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流亡的故城》
纪录片:顾城-流亡的故城
顾城诗歌的魅力
顾城是新诗历史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
随着“文革”的结束
思想解放运动深入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往以文学叙述“政治”的套路
也相应地改变了,从此
中国当代文学的写作者们
不必再以“诗”以“文学”言“政治”了。
人们开始在作品中说他们想说的话,
表达他们想表达的观点了。
顾城从星月、宇宙,
到不经意的小花小草,
从幻想、梦境、
到小巷、土地、蓝天,
以他敏锐纯粹的人性角度
在他意识触及的灵魂范围
创造出他自己的独特的
不可替代的诗性语言
营造出色彩斑斓的“诗境”,
他说:
“因为宿命,我们
不能接近他们(诗的世界)。
我们困在一个狭小的身体里,
困在时间中。我们
相信习惯的眼睛,
我们视而不见,
我们常常忘记要用心去观看,
去注视那些只有心灵
才能看到的本体。”
他直觉到自己的生命
是为诗存在的。
他窥到宏大叙事的沉沉帷幕外,
是安静寂然的诗性之美。
土地是弯曲的
我看不见你
我只能远远看见
你心上的蓝天
《土地是弯曲的》
在大路变成小路的地方
草变成了树林
《分布》
一只船累了
在拥挤的波浪中
慢慢下沉
《一只船累了》
我和无数
不能孵化的卵石
垒在一起
蓝色的河溪爬来
把我们吞没
又悄悄吐出
《微微的希望》
青青的野葡萄
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
怎么做果酱
《安慰》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代人》
他不动声色地接纳
所有进入他诗境的人。
“黑夜”与“黑色的眼睛”
对经历过漫长“黑夜”岁月的中国人,
具有一种通感共识的连接
这一双“黑夜”里的“黑眼睛”
在“黑夜”里寻找“光明”的行为
是人类的共同行为
诗句间意味深长的内在张力
给予读者相互支撑的力量
顾城意犹末尽的诗语
自然天成意蕴深厚
他是把自己作为“人”的尺度
丈量宇宙与生命的时空
生命本真状态安静自得
他的诗真诚、自由、开放
出人预料又自然妥帖,
诗人由此得以飞升、超越
超越了他的时代,
他说自己从小受到
普希金、
泰戈尔、
惠特曼、
埃利蒂斯、
洛尔迦等西方诗人的影响,
也深受庄子、
屈原、
李白、
李贺、
苏东坡、
辛弃疾等中国诗人的艺术熏陶。
他说:
“我就生活在这样的空气里”
“那风始终吹着,我常常
变换位置来感知他们”
顾城不着痕迹地
从庄子、李白那里
从惠特曼、洛尔迦那里
拿来自由的艺术精神
和真诚的生命意识,
自然熔入他的诗里。
顾城身上生长出的诗性,
如溪水悄然汇聚成的江河湖海
把诗语凝聚成悠远自然的回音
在陌生的街上
有许多人跳舞
使我无法通过
由于长久的等待
我变成了路牌
指向希望的地方
没有一字说明
《在陌生的街上》
视频:顾城朗诵: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