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金堂:云顶石城
巍巍的龙泉山脉,自东北向西南逶迤而来,行至成都市金堂县,被蜿蜒曲折的沱江拦腰切断。沱江西岸、南岸,奇峰耸起,层峦叠嶂,山巅列石数重,悬崖似壁,状如城垣,所以古名石城山。
石城山,又名紫云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改名为云顶山。云顶山海拔986米,为金堂山主峰,地处龙泉山脉中段。依托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形成的云顶石城风景名胜区,1994年升级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云顶石城风景名胜区位于金堂县淮口镇,从赵淮旅游道路边的景区入口上山,首先看到的是圆觉古寺。
再往上,便到了景区大门。
进入景区,沿着游道一路上行,林木苍翠。
这个叫打儿包。据说,子女智弱或无子少子的父母前来投击“打儿包”,便会达成心愿。
穿过一片森森柏林,便到了云顶石城。
这是南城门。
云顶山,似巨龙横卧,形伟势峻,雄踞沱江三峡右岸,扼成都东面之门户而为东西川之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自诸葛武侯在此置兵守隘起,晋、隋、五代均曾在此屯兵拱卫成都。宋代建国之初,即以此地形势险要而于山下建立怀安军,以使东西川有事皆可扼之于此而不得越境之西东,使之成为东西川之锁钥。
现存云顶山遗址(云顶石城),是南宋末年余玠(jiè)带领四川军民为抗击蒙古军队而修筑的城堡,它与著名的合川钓鱼城一样,被誉为“守蜀八柱”之一。
云顶石城建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雄踞云顶山巅,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2.1公里,周长约7.2公里,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山城周围建有外廓门、小东门、南城门、长宁门、端午门、后宰门、瓮城门等八座城门,且均筑于悬崖陡坎之处。
山城绝大部分是因山为势,利用天然峭壁作城垣,中断处则以条石扣榫,作丁字形堆砌筑墙相连。在城垣处于缓坡地带时还加筑“一字墙”以防敌接近,城墙上还有城堞和炮台。
整个石城,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南宋军民就是凭借这座石城,多次打退蒙军的进攻,固守了20多年后才因城内食尽而于宋咸淳二年(1266)被蒙军攻破。
在石城北门,有光绪甲辰年(1904)时任四川提督的马维麒的墨迹。
云顶石城现在基本完整,古城门除后宰门完全垮塌、瓮城门部分垮塌外,其余较为完整,方圆炮台8个、瞭望岗亭5个基本保存,城墙部分倾斜、垮塌,水师码头和蹬山道毁坏较重,马道凹凸不平有沉陷。为了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1991年,云顶石城被列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顶山遗址除石城外,还有慈云寺等各级文保单位十多余处。
慈云寺,位于云顶山顶,始建于齐、梁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悉怛多般怛啰”为梵语,意思是白伞盖。白伞盖者,取佛之净德覆盖一切之义。
慈云寺原名清修寺,历代增修改建,隋为天宫殿,唐玄宗改名为慈云寺,宋赐名祥符禅院,元赐名护国朝天寺,明改慈云禅院,明末清初毁于兵燹(xiǎn)。清康熙初复建,仍名慈云。
《四川省宗教志》载:“慈云寺,宋代以来为四川著名丛林,高僧辈出,是四川佛教名山之一。四川名山大寺,慈云寺排名第六。”土改和“文革”中,寺院建筑和神像大部分被毁。
现在的慈云寺,是1984年以后陆续修建的,全寺现有十殿、四楼、三堂、二园一坊及四房,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是曹洞宗的主要寺院之一。这是天宫殿(山门殿),为石木结构,悬山式顶,门首有“古天宫寺”刻石,两旁牡丹、菊花宝瓶浮雕以及龙、虎两大字基本完好。
寺院中轴线上,依次有天宫殿(即山门殿)、七佛坊、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祖师殿;左轴线上依次有并列的送子殿、关圣殿、鼓楼、罗汉堂、西花园、祖堂;右轴线上依次有地藏殿、文殊楼、钟楼、五观堂、东花园等。
这座七佛坊,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石质四柱三门、三层门楼式建筑。
七佛坊双面浮雕、透雕、圆雕佛像、花卉、禽鸟、走兽、殿宇、故事人物等各种纹饰图案,刻有清乾隆进士翰林高辰撰书的题记,是川西地区现存最完好的文物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碑坊。
七佛坊其中有一整石镂空的鸟笼,能够周转自如,最为奇特的是在群鸟出没的地方却无鸟窝鸟粪,故又称为“无尘坊”。
在慈云寺碑亭内,存有《菩萨戒经碑》、《波罗密多心经碑》、明代《重建天宫禅寺碑记》和清代《慈云寺高僧列传碑》等4块较重要的碑刻。
在寺庙墙壁上,还有许多壁雕。
这是观音三十二应身之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
此外,还有忤逆报应不孝的故事。这是“厚妻子薄父母”,其报应是到他年老的时候,因儿子不孝以至冻饿而死,正是“忤逆还生忤逆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