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漫谈】农村老话:一家不容三姓人,是哪三个姓氏呢?
农村老话
一家不容三姓人,是哪三个姓氏呢?
关山听风
农村一些老话,不仅现在的人很难读懂,就是当时的人也不一定能读懂,即便懂了,大部分的人因思想观念上的原因,在实际生活中做不到。“一家不容三姓人”就是属此类老话。
一家三个姓氏,这个好懂,一看就都让人明白,说的就是一家之中,有公公、婆婆、儿子、儿媳,这四个人当中公公与儿子自然是同一个姓,婆婆是一个姓,儿媳也是一个姓,共三个不同的姓氏,其孙子孙女自然与爷爷同姓。如果一个人家庭之中儿子多的话,这个家庭里可能有四五个姓氏或更多。一家都不能容三姓,何况更多的姓氏共一个锅吃饭呢?这样的家庭关系非常复杂,尤其是婆媳之间关系微妙。妯娌也不是省油的灯,她们之间更是勾心斗角,比现在的宫斗剧还要精彩。现在中国社会依然存在少数这样的家庭,一般都是一些家族企业主,父母掌握经济大权,子女舍不得分家,但表面一团和气,实际上充满了明争暗斗。旧时的那些大家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中国旧式家庭,喜欢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喜欢家庭越大越好,越显得家庭兴旺达,子孙荣昌。旧时,此种大锅饭式的大家庭,尤其在有钱人家显得更加突出,以三代四代不分家为荣,往往成为地方上人们嘴里的模范式家庭。过去村里人在一起闲聊时,老人嘴里总是把一家人三代不分家,或者四代不分家,作为美谈,也是羡慕的对象。成为他们心目之中家庭和睦繁荣的标准,成为过去农村家庭的榜样。
那时,如果村里有哪家儿子提出要“分家”,也就是分灶吃饭,过小家庭的生活,那简直就是这个家庭的“罪人”、“忤逆之子”、“败家子”,会遭村里人指脊梁骨,也成了人们茶余话后的谈资。这就是旧时代中国农村的家庭观念。“大锅饭”这个名词现在年纪稍大的人都很熟悉,曾是一个时代的热词,也是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但这个词不是那个时代发明的,古已有之,来源就是那种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生活,一大家子人吃一锅饭得用大锅来煮,因而称之为大锅饭。
然而,旧时代农村里的人们,也有清醒明白人,看出那种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大家庭中表面和和气气,暗地里则矛盾重重的弊病。觉得“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再大的家庭总有分家的时候。早分也是分,迟分也是分,何必要搞得家里兄弟阋墙之时,婆媳妯娌斗得鸡飞狗跳之后才分家呢?于是,有些父母在儿子结婚之前,就为他们做好了分家的准备,房子及家具之类俱备齐了,婚礼之后两三个月,主动将儿子分出去过,让他们开开心心过小家庭里的小日子,自食其力。有的儿子儿媳还真不想这么快就分家,觉得脸上挂不住,好像做错了什么事,诚惶诚恐,但父母硬得起心,长痛不如短痛,儿子早分家就早成家。
旧时,父母的这种处理方式是要有胸怀和勇气的,主要是与当时的家庭主流意识背道而驰,会招来无端的非议。然而,这种做法无疑是非常明智的。既避免了大家庭中的婆媳之间不睦的矛盾,即“一家不容三姓人”的矛盾,也避免了妯娌之间的龃龉不断,反而使家庭更和睦,兄弟之间更亲热,儿子对父母更孝顺。分家后儿子可早日成家立业,不做啃老族。采用这种方式的家庭,一般是农村一些家境一般的家庭,或者比较贫穷的家庭,同时还要家庭主人和主妇非常开明,没有非要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陈腐观念。
旧时,我国少数民族也许对封建思想有一种天生的叛逆心理,也许他们的村寨本来就是一个大家庭,更有大的集体观念,而不是注重个人家庭,因此,他们的家庭很少有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儿子婚后就自然分灶吃饭。如苗族、侗族、瑶族等就形成了这个风俗习惯。
“一家不容三姓人”道出了家庭矛盾的根源,具有超前意识。事实上,今天很多的农村父母都接受了这种思想,即便现在子女比过去少多了也是如此。子女结婚后就让他们分家过,这样做不但没有让亲情疏远,反而使父子婆媳之间的关系更亲密,家庭更和谐。
现在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回家完婚后,又夫妻双双把工打,不用分家,他们是自然而然的分了家。在这种形势下,时代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家庭的小型化。看来,如今的农村再想回到过去四世同堂的年代,已经不可能了。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