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化五气
五脏化五气:
人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张志聪:
肝志为怒,
心志为喜,
脾志为悲,
肺志为忧,
肾志为恐,
以五气而生
五脏之志也
平常说的是脾志为思
悲和忧都是肺之志么?
2、如何理解:
阴者,藏精起亟
阳者,卫外为固
中的,“藏精起亟
初读内经,不懂甚多
望好心人,帮助解答
1.张志聪错了
脾主忧思,肺主悲
《四圣心源》:
物情
乐升恶降
升为得位,降为失位
得位则喜,未得则怒
失位则恐,将失则悲
自然之性如此
其实总土气之
回周而变化也
己土东升,木火生长
戊土西降,金水收藏
生长则为喜怒
收藏则为悲恐
轮枢莫运,升降失职
喜怒不生,悲恐弗作
土气凝滞,而生忧思
心之志喜
故其声笑
笑者
气之升达
而酣适也
肾之志恐
故其声呻
呻者
气之沉陷
而幽菀也
肝之志怒
故其声呼
呼者
气方升
而未达
肺之志悲
故其声哭
哭者
气方沉
而将陷
脾之志忧
故其声歌
歌者
中气结郁
长歌泄怀
2.
阴者,藏精起亟
阳者,卫外为固
是说,人体阴阳,的作用
这里,阴指阴精,阳指阳气
卫外为固
不用说了
藏精起亟
就是好比
储备的军队
随时能,上战场进行战斗
转化为,有战斗力的阳气
先说第二个
阴主内
阳主外
且又可以
相互转化
此一句其意即
阴阳内外转化
知晓阴势阳势
阴气阳气之意
明白便可理解
第一个问题
现摘录论述
释已善
摘自:
[五气--喜怒悲忧恐]中医治疗
【“五气--喜怒悲忧恐”辨疑】
1.经文: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对于经文
中“五气”的注释
及“悲”,的校勘
各家不一
2.汇释:
杨注:
五气,五脏气也,喜怒等
心、肺、肝、脾、肾五志
王冰:
五脏,谓肝、心、脾、肺、肾
五气,谓喜、怒、悲、忧、恐
‘悲’作‘思’
‘肝在志为怒,
心在志为喜,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玉机真脏论》
作‘悲’
诸论不同
皇甫士安
具有其说
盖言悲者,以悲能胜怒
取五志迭相胜而为言也
举思者,以思为脾之志也
各举一,则义俱不足
两见之,则互相成义
马莳: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脏化五脏之气
喜怒悲忧恐
五志从兹而生
肝在志为怒,
心在志为喜,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怒伤肝,
喜伤心,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吴昆:
五脏,
心志喜,
肝志怒,
肺志悲,
脾志忧,
肾志恐,
故云化五气
张介宾:
五藏者,心肺肝脾肾也
五气者,五藏之气也
由五气,以生五志
如本论及《五运行大论》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天元纪大论》
亦以‘悲’作‘思’
张志聪:
化五气者
化五脏之气
肝志为怒,
心志为喜,
脾志为悲,
肺志为忧,
肾志为恐,
以五气而生
五脏之志也
高士宗:
其在于
人五脏
化五气
心气主喜,
肝气主怒,
脾气主悲,
肺气主忧,
肾气主恐,
以生喜怒悲忧恐
黄元御:
人有五脏
化为五气
肝风、
心暑、
脾湿、
肺燥、
肾寒
风则生怒,
暑则生喜,
湿则生忧,
燥则生悲,
寒则生恐,
寒暑燥湿风
生
喜怒忧悲恐
案:’悲’作‘思’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思忧恐
五气者,魂魄志意神
五情者,喜怒悲忧恐
《中医大辞典》:
五气:
③五脏化生的情志活动
即喜、怒、忧、悲、恐
《内经词典》:
五气:⑶五脏之气
《黄帝内经大词典》:
五气:名词 ⑴五脏之气
方药中、许家松
五气,指风暑湿燥寒
不过这里所说的‘五气’
不是指气候,而是指与
气候中风火(暑)湿燥寒
作用相似的五种生理现象
《王洪图内经讲稿》:
有五脏才产生五脏之气
五脏之气才产生
喜怒悲忧恐情绪
与神志的改变
喜怒悲忧恐
这情绪上的变化
由五脏之气产生
五脏化五气
五气产生,喜怒悲忧恐
五气者,其义有四:
⑴五脏之气
如杨、马、张、志、高者等
⑵指怒喜思悲恐之五志
如王、《中医大辞典》
⑶指魂魄志意神之五神
如《素问考注》
⑷指风暑燥湿寒之五气
如方药中、黄元御
何者为是
3.释疑:
⑴五脏之气者,何也
当指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脏化五气”
化,化生、产生、具有;
五脏化生、
或具有五脏
的生理功能
五脏的生理功能
由五脏化生而来
显然不妥
怒喜思悲恐乃五志、
魂魄志意神为五神
释为五气,亦非是
五行生五气
寒暑燥湿风
五气,寒暑燥湿风
但不是指气候,而是指与
气候中风火(暑)湿燥寒
作用相似的五种生理现象
结合本篇下文看
实际这段话还是
五行的归类问题
天有五行
以生五气
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
相通
天之五气
寒暑燥湿风
即如下文
“东方生风”--风气通于肝、
“南方生热”--暑(热)气通于心、
“中央 生湿”--湿气通于脾、
“西方生燥”--燥气通于肺、
“北方生寒”--寒气通于肾
此即“人有五脏化五气”
此五气
与《六节藏象论》
“天食人以 五气”相同
《六节藏象论》:
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
王冰:
天以五气食人者
臊气凑肝
焦气凑心
香气凑脾
腥气凑肺
腐气凑肾
《素问吴注》:
五气
非徒臊焦香腥腐而已
此乃地气,非天气也
盖谓
风气入肝,
暑气入心,
湿气入脾,
燥气入肺,
寒气入肾
当其
不亢不害
则能养人
人在气交之中
以鼻受之而养五脏
是天食人以五气也
《素问识》:
吴注似是而却非
下文云:
五气入鼻
藏于心肺
如吴说
则当云
‘藏于五脏’
张仍王注
固有以也
《蠡海集》:
水沟穴
鼻下口上
一名人中
盖居人身
天地之中
天气通于鼻
地气通于口
天食人以五气鼻受之
地食人以五味口受之
穴居其中,故名人中
《素 问绍识》:
胡渭《洪范正论》曰:
《素问·六气臓象论》:
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气云入鼻
五气当即是五臭
‘五气’者,以气为臭
仅见于此,此说为是
《阴阳应象大论》‘辛甘发散为阳’
《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 气’
气者,俱是性,亦非气臭之气
《素问补识》:
五气
吴注以‘风暑湿燥寒’当之
最为恰当
多纪氏讥之云:
若如吴说,当云藏于五脏
天雄按:
简《识》误也
天食人以五气
与‘地食人以五味’对举
五味为酸苦甘辛咸
五气为寒暑燥湿风
《阴阳应象大论》:
天有四时五行
以生长收藏
以生寒暑燥湿风
‘东方生风’、
‘北方生寒’
皆天之五气
天气通于肺
地气通于嗌
五气皆肺先受
通过心的作用
而藏于五藏
和五味
皆胃先受之
通过脾的作用
而入五藏一样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
酸先入肝,苦先入心
五气入肺
也是
风气通于肝
热气通于心
湿气通于脾
天的四时之气
和人体五藏之精
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阴阳应象大论》:
气归精,精食气
《金匮真言》:
东方青色
入通于肝
藏精于肝
臊焦香腥腐,是食物的五臭,是入口的
风暑湿燥寒,是天之五气,才是入鼻的
《绍识》:
《本草经》
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所谓气者,俱是性
亦非气臭之气也
按此说出
宋·寇宗奭
盖寒热温凉,在自然界谓之气
药物禀之则性,亦非此天之五气
所云甚当,尊吴注为是
即纠正丹波氏父子之非
亦涉及王注之误
五气,风、暑、湿、燥、寒
如方药中、黄元御者等为是
⑵《天元纪大论》: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思、忧、恐
《新校正》:
喜怒悲忧恐
二论不同者
思者,脾也
四脏皆受成
悲者胜怒
二论所以
互相成也
《阴 阳应象大论》本节是言
五脏生五志,未涉五脏相胜
《新校正》:
盖言悲者,以悲能胜怒
取五志迭相胜而为言也
举思者
以思为脾之志也
各举一,则义俱不足
两见之,则互相成义也
悲者,胜怒也
二论所以互相成也
兼举之,圆滑之说
不可取
‘悲’作‘思’
脾主思是也
‘脾在志为思’
既言‘悲’又言‘忧’
‘悲忧’并为肺志
反失却脾志
必错误也
宜云‘喜怒悲思恐’为是
因此“悲”作“思”为是
以五志相胜作“悲”欠妥
实际应该是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
悲属肺,忧思属脾,
恐属肾,惊属肝和肾
阴是万物的起源
在人体上的表现
就是精气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