月台侧面各有四个桃形壶门。最上层月台上为铜浮屠,面阔、进深均为三间,顶似“攒尖顶”,柱头斗拱、补间人字拱,攀间枋、栏额、蜀柱俱全。当心间设门两扇,门中部有插杠,门外置金刚力士一对。从最底月台到当心间,有左、右台阶,中间以丹墀分隔。浮屠四周亦设栏板,“攒尖顶”上有须弥座,座上有宝刹。宝刹下端有六枚相轮,相轮上置华盖。盖上有十字相交的火焰背光,其上有双轮新月与日轮,刹尖高耸,最上为摩尼珠。原通体鎏金,现多已脱落。

鎏金铜浮屠(出土时)

塔内盛放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一枚,棺盖为半弧形,前宽后窄,前檐探出较多。棺体前高宽,后矮窄。棺盖长8.2厘米,高6.4厘米,前档宽5.4厘米,后档宽4.2厘米。前档板上刻着两位坐佛弟子,两侧壁各錾出两只迦陵频伽神鸟。棺体下有两层台座,上层台座四周錾出一圈仰莲瓣,下层四周镂空成壶门。

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

第四枚佛指舍利就在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的棺盖内。而第四枚佛指舍利是法门寺地宫内发现的唯一一枚真身灵骨,也是世界上至今唯一的佛教圣物。这枚佛骨是法门寺地宫内发现的第四枚佛骨舍利,因而得名。在此之前已经发现过三枚佛骨舍利,但都属于影骨。影骨是佛家为了保护真身和供人供养而特制的影射之骨,也同样具有极高的价值,其中有一枚影骨就存放于八重宝函之中,可见其地位重要。

该佛指舍利是法门寺地宫内发现的唯一一枚真身灵骨

也是世界上至今唯一的佛教圣物

文物造型与意蕴之间的微妙关联

——解读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铜浮屠(节选)

张正雄 法门寺博物馆

鎏金铜浮屠的出土地点及相关背景

鎏金铜浮屠出土于法门寺唐塔地宫的前室,被放置在阿育王石塔中。鎏金铜浮屠内部放置鎏金迦陵频伽纹小银棺,四号佛骨舍利(三枚影骨之一)就在银棺之内。

阿育王塔

鎏金铜浮屠虽然被放置于阿育王石塔之内,但是从当年出土的实况来看,它们之间并不十分配套,由此可以推断,鎏金铜浮屠本来的功用未必是与它物组装起来放置舍利的。在设计之初它应该是单独成型,用于供佛的器物。关于这种看法曾参与法门寺地宫发掘的王仓西先生亦有论述:“鎏金铜浮屠出土时,将宝刹、各月台上望柱、护栏拆解放置于阿育王石塔中。经考古修复整理,发现此浮屠亦残缺严重,宝刹与吻角间的牵引、风铃均残佚,望柱、护栏残佚甚多,鎏金脱落严重。所有这些文化现象,说明一个非常明确的问题,即鎏金铜浮屠绝非唐懿宗咸通年间制造,而是一个时代较早的容器。”由此来看,鎏金铜浮屠与阿育王石塔的组合实属偶然性所致。咸通十四年(873),唐王朝最后一次安奉佛骨舍利时,密教大师智慧轮等人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安奉方案,这套方案兼顾了佛指舍利的安全性和神圣性:即四枚舍利同时安奉,各具一套舍利容器,其中三枚虽为佛指舍利的复制品(影骨),但将其分别置于地宫的前、中、后室的显眼位置,而真佛骨却置于密室之内,这样的排布明显具有迷惑性,可以严防真佛骨被盗。这反映出武宗灭佛之后,僧人们对保护佛指舍利的警惕性大为提高。当然这样的布局也有陪侍之意,突出了佛骨舍利的神圣性。总体来看,这样的布局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出于临时性需要,而将一些原有的器物和新做的器物组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四套舍利容器。弄清了这点,我们便可以更进一步推测出鎏金铜浮屠确为供佛器物,在发掘出土时虽成套出现,但其具有高度独立性。这点为我们从铜浮屠自身特征入手来探寻其内在意蕴奠定了基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审视角度将铜浮屠从“套装”中解放了出来。

鎏金铜浮屠结构要素的文化成分分析

文首已对鎏金铜浮屠的主要构成做了简介,可以看出其属于典型的楼阁式塔。如果要从文化要素的角度来看,鎏金铜浮屠显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外来文化元素高度交融的产物。

鎏金铜浮屠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主体结构:鎏金铜浮屠的主体结构为一座台榭式楼阁,即位于高台之上的楼阁。台分数层,逐步升高,抬高了楼阁主体,这与此类楼阁的主人身份地位或楼阁本身的宗教、文化等功能相匹配。台榭建筑是中国古代宫室、宗庙的常用建筑形式。

细部构件:鎏金铜浮屠以古代木楼阁为基本原型制作而成,其细部构建中的许多要素亦属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斗拱、直棂窗、飞檐、攒尖顶等。

鎏金铜浮屠的外来文化元素

“浮屠”就是“佛塔”的音译。从“鎏金铜浮屠”的定名便可看出其所具有的佛文化属性。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塔刹部分。须弥座、六级相轮、华盖、火焰背光、日月组合、摩尼珠等构成塔刹。塔刹是印度式佛塔的缩影或模型,对此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公元200年前后,在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汉朝已经进入土崩瓦解的历史时期,在长江下游的丹阳郡(今天的南京一带)有一个史官笮融,‘大起浮图,上累金盘,下为重楼……’(见《后汉书·陶谦传》)这是中国历史的文字记载中比较具体地叙述一个佛寺的最早文献……更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那个上累金盘的重楼。完全可以肯定……所谓‘重楼’,就是在汉朝,例如司马迁《史记》中所提到的武帝建造来迎接神仙的那种多层的木构高楼。在原来中国的一种宗教用的高楼之上,根据当时从概念上对于印度窣堵波的理解,加上一个刹——最早的中国式的佛塔就这样诞生了。”塔刹是佛塔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②其他构件。四门两侧分别设置的金刚力士(四组共八个)、望柱上的蹲狮(四组共八个)、月台侧面的壸门图案等都属于比较典型的佛教元素。

除了上述内容中提到的一些文化元素,事实上还有一类非常显著而独特的构件,那就是分布于四侧的双拱形踏步(台阶)。这些踏步完全不同于日常所见的实物踏步。在考古发现的实物中也非常罕见,那么设计者为何要做出如此独特的设计呢?

独特的拱形踏步意蕴何在

如果在铜浮屠的四侧分别构筑台阶式踏步,那么这件文物将显得极为写实。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通往上层楼阁的踏步被设计成了罕见的拱形。显而易见,将本应逐级而上的台阶变成拱形结构非常不符合常理。因为由拱形结构相连的两端并非处于同一水平面,两端所处水平面的落差较大,如果将其还原成实物建筑,人行其上是非常不便的。这样一种设计是不是为了省事而简化其造型或者仅仅是为了审美的需要对其做了“变形”处理呢?稍加探查便可知道原因并不是如此简单。

前文已经指出鎏金铜浮屠是一件具有高度独立性的供佛器物,它的出土地点是法门寺唐代地宫遗址。而法门寺在唐代属于皇家寺院。这件精心设计、造型独特、做工精湛的鎏金铜浮屠极有可能是出自皇家工匠的奉命而为,不可能因为观赏需要或因省料目的而轻易改变其形态。那么究竟应如何来认识其独特的造型特征呢?

细致观察,可以看出这种拱形踏步非常类似于常见的拱桥。生活中常见的用于跨越河流、沟壑的桥梁造型被“移植”到了这座塔(浮屠)上。当然,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并不科学,但其背后是否有古人某种思想观念的投射呢?是否有某些特别的涵义蕴含其中呢?

古人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话强调了“救人于危难之中”是无尚善举,同时也可以看出,佛教理念中“建造浮屠”确是积累功德的一种行为。那么将“桥梁”造型移植于“浮屠”之上,是否也是古人的功德观使然呢?佛教讲究“此岸”与“彼岸”,讲究自度度人。桥梁是由此岸跨越彼岸以及自度度人的有效途径和精神象征。这样来看,铸桥确与功德相关。斯坦福大学教授柯嘉蒙先生在他的《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一书中谈到:“至少从6世纪开始直到清末,中国僧人在桥梁的建造和修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更广的层面来讲,佛教功德观念的普及是很多桥梁建设的关键因素。”“造桥被认为是一大善举。佛经中也经常引用桥梁譬喻慈善,例如‘戒为桥梁’,能助人度过艰险。而菩萨发愿忍受千踏万践,‘亦如桥梁’。佛法为桥梁,帮助追随者从轮回生死之海到达涅槃的彼岸。”到此,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这件供佛器物(鎏金铜浮屠)之上投射有唐代皇室崇奉佛教的强烈意识。换言之,这件器物很重要的文化意蕴是佛教中的功德观。正是为了突出文物的文化意蕴,古人大胆地改变文物的实用外形。虽然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它有悖常理,但从器物与其文化意蕴相统一的角度来看,它却实现了一种完满,这也使文物的外形与其内在意蕴之间具有了一定的互释性。

我们在解读一些形态异常但文化归属相对明确的器物时,往往可以由其文化属性出发,来探究其异常形态背后的观念因素。例如,1957年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村的一座匈奴人墓葬出土的鹿形金怪兽。其图案带有鲜明的组合性特征,并非常态图案。它由马、羊、鹰、鹿等各种草原兽、禽原型图案组合而成,其文化属性为草原文化。可以看出这件器物应含有世代生活于草原的匈奴人对其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的崇敬与留恋之意,对广袤的草原生态所持有的那种“生时不可离,死亦难相舍”的民族文化心理,全都凝铸在了这件形态奇特的文物之上。

综上可以看出,不少形态异常的文物与其特有的文化意蕴之间具有互释性特点。从文物自身的文化属性出发,结合其形态做深度探究,往往能给我们深入、正确地解读文物本身带来诸多启发。当然,对于一些文化属性不明的文物,我们也可以从其独特的形态构造入手,试究其文化归属.

参考文献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法门寺博物馆,宝鸡市文物局,等.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王仓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几件舍利容器时代之判定及相关问题》[C]//宝鸡市法门寺文化研究会.法门寺佛舍利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宝鸡:宝鸡市法门寺博物馆,2014.

[3]张高举.浅析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舍利容器纹饰的文化内涵

[C]//宝鸡市法门寺文化研究会.法门寺佛舍利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宝鸡:宝鸡市法门寺博物馆,2014.

[4]梁思成.中国的佛教建筑[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1(2):51-71.

[5][6](美)柯嘉豪.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M].上海:中西书局,2015.


图文由博古格物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0)

相关推荐

  • 黑洞下暗藏1700年的地宫,挖出“七级浮屠”,打开一看:佛祖舍利

    中国其实也是佛教的兴起地之一,拥有着千年的佛教文化,而中国历史上的唐朝真的是把佛教当成了"命根子",似乎每一个皇帝都非常的信佛,而且当时还有很多的佛教寺庙,而其中最为有名的无疑是位 ...

  • 唐代八位皇帝七次迎佛指舍利,封闭1000多年后鎏金铜浮屠面世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楼展厅内的唐代鎏金铜浮屠.(王建安  摄影) 唐代鎏金铜浮屠,公元7-8世纪.(王建安  摄影)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厅的唐代鎏金铜浮屠文字标牌.(王建安  摄影) 游客在清华大学 ...

  • 见证唐朝最后辉煌的文物,深埋地宫1000多年,重见天日后惊艳世界

    1987年,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的法门寺进行了拆除重建工作.这座千年名寺历经岁月的洗礼,早已残破不堪,特别是在1976年四川松潘7.2级大地震波及了法门寺,让塔身严重倾倒,还出现了许多裂缝.直到1981年 ...

  • 陕西禁止出境文物(二十二)唐铜浮屠

    1987年5月12日,考古人员在清理陈放在法门寺地宫前室的彩绘浮雕汉白玉阿育王塔时,从中发现了第四枚佛指舍利,称为特级四号. 彩绘浮雕汉白玉阿育王塔,分为塔刹.塔盖.塔身.塔座四部分组成,除塔刹是由青 ...

  • 舍利子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舍利子究竟是什么?怎么形成的?我们至今没有得到宗教界一个明确的答复.我们所看到的.比较正常的舍利子一般是一段石化的人骨或者就是一块遗骸.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台湾展出的佛顶骨舍利等. 但不知何 ...

  • 陕西禁止出境文物 · 铜浮屠

    考古人员打开法门寺地宫大门,进入前室,首先就看到两只彩绘石狮,一左一右护卫着一座彩绘的石塔. 现在命名为彩绘浮雕汉白玉阿育王塔,用整块汉白玉雕成,由塔刹.塔盖.塔身.塔座四部分组成. 塔刹铜铸,为葫芦 ...

  • 甘肃农民挖出一金匣子,专家打开后,看到里面有14颗宝贝

    六祖惠能有诗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古至今,佛家讲究清净涅槃,常以参禅打坐,修为自身,更有甚者,死后留有佛家宝物,自证修为.高僧之道,任重而道远. 中国拥有数千年灿烂辉煌 ...

  • 禁出文物(054)|铜屏风构件

    铜屏风构件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共五件 文物年代:西汉 出土信息: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 馆藏地点: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1983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现藏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

  • 禁出文物(050)|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高36.2厘米.边长47.5厘米,重18.65公斤 文物年代:战国 出土信息:1977年河北平山县三汲村中山王墓出土 馆藏地点:河北省博物馆 ...

  • 禁出文物(036)|铜奔马

    铜奔马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高34.5厘米,长 45 厘米,宽13 厘米,重约7.15公斤 文物年代:东汉 出土信息:1969年甘肃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馆藏地点:甘肃省博物馆 铜奔 ...

  • 禁出文物(016)|云纹铜禁

    淅川出土铜禁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量95.5千克 文物年代:春秋晚期 出土信息: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2号楚墓 馆藏地点: ...

  • 带你认识195件禁出文物

    前段时间,台北故宫博物院将中国书法史上公认的"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单方面借给日本展出,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文物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是集艺术.历史.精神 ...

  • 禁出文物(101)|宋人摹阎立本《步辇图》卷

    宋人摹阎立本<步辇图>卷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厘米 物年代:宋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公元七世纪,地处我国西南的吐蕃(今西藏地区)开 ...

  • 禁出文物(099)|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

    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绢本,水墨,纵25.9厘米,横143厘米 物年代:南宋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马和之<后赤壁赋图>绢本,淡设色, ...

  • 禁出文物(090)| 卫贤《高士图》卷

    卫贤<高士图>卷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绢本,设色,纵134.5厘米,横52.5厘米 文物年代:五代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本幅无款识,卷前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标题&quo ...

  • 禁出文物(089)|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 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 文物年代:五代 馆藏地点:故宫博物院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