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14

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

  文:伟哥

  十三、仰韶王朝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1、仰韶时代有文字吗?

  仰韶王朝的西迁,直接成为了西方文明的源头。这个王朝的西迁,不但从黄河流域带走了各种不同种族的人,同时带走的还有在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工匠技艺……包括当时仰韶王朝所掌握的文化典籍也一并带走。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们全盘带走了整个社会。

  先不说其他,关于文化典籍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重点说明。因为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六七千年前是没有文字的,没有文字,怎么可能会有文化典籍?

  考古界对仰韶文化的认知,是仰韶人还没有发明文字,所以,仰韶只能称之为文化,还不能贴上文明的标签。但从我前面所研究的结果来看,似乎又不是这么回事。那么,仰韶到底有没文字,算不算进入了文明时代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仰韶的时代,已经有了文字,已经进入考古界所说的文明时代了。

  如果说仰韶时代没有文字的话,那么很多事情是无法解释得清楚的。之所以说仰韶没有文字,仅仅只是从考古角度上没有挖掘到文字的实物而已。但自古以来,实物并不是唯一的证据。没有文字,那么大一个王朝,那么多人口怎么管理?我不说别的,在仰韶文化时代,黄河流域已经集中出现了大批量集中烧制的陶器。要是没有文字,怎么计数?如果不进行计数,又如何管理如此大批量陶器以及相关的烧制工程?况且在仰韶文化之前的贾湖遗址中,已经出现集中生产的作坊。出土的遗存当中有不少遗存明显呈现集中加工生产的痕迹。从考古挖掘的种种迹象显示,贾湖遗址已经形成了一个集中管理的社会,而集中管理的社会没有文字是不行的。

  有很多人,尤其是考古界的人会站出来说,迄今为止,没有挖掘到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所以无法肯定七八千年前有没文字的存在。考古界从严谨的态度出发,没挖掘到东西是无法肯定其存在。通俗点说,就是在考古界,没挖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对于这种思维方式,我简直是无语了。按照这种思维,绝大多数遗址都没挖到古人的粪便,这是否说明这些遗址的古人都不拉屎的?

  现在的历史研究,有点"唯考古论"了。考古固然是一件好事,它能挖掘到古人生活的实物,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成为无可辩驳的证据。但现实生活中,几千年前的社会绝大多数物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销毁,找不到了。目前从考古上能找到的只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甚至是极小部分。有很多遗存能够留下来还得依靠幸运的成分。所以,我们去分析、研究几千乃至几万年前的人类生活状况时,在依靠这些考古遗存的基础上,更多的还是依靠推理。而"唯考古论"者则非得以物证为唯一标准。挖到了遗存就是存在,没挖到就是不存在。像这种思维方式明显背离了事物发展规律,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面对这种超自然思维,我还是那句话:没挖到古人粪便,就说明古人不拉屎?

  一直以来,人们在研究甲骨文字的时候,总是嘴上说,甲骨文是一套成书的文字系统,在甲骨文之前,应该还有文字存在。但具体说到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时,要么就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不知所云,要么就顾左右而言他,避而不见这个问题存在,更有甚者,一通子还伪造一些谁也看不懂的鬼画符出来冒充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所以,目前在学界有那么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甲骨文之前应该是有文字存在的,至于真正有没有,这个嘛……这个嘛……这是个问题……

  为什么学界不敢正面面对这个问题?说句大实话吧,学界截止如今,还不知道文字产生的原因、原理和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学界对文字起源一无所知。

  那么,甲骨文之前到底有没有个文字的准数呢?答案当然是有的,本人在《听伟哥讲山海经》中就出示了河姆渡骨匕上的文字。就是说河姆渡遗址就已经有了文字,只不过大家都没意识到一个文字--七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就有了文字实证。

  之前,所有人都认为那是一个图案,实际上那并不是一个图案,而是文字,这文字就是--雙雙。

  我们将"雙"字和左边的骨匕上的图案对照看,结构是不是完全一样?

  我们可以将"雙"字拆开来看,上面是两个"隹",下面是个"又"。隹表示鸟身,由此可见,"雙"字的结构跟上面这个双凤图是一模一样的。早期的文字主要来源于象形、会意、指事。这个"雙"字无疑来源于会意。两个鸟身,一个鸟爪,合为一字。

  从这个字的结构来看,跟河姆渡出土的骨匕上的图案是如出一撤。而作为身边佩戴的物件,人们往往都要刻上一些东西,或者是族徽,或者是名号之类的。所以,这件河姆渡骨匕上刻的肯定是代表自己身份的符号无疑。而在这些特征相符的情况下,我认为这两个图案之所以是文字还有两个重要的理由:

  (1)、重复代表产生了意义。

  这两个图案是相同的,重复的。如果这两个图案不是文字,只是属于族徽之类的图案的话,那么断不会重复一遍。如果只是代表身份的族徽之类的图案,都只会标识一个图案。迄今为止,我还没见过在任何文化中标识族徽出现重复的情况。

  如果既是图案,同时又重复的话,另外有一种可能--装饰性图案。但这把河姆渡骨匕上的图案显然不符合装饰性这个特征。因为这是单独显示,并且在骨匕中间显要位置,且没有其他纹理帮衬,很明显是一个表身份的主图案。

  既是主图案,又重复显示,那就代表这个图案产生了表达意义,这种表达意义只有一种可能--早期图形文字。

  (2)、"雙雙"是一个专用称呼,在古籍文献中有记载。

  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足术】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

  --《山海经·大荒南经》

  并:1、合在一起。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平排着。

  相并,从字面意思来看,应该是第二种解释。

  从《山海经》这条记载来看,这个"双双"是个称呼。是指两个或多个三青兽并立站在一起,而称呼的名字叫"双双"。"双"就是两个的意思,所以,应该是两个三青兽并立站在一起。结合上面这个双凤图来看,大致情况应该差不多。再进一步分析,所指的对象是两只三青兽并立站在一起,所用名词又叫"双双"。可见,这个"双双"应该是个专用名词。上古时代,先人总喜欢用鸟兽的图案来代指自己的族群,所以,这个"双双"应该是专指某个族群的专用称呼。

  综上所述,河姆渡骨匕就是一个文字,而且当时的文字还处在图形阶段。因为处在图形阶段,所以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图案而忽略过去。

  说了这么多,我只在说明一个问题: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就已经有了文字的实物证据。所以,同时代的仰韶文化拥有文字也并不是一件难事。那么,仰韶文化挖掘到相应的文字实物吗?我的答案是,貌似目前还没有。

  当然,直接证据没有,并不等于没有间接证据。间接证据是什么?就是前面说的那个"酉、酒、饮":

  各位,看清楚了吗?看清楚上面三个字的甲骨文、金文形态了吗?有没有看到一只尖底瓶?

  我上面就说了,酉 这个字原义是指酒瓶。而仰韶尖底瓶原本就是用来盛酒的。这两个地方网上也被人说了无数遍,我今天再说就没有新意了。但无论多少人说了多少遍,有个地方却始终没人提到:

  象形文字必然来源于实物,"酉"字既然是尖底,自然来源于尖底瓶。但仰韶尖底瓶在约5000年前左右在中华大地上消失了,那这个"酉"字又是如何来的?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你要发明"酉"字,必须要有尖底瓶,没有尖底瓶,则不可能发明"酉"字。而尖底瓶在中华大地上已经消失了一千多年,甲骨文时代的人肯定是没有见过尖底瓶了。没见过尖底瓶,怎么可能发明一个有着尖底瓶图形的文字呢?所以,"酉"字的出现肯定在尖底瓶还在中华大地上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就是仰韶文化时代。"酉"字就是专门用来指尖底瓶的,当时的人们就称呼这种瓶为"酉"。仰韶时代为7000年-5000年前。所以,"酉"字也自然在这个时代被发明了出来。既然有了一个"酉"字,没有谁会幼稚到认为当时只有"酉"字,没有别的字,包括一个完善的文字系统了吧?

  从目前的考古挖掘来看,远不止仰韶时代,在仰韶时代之前,就已经足够具备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充足的的社会人口,繁荣富裕的社会财富积累,统一制式的社会工具,批量生产的生活器具,明确的社会分工……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磁山文化挖掘出大量的储存粟米的粮窖来。从这些挖掘的粮窖来看来,拥有一个古典的社会系统是毫无疑问的。

  1、首先是足够的人口。从磁山遗址已挖掘出88个储粮窖穴中,储存粟米14万斤,尚有数百个窖穴还没有挖掘,尚未挖掘的窖穴肯定还有更多的粮食。从这些囤积的粮食来看,当时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惊人的地步。

  2、从囤积大量粮食这个行为本身来看,就已经进入了管理的时代。因为这么多粮食,必须得单独成立一个机构对这么多粮食进行处理。单独成立一个机构就意味着这个社会已经有了分工的概念。有了分工的概念才会有这种单独处理大批量事物的情况出现。从这么多储备粮食来看,其出现社会分工应该在更早的时候就出现了。出现了社会分工就意味着出现了政权,出现了政权就意味着出现了国家。

  3、管理一个社会,则是必须要使用文字。没有文字就无法实行管理。最基本的情况,至少得使用数字。没有数字,则连基本的统计都做不来。储存大量粮食,其本身得具备计量概念。先对粮食做个统计,然后根据统计所得的数据进行一个为期半年的粮食消耗规划,当然,还得包括各种饲养的家禽、家畜。做完这些统计工作。

  4、还得对储存的粮食做个储存的方案。比如一个窖穴多大,能储存多少粮食,所有粮食得挖多少个窖穴才行,窖穴的储存条件如何,如何防止粮食发霉、被老鼠偷盗等各种问题。

  5、这些做完之后,还得考虑给来年留种的问题。留种的粮食该多少,要播种多少地方,每亩产量多少,够多少人吃。平时需要动用多少劳动力……

  总而言之,没有任何一件事是脱离这个社会单独存在的。任何一种事物并非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它的背后必然包含一整套体系。这一整套体系就反应了那个时代的状态,它包括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科技水平,人口数量、生活状态等各方各面的因素。我们研究历史,必须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举个例子,我们常用的手机。我们平时看到的是一台手机,似乎就这样平平无奇的一台手机而已。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过多的问题。但这次美国对华为的手机进行技术封杀的时候,我们很多人才突然发现,这一台手机并非一台手机那么简单,它涉及到这一方面的整个产业链。它包括最基本的手机芯片生产。手机芯片最核心的部件无非是芯片。芯片需要设计,芯片的公版架构是 ARM 公司设计的。它是 ARM 公司的专利,要使用 ARM 公司的专利就必须付费,要不然,就不给用。芯片设计是一方面,架构设计出来,得进入生产环节,华为的芯片是台积电生产的,然而,生产芯片的机器是光刻机,这又涉及到更深层的技术。芯片还只是手机的一个部件,其他部件就更多了,比如手机相机、基带、送话器、喇叭、液晶屏、内存……整个一套流程下来,就已经是一支蔚为大观的科技部队了。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一件产品的背后都有一整套体系。如果我们的眼光只光顾着看眼前这个事物,那无疑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现在的考古界往往就是这样,根本无法将考古挖掘出来的遗存进行系统匹配,不能进行系统匹配就无法得知遗址所存在的时代是个什么状态,不知社会状态如何,才会认为古人生活在野蛮落后的社会中。所以他们才看到一个跟实际情况完全不相符的落后的远古社会,毫无疑问,这是不科学的。

  如果我们能够对仰韶、河姆渡、贾湖、磁山等这些远古时代的遗址进行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合乎常理的全盘推理,那无疑会得到很多惊喜。而根据我上面的简单推测来看,至少在仰韶时代,无论是北方的仰韶王朝,还是南方的河姆渡王朝,都拥有完善的文字系统,都拥有一套完整的表意的文字--他们都已经进入文明时代了。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厚重河南 品味仰韶

    "从文化层面讲,能称得起"厚重"二字的省份,唯有河南" "从文化的深度.高度.广度讲,能称得起"品位"二字的,唯有仰韶" ...

  • 历史潮流(夏朝)之存疑的朝代

    夏朝是中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王朝,距今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大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拉开了中华几千年皇权世袭制的序幕. 由于考古环节的缺失,夏朝是否真的存在一直让学界争论不休.上 ...

  • 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03

    三.仰韶文化彩陶与尖底瓶 1.仰韶文化彩陶与特里波利耶文化彩陶的关系 仰韶文化和特里波利耶文化之间究竟谁影响谁,要弄清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我们只需要依据两个标准进行验证就行了: 1.谁的时间更早. 2 ...

  • 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04

    2.仰韶文化尖底瓶与西方尖底瓶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第二件事:尖底瓶 仰韶文化除了彩陶出名,另外一个出名的特产就是尖底瓶.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里,仰韶文化的尖底瓶是独树一帜,别无分店.尖底瓶就是仰韶文化 ...

  • 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05 

    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05 

  • 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06

    五.粟黍的西传与仰韶文化的消失 还有就是关于粮食作物粟.黍的起源问题.据现在的考古资料来看,这两种粮食作物都是起源于中国,而且都具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 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是甘肃东部渭水上游的秦安大地 ...

  • 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08

    七.仰韶西迁的研究分析 (1).仰韶西迁的推理 我们现在把前面几件事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1.7000年-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在年代相当的两河流域和东欧平原上同样有所发现. 2 ...

  • 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09

    八.神奇的雅利安人起源说 关于雅利安人的问题,说来话长了.何谓"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Aryans)是欧洲19世纪文献中对印欧语系各族的总称.从印度河波斯古文献的比较合研究中推知 ...

  • 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11

    十.从仰韶文化到大秦国(古埃及) 2017年二月份,也就是农历年正月间,本人偶然间心血来潮,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写了一篇考证文章<西域"大秦国"即古埃及详考>.这篇文章考 ...

  • 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13

    十二.与克罗马农人相关--古埃及人的Y染探究 通过这么一番梳理,大秦国(古埃及)人的来源一清二楚了.那么,他们跟现在秦地的人属于什么关系呢?现在秦地的人主要应该是分子人类学上所谓O3 系了.当年仰韶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