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历史】:读千卷书之第129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历史】:读千卷书之第129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今天分享第三十五本民族历史和性格方面的著作:《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许倬云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四个变量分析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从新石器文化开始,结束于帝制皇朝退出历史。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天下”观,可以不被偏激的族群狂傲所挟持,迷失自己的方向。

一、华夏是国家、族群或文化的混合体。华夏这一多元复杂共同体,不能仅仅由国家、族群或文化,各单一角度讨论,却是看作三者的混合体。由于很早就凝聚了一个核心,才有不断转变与成长的依托: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这一共同体,经历了目前进行的全球化,应以其特性,融合各处人类,共同缔造人类共有的大同天下。

一方面,维系“中国”这观念的真正力量,可能是经济。经过长期构建的市场交换网,使得各地的物资有无相通,也互相依赖。另一方面,中国固然长期被皇权统治,但是从秦汉以后,并没有明确的贵贱阶级之分。一般的老百姓,都是编户齐民;统治阶层中的文官,大致言之,都是凭其知识和能力进入精英阶层,这些精英并不能永远世袭。第三个因素,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方言复杂,却有一个以视觉符号作为基础的文字系统。它可以超越语言的区隔,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也作为超越时间的数据媒介,使得文化得以赓续。

二、中国和天下。为了争夺中原的霸权,这些地居四处边缘的竞争者,在竞争过程中都不断壮大自己。于是各国个别扩张、聚合的成果,整体而言扩大了中国。历史发展具体的结果则是:经过春秋战国的蜕变,华夏的中国收纳了许多边缘的他者;实质上,竟符合了前面所说的,将“内诸夏”演变成为没有边界的天下中国

春秋战国扰攘五六百年,在中国历史上常被当作乱世。吊诡之处在于,正是在这一个乱世里,中国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和融合,终于整合为秦汉大帝国的基础,也落实了诸夏中国的演变历程。

秦始皇统一中国,二世以后刘汉代秦,先后两个大帝国的体制,奠定了“中国”与“天下”两个观念的内涵。许多中国的主流民族自称为“汉族”,也就是从“汉代”这个名称延伸而来的。因此,这一时代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三、中国的专制极权时代。相对言之,蒙元是征服者,以武力压制中国人,乃是弱肉强食难免的现象。朱明以驱逐胡人为口号,应以同胞对待中国百姓。可是,太祖杀伐立威,又将专制极权制度化,有明一代始终未曾改革。更可悲者,满清入主中原,沿袭明代制度,再加上征服王朝的武力镇压,于是中国人生活在专制极权的统治下长达六七个世纪之久。这一长时期的压迫,斲丧中国人的自由,扭曲中国人的人权,对中国民族性造成的伤害,至深至巨。

满清时代,这一复杂共同体中的四项变量之间,没有建立一个互相制衡或者互相支持的平衡关系。这个共同体本身,除了走向衰败以外,期间也没有自我调节的修补功能。此时,也正是西方文明崛起、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张政策席卷全球之时。满清面临二千年来未有的变局,完全没有足以应付的力量。鸦片战争,乃至甲午兵败黄海,都不是一时的事故,乃是元、明、清以来五六百年的衰败,使得发展了一万多年的复杂共同体一旦崩解,几乎不能再收拾起来。

截至今天,35本民族历史和性格的书籍已经分享完毕,我们做一个总结:

一、日本

1、《菊与刀》:入木三分地解释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日本万世一系的等级观、报恩、情面与名声、享乐、精神修行等方面都描述地极为精彩

2、《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傅高义认为日本的成功,并非来自传统的国民性,而是来自日本独特的组织能力、措施和精心计划。

3、《日本还是第一吗?》:继社会学研究代表作《日本第一》1979年风靡日本后,傅高义用了近二十年时间,重新审视,对极具争议的代表作《日本第一》精彩回应。

4、《无缘社会》:“无缘社会”:这是发生在昨天日本的事实,也是要发生在明天中国的事实。

5、《浮世画家》:主人公曾是一位显赫一时的浮世绘画家,随着二战日本的战败,他才恍然大梦初醒:原来整个日本民族的过去竟是在为一种荒诞虚幻的理想献身,他的艺术理想也真如其名称一样毫无根基,虚浮于世。

6、《创造日本:1853—1964》:在不到200页的容量里,伊恩·布鲁玛对近代日本进行俯瞰式的描述。他以1853年的黑船来袭作为现代日本的开端,通过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日俄战争、侵华战争、东京审判、美国接管、东京奥运,深刻描述了近代日本的矛盾性。

7、《激荡的百年史》:本书记录了日本从明治维新起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100年间的波折起伏。作者吉田茂以一位政治家的视角阐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崛起、战败后低谷,再到战后重建的历史。

8、《日本新中产阶级》:本书深描了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社会快速变迁之际的“新中产阶级”—工薪族及其家庭。

9、《日本世相系列:饱食穷民》:本书反映了泡沫经济下日本人的生活和心理,如同宫崎骏《千与千寻》中的无面男,在充满欲望的环境中失去自我、任凭外力摆布,最后没有得到充实,仅留下了无尽的空虚。

10、《日本的选择》:本书作者是日本前驻上海总领事,他将日本视为位于中美之间的“边界国家”,“日美同盟+α”的“α”是中国。作者从“开放的国家利益”出发,探讨什么是日本的国家利益。

11、《日本简史》:从3万年前的日本一直写到现代的小泉纯一郎。为什么称大和民族?关白的来历?统治日本的藤原家族、源氏家族、足利义满、明智光秀、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以及近现代日本维新和战后崛起,都写得比较详尽。

12、《无印日本》:安倍上台打出的是“美丽日本”的口号。傅高义在《日本第一》说:“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的后进国家。”本书是不错的随笔性文字,对日本底层的文化、心理有深度的思考。

13、《战后日本经济史》:作者亲历之作:日本1940体制、通产省—大藏省、神武景气、收入倍增计划、昭和三十年代、日本列岛改造论、泡沫经济、日美贸易战。

14、《下流社会》:10年前风靡日本的畅销书所描述的,正是今天中国所经历的社会现象。年轻一代源源不断加入的“下流社会”,核心特征是“对全盘人生热情低下”。“傻瓜的围墙”,人们只跟与自己相同的人来往,而将其他阶层的人拒之门外。

15、《猫眼看日本》:从“哆啦A梦”机器猫的视角看日本:战后学童疏开、鲤鱼旗、相扑、招财猫、女儿节、汤泡饭、鸟人幸吉、棒球、赤军、金阁寺大火、东条英机、山口百惠,一本书写尽日本社会百态。

16、《日本为何选择了战争》:本书站在日本人立场,通过对日本国民、军部、内阁、议员等群体或个体对战争的态度的描述,向读者揭露了日本近代以来的诸多战争的根由。

二、欧洲

17、《英国》:英国原是罗马所征服的一个小国,却先后在16、17世纪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成为海上霸主。又在伊丽莎白一世的领导下,将殖民主义触角伸向世界各个角落,成为日不落帝国。

18、《俄国简史》:俄罗斯的民族性格受自身野蛮文化和希腊文明的双重影响。中央集权制度则是受到蒙古帝国的影响。为什么二十世纪布尔什维克党会残酷清肃党内分子,也是由其早期各小的公国相互竞争成为“大公”的基因所致。

19、《巴尔干五百年》:为什么巴尔干会被称为“欧洲火药桶”,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个地区有数个主要宗教交会之处,种族差异是当地冲突的长期来源。

20、《帝国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战争史》:欧洲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国际战争,由天主教和新教的宗教争端引发,演变成旷日持久的惨烈战争。其中古斯塔夫·阿道夫和瓦伦斯泰,堪比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司马懿。唯一不同的是瓦伦斯泰战胜阿道夫,却因篡权失败身亡。

21、《法国》:欧洲国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国,西方文明发源地之一。本书罗列了法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作为了解法国的工具书。

22、《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刻画了德国千年盛衰史:查理大帝、谷登堡、路德、开普勒、歌德、贝多芬、俾斯麦、希特勒…德意志民族,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攀登人类文化高峰;又凶残野蛮、野心勃勃,妄想征服全世界。双重对立集于一身。

23、《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罗马“纳万民于一国,容举世于一城”。罗马历史上体现的这种全球性正是这座城市可以保持长久生命力的秘诀,这种生命力使它成为莎士比亚笔下的“兴盛之国”,也使它至今仍然是一座“永恒之城”。

24、《罗马史》:凡是把历史当作科学,也当作艺术去研习的人,都会痴迷于蒙森的《罗马史》。喜欢蒙森的名言:“因为战争而有所得的人,必将因为战争而失去;但是用犁头耕种的人,则会永垂不朽。”

三、美国

25、《图解美国史》:自由和财富是吸引移民不断到美国的原因。最初的十三州奠定了美国自由、平等、独立的精神,而四十五位总统形成了美国的发展进程。

26、《美国行为的根源》:“宗教热情—商业理念—集团政治”,构成了美国行为的三大支柱。“价值诉求—现实利益”二元目标决定了美国的国家利益。3个变量、2个目标,就分析出了美国行为根源。

27、《许倬云说美国》:客居美国60余载的华人史学家分享亲身经历。美国的起源是清教徒寻找自由土地,其个人主义的“个人”,有信仰约束,行事自有分寸。现在,信仰淡薄,个人主义沦于自私。

28、《美国精神》:美国历史文献中的励志精品:本书收录了像《五月花号公约》、《独立宣言》、华盛顿就职演说、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等25个条约、演讲稿、报告,记录了美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描述了美国政治进步的缩影。

四、中国

29、《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许倬云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四个变量分析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从新石器文化开始,结束于帝制皇朝退出历史。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天下”观,可以不被偏激的族群狂傲所挟持,迷失自己的方向。

30、《中国人的修养》:蔡元培横跨学政两届,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奠基人。任北大校长时,他提出“兼容并包”的学术思想,“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策略,提倡学术“和而不同”,开北大“学术”与“自由”之新风,很值得现代企业家和教育管理者学习。

31、《中国人的精神》:国学大师辜鸿铭认为“真正的中国人”同时具有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并主张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能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因为“真正的中国人”是不需社会付出多少代价就能遵守秩序的人,是无价的文明财富。

32、《中国民族性》:本书中汇集了古今中外各界人士对中国,对中国人的看法。远至早年来华的传教士,近至活跃在各个历史舞台上的敏感尖锐忧国忧民的国人。

33、《中国国民性演变史》:春秋的贵族精神,在汉唐宋得以延续,而到了元明清时代,国民则出现毛泽东认为最大的问题:奴隶性。胡适的观点:国民性改变是多元问题,政治开放、经济稳定、文化教育、体育运动都是培养贵族精神方法。

34、《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性格,既隐含着一个文明古国的自尊,又隐含着近代积贫积弱的自卑;受到过太多赞美,也受到过太多批评和嘲讽;是很多苦难的根源,也是很多问题的借口。

35、《吾国与吾民》:林语堂以精妙之言将中国与中国人进行了剖析,不仅让西方了解中国,也让中国人接纳作为中国人的自己。“人生譬如一出滑稽剧。有时还是做一个旁观者,静观而微笑,胜如自身参与一分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