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小镇春秋】◆王伟光
在小兴安岭脚下,讷谟尔河畔,有一个面积狭小,人口不多,却闻名遐迩的小镇——龙镇。近代史上她演绎了风云变幻的桥段,见证了朝代更替、列强入侵、黑势力横行、解放新生的朝朝暮暮,堪称华夏百年风雨飘摇的见证。今天让我们撩起岁月的面纱,穿越时空,重走光阴路,感悟其历史的厚重!
一、末代王朝的残喘。
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清政府为了弥补财政开支的不足,在一向禁止开发的“东北圣地”(亦称:龙兴之地)设立若干招垦局,招募移民开荒。1911年(清宣统三年),为了开发龙镇,黑龙江省长公署设龙门稽垦局。1912年(民国元年)11月,在龙门镇(今龙门农场境内)设龙门设治局兼招垦专员,广招移民。因龙门县与广东省龙门县同名,于是改称龙镇县。后因县城龙门镇一带山高石多,井深水质差,经县长辛天成请示省政府批准,将县治所迁至龙镇政府所在地,由县名而取镇名。时年城镇布局为八卦街、8个胡同、16个拐角。据说这是因为立县当初,军阀官吏太多,各官府争要十字街拐角。县知事辛九丹十分为难,经与秘书苦思设计,为多方讨好而修建。当时龙镇较为繁华和兴盛,除商服外,主要从事农耕,每年110天的无霜期及550毫米的降雨量,为粮食生产提供了保障,农户除上交皇粮外,基本自给自足。境内有讷谟尔河、引龙河、长水河等流经,为百姓提供丰富的鱼类水产。野鸡、飞龙、野猪、狐狸、黑熊、野狼、麋鹿、山兔为猎户提供了生活保障。木耳、蘑菇、榛子、松子、猴头等山珍充实了住户的腰包。末代王朝的回光返照,赢得百姓暂时的安宁。随着“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清王朝寿寝正终,龙镇至此步入内忧外患的劫难。1931年“九·ー八”事变后的第二年(伪大同元年4月),“胡匪”猖獗,焚毁了龙镇县公署,使日本侵略者大为恐慌。于同年末,将县公署办事机关迁往北安镇。但仍保留龙镇县的名称。1934年北黑铁路修至龙镇,重要的地理位置得到提升。
二、铁蹄下百姓的悲惨生活。
龙镇是北黑(北安至黑河)铁路线上的重镇,是北安通往黑河的咽喉。山岭起伏,地势险要,具有很高的军用价值。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占据东北三省,欲壑难填的日寇尝试性实施“北进”战略,先后于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分别在边境地带的张鼓峰、坎门诺等地对兵力处于劣势的苏军进行挑衅,结果均遭到惨败,视为“心肝宝贝”的第1近卫战车师团和第2师团等部被打残。在苏军面前碰得头破血流的日寇从此改变战略,开始尝试向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扩张,转而对北面的苏军采取守势。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军逐渐转入反攻,其装甲部队展现出的强大突击能力让日寇胆战心惊,加紧在中苏接壤地带构筑防御工事,连续修筑了17处庞大的秘密筑垒地域,瑷珲(黑河)、孙吴筑垒地域及地下军事要塞尽在其中。日本人视瑷珲(黑河)为第一防线,孙吴为第二防线,龙镇为第三防线。如果第三道防线被突破,也就意味着“满洲帝国”行将覆灭。因此他们在这里设军事营垒,重兵驻守。还修筑机场,增设日本部落,强行并屯,妄图长期霸占与统治这一战略要地。
据史料记载: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日军大野部队200人驻扎在今龙镇农场场部(龙镇农场中学南侧约350米处居民小区内);1936年(伪满康德3年),日军岗野讨伐队320人进驻龙镇。1938年,岗野部队营地移至龙镇东一公里处(旧称:东大营)。当年侵华日军少佐(相当于通用的少校)二号住宅历经风雨仍在,位于龙镇农场小学东侧路北。
1937年(伪满康德4年),日本关东军航空军开始在龙镇建军用飞机场(龙镇农场东南三公里处),有各种军用飞机40架,驻有日本关东军守备队200人。1939(伪满康德6年),日本侵略军在机场修筑能容纳40余架飞机的机库和飞机修理厂。地下为钢筋水泥建筑,共有机库坑18个,呈马蹄形分布。每个机库25米×25米,呈圆形。上部呈拱形,各有连接跑道,日本投降前被炸毁。机场建成后,在方圆20余里的机场周围都有日伪军驻守,几十架飞机整训待命,驻守飞机场的头目是一个校级(日军称大佐)军官。1945年8月前后,机场一架飞机也不见了,据说全部调往南太平洋参战,整个兵营只剩下一个中士代替部队首脑看守。当时机场不准行人靠近,如不注意靠近者,轻者坐牢,重者杀头。1939年(伪满康德6年),机场日军守备队增加到250人,并在龙镇东5公里的紫霞宫建立了修械所,有军工80人及各种机床,能修配各种武器。1941年(伪满康德8年),日军又在紫霞宫建造弹药库,由日军的一个小队看守。日本侵略者在龙镇修建飞机场的几年里,从关内、关外及德都当地抓来大批劳工。吃着橡子面,干着牛马活,经受炼狱般的苦役。其中冻死、饿死、病死、遭毒打致死的无数,还有一部分潜逃的劳工被日伪特务抓回,毒打后扔进讷谟尔河或二道河子里活活淹死。
在龙镇火车站北(今沾河林业局旧址)还建有一个日本人居住的自警村,全是日本居民。在紫霞宫建有一个日本人的金井开拓团及引龙河西面、北面的14个朝鲜部落开拓团,平时耕田,战时服役。在龙镇城里则有伪满军队驻守,共有军警武装几百人,实行保甲制统治和压迫人民。当时,日伪特务多如牛毛、四处横行、欺男霸女、无恶不作。除公开的便衣特务外,还有不少以开商店、旅店和做工为名,暗中为日本鬼子效力,干着出卖祖国、坑害同胞的可耻勾当。许多爱国志士和无辜百姓,惨遭宪兵队警察署和日伪特务的严刑毒打。“灌凉水”、“吃红枣”、“坐老虎凳”等惨无人道的刑罚举不胜举,更有甚者扔进狗圈活活被军犬咬死吃掉。据老人讲:龙镇开发村有一个叫吴小光的,因所谓的“通敌报信”嫌疑,被抓后扔进狼狗圈和狗呆了一宿。第二天日本人一看他还活着,狗没吃他。讥笑说:“他是臭肉一块,狗都不吃他”!因此把他放了出来,幸免没变成狗粪,从而得名“狗剩”。
三、抗日烽火燃烧的大地。
1939年抗联西征指挥部第二支队,攻进紫霞宫警察分属和龙镇飞机场,烧毁飞机1架,并缴获一批武器、弹药。
1945年9月,苏联红军在紫霞宫剿匪,不幸牺牲一名上尉军官。为此,苏联红军和当地人民共同在龙镇镇内修建了苏联红军烈士陵园和墓碑(龙镇西南约1500米的苗圃内)。1964年,因城镇规划,墓碑移至镇苗圃并新建了陵园和墓碑,现已荒废。
龙镇还是《红灯记》故事的原型地。该剧描述的是1938年发生在北黑铁路线上的故事,剧中提到的“北满”指的是东北的北满。故事发生地“龙潭车站”最有可能是北黑铁路线上的龙镇车站。剧中“北山游击队”指的是当时抗联活动的五大连池市朝阳山根据地。据五大连池文史资料记载: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就在朝阳山,并在团结、太平、龙镇建立起活动基地。当时,抗日游击队活动十分活跃,尤其是救国会会员,冒着生命危险,为抗联部队拉山带路、隐匿转运战略物资、收集传递日伪情报、运送粮食、张贴传单、购买药品等,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据《红灯记》编剧王洪熙老人回忆,当初创作剧本时就是根据龙镇百姓讲述的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故事改编的。剧中的“龙潭火车站”就是现在的龙镇火车站;“北山”指的是朝阳山根据地;台词中提到的“八道街”,指的就是东北地区唯一按照八卦方位布局建设的龙镇老街“八卦街”。为纪念弘扬伟大的抗日精神,龙镇政府投资兴建了《红灯记》广场,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
四、黎明前的黑暗。
(一)帝国的末日。
“八·一五”的前几天,从前线跟踵而来的噩耗,让居住龙镇街里的日本侵略预感末日即将来临,惶惶不可终日。警察署的字野浩伟;商工组合的竹村;医院的宫本等恶棍,天天晚上喝得酩酊大醉,在街中心的八卦亭里,手持战刀,嚎啕大哭,如丧考妣,扬言放火烧掉整个龙镇,把中国人统统杀光…… 随后四公里的飞机修理厂突然着火,浓烟滚滚,熊熊大火一直燃烧三、四天,真可谓祸不单行。“八一五”前一天晚上,几个日本大小头目携家带眷,灰溜溜地乘上“草上飞”(大轱辘车)狼狈地逃离龙镇,偷奔德都县后被苏联红军擒获,押送到北安,后来被遣送回国。没隔几天,苏联红军的坦克部队从黑河浩浩荡荡开进龙镇。此时,龙镇的日伪军早已调往南方,飞机也已南调,警察宪兵特务们老鼠一样躲藏起来,苏军没费一枪一弹,顺利地进驻龙镇。龙镇人民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受降的可耻下场,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打着白旗,穿着没有军衔的军装,在苏联红军的枪口下,押解黑河,受到正义的惩罚。百姓欢天喜地、奔走相告:“鬼子投降了!东北光复了!”
(二)群魔乱舞,你方唱罢我登场。
“八·一五”光复后,国共两党都没有及时接管龙镇,属于真空时期。龙镇原有的旧军官、伪职员和士绅们乘虚而入,组成龙镇地方治安维持委员会。原警察署长李有章摇身一变成为委员长。“亲邦大日本帝国万岁”不离口的李署长,在迎接苏联红军进镇时,言不由衷地喊起:“亲邦苏联领袖斯大林万岁!”的口号来。心怀鬼胎的他,自知大事已去,权宜应付几天就偷偷的溜掉逃命去了。
第二任委员长是旧军官中校闵玉衡,副委员长是伪自卫团长秦连升和地方商会长栾风林。委员有职员赵稷勋、王忠辉等人。维持会仍设在伪龙镇村公所(今龙镇公安分局住址),换汤不换药,极尽敲诈勒索、欺压百姓之能事。当时,维持会有一个自卫团,由伪龙镇邮政局长祖平男统领;一支保安队,由团长秦连升掌控。不久超严男、赵佐臣(伪屠宰场主任)、赵稷勋牵头组建护路队;栾风林、张玉贵为正副大队长,组建保安大队,进行所谓的“维持地方治安”。不久,由小兴安下来了以曹青山、贺庆生和石青山(均为伪警尉)为首的山林警察队,网罗伪警察、伪职员70余人,搜罗日伪丢下的枪支弹药,组成三大队,参与地方事务。几股军事势力,都是以维持地方治安、保护铁路为名,勾心斗角,争夺武器装备,扩大各自军事实力,妄图称霸龙镇,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政权,从而左右政局。
俗话说:“一个槽子栓不住两头叫驴”,更何况心怀叵测的恶势力。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他们上蹿下跳,挖门子盗洞,极尽流氓手段,其行为令人不齿。
(一)九月上旬,保安队长秦连升以龙镇维持会副委员长身份带领警卫员赵贤(秦连升的干儿子)去北安县公安局联系,请示派人接收龙镇事宜。秦到北安后,找到了北安县公安局副局长高志远(局长姜海波不管政事,专门当翻译),经过一番交涉,高志远口头同意龙镇成立公安分局,并答应以后派人去接收。不久委任县公安局科员高晓天任龙镇分局局长,苏玉章任保安大队长。
(二)同时,曹青山也去北安找人联系接收。他先到省工委找人要枪,省工委没同意。然后,他又到到省政府。并以他曾是马占山部下的抗日人员为名,找到省主席陈大凡(兼护路军司令员),陈大凡当即拨给他10万元钱(苏联红军钞票)和40多支枪,并命名为“人民自治军十一支队三大队”,任命曹青山为队长,石青山和贸庆生为副队长。不久,派汪洋任大队指导员。
(三)自卫团的祖平男一看,去省里都得到了支持,急了,赶紧去北安找省主席陈大凡,要求成立自治军,陈没有接见他。他又找有关官员联络,经同意,成立公安护路队龙镇二中队,祖平男为中队长。当时有20余人,8支枪,这8支枪是当时龙镇苏军司令部临时发放的。之后祖平男又多次去省里要枪,都未如愿。
(四)11月初,秦连升又一次去北安。这次任务是接高晓天、苏玉章上任。在秦的陪同下,高晓天、苏玉章离开北安到龙镇公安分局上任。并召开成立大会,挂上公安分局的牌子。在此期间,龙镇北窑(开发屯)截获从孙吴下来的五个枪贩子,两张爬犁上有3捆枪,7箱子弹,送交龙镇公安分局。得到消息后,曹青山、祖平男多次到公安分局要枪,都被高晓天分局长拒绝。11月末,祖平男又一次带领护路队10多人,背着枪坐爬犁去北安到省公安厅要枪。这次,他万万没想到,不仅没要来枪支,反而被当时黑龙江省公安厅长宫洗尘把他们携带的枪支统统没收了,队员们徒手回到了龙镇。祖平男回到家后,护路队的几个小头目李宽、赵文彬、赵稷勋等人齐聚祖平男家,争争吵吵,要往回要枪,并说不给枪就和公安分局势不两立。祖平男一看闹大了要坏事,觉得还是从长计议,他假惺惺地向大家做了一番说服才平息下来,这时他心里早有预谋叛变的勾当。
(五)不久,祖平男与曹青山相互勾结谋反叛乱,逮捕公安分局长高晓天,公安大队长苏玉章和战士张兆鸾以及秦连升及何某(苏的朋友),缴获大小枪支20条,子弹7箱,然后离开龙镇,奔讷漠尔方向而去。他们到达德都城东龙头村,在大地主姜永和大院住了几天,然后去攻打克东县城。从龙头村出发途中,在四合村翟老逛屯西沟子,将苏玉章大队长枪杀。在齐市东郊驻扎后,祖平男、曹青山等人又以种种罪名先后把秦连升和张兆鸾枪杀。高晓天在德都东郊姜永和大院经不住叛匪的严刑拷打,叛变从匪。在进入齐市前离队逃往讷河县投亲。
(六)1946年4月23日,盘踞齐市的几万匪徒被我人民军队包围,他们乱成一团、纷纷外逃。在强大的攻势下,匪徒部分死伤,大部分被俘投降,少部分逃窜,被俘者经过教育后遣散回家。祖平男南逃吉林、辽宁,被捕后于1960年在北安市人民政府处决,叛匪头子曹青山据说在哈拉巴山被击毙。
五、痛苦涅槃 、浴火新生。
1946年春,北安县政府派出以民运部长张谭、民政科长王占元和秘书王维芝为首的工作队及一个警卫排,共计40余人到龙镇开辟工作。他们积极宣传党的“七大”精神,贯初政府各项方针政策,放手发动群众除奸反霸。工作队召开群众大会,宣布解散维持会。2月12日正式成立区政府。区长由旧军官闵玉衡担任,下设民政、财粮、工商、文教等四个助理。闵玉衡被处决后,由李洪范代理区长。重新组建了30余人的公安队,栾风林为队长,张玉贵为副队长。经常住在龙镇、讷漠尔工作的是王占元、王维芝同志。
1947年春,随着行政区域的变更,龙镇划归德都县(今五大连池市)所辖,改称“龙讷区”,后改为第七区。德都县委派指导员刘俊、区长蒲向奎、农会会长阎会文和谷德祥为首的县工作队到龙镇,他们继续深入发动群众,处决了原龙镇维持会副委员长栾风林,震慑了敌伪残余势力,使反奸清算斗争有序开展,取得预期效果。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龙镇经历了一次次磨砺,更加成熟,更具魅力,成为北部边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1955年7月,黑龙江省公安厅组建龙镇农场(第二十二劳动改造管教支队),揭开劳动改造和垦荒事业的序幕。劳改干警、转业官兵、干部、知识青年、知识分子云集龙镇,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披荆斩棘、战天斗地,创造人类垦荒史上的奇迹。曾七次变更隶属关系的农垦人,无私奉献、勇于进取的意志始终不变。13年劳改工作,改造犯人12000多人,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垦荒事业轰轰烈烈,成绩斐然。他们抓住地缘及资源优势,与镇政府联袂打造美丽城镇,成为北黑铁路线上集人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城镇建设规模初现、整洁靓丽,评为“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建设先进场”,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文化先进场”的光荣称号。经济效益逐年提高,社会贡献率稳步提升。职工居住在现代化城镇,耕种在希望的田野,幸福感、获得感俱佳!
巍巍兴安岭,绵延讷谟尔河孕育了龙镇,百年沧桑洗礼了龙镇。在《德都县志》《龙镇农场志》撰稿老师的笔下,在王在诚老师娓娓诉说中,我们触摸到龙镇艰难的岁月,感悟到今天幸福生活历经的每一步艰辛,使我们更加珍惜她的今天,祈盼她的明天。在此,祝愿龙镇随乍醒雄狮起舞,乘巨龙腾飞,置身中华复兴的大潮,开创璀璨的辉煌!
注:参考资料
1、《德都县志》
2、《龙镇“八一五”前后的政局》(王在诚)
3、《龙镇农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