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脱贫密码”是什么?

脱贫攻坚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答卷”,今年就是收官“交卷”之时。

今年11月底,随着贵州9个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宣布脱贫摘帽,脱贫攻坚进入考核评估迎接“交卷”的最后阶段。

脱贫了,人们还有哪些新愿望和新期待?怎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大规模返贫?未来又该如何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系列问题亟待在实践中找寻答案。

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宁夏盐池县、贵州望谟县、云南澜沧县,触摸最真实的脱贫故事,感知最鲜活的脱贫经验,探寻最艰辛的脱贫历程。

以下视频来源于

光明经济观察

“养殖滩羊让我走上致富路”

从全面脱贫至今,已经又过了一年。

2019年动态调整后,宁夏盐池县剩余318户682名贫困群众全部稳定脱贫,历史性地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人口“清零”的目标。

在这有着翻天覆地变化的一年里,村民们脱贫之后的日子到底有了哪些不一样?钱袋子鼓起来了吗?家里房子更宽敞了吗?对未来是否有着更大的期待?

日前,记者走进宁夏盐池皖记沟村村民王学全家中,探访让他脱贫致富的“滩羊密码”。他也为记者分享了养殖滩羊为他带来的满满收获。

“现在市场价是32块钱一斤,因为和滩羊集团签订了合同,可以卖到35块钱一斤。”记者来到王学全家里,他一边说着一边找出了合同给记者看,“2018年开始签合同,我们把滩羊养到36到40斤左右,不用管市场价是多少,都能保价收,再也不用担心卖羊会跌价了。”

2017年,盐池县政府出资成立宁夏盐池滩羊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协会+农户”的模式,逐步实现了盐池滩羊从购销价格、市场开拓、品牌宣传、营销策略、生产标准和饲草料使用上的“六统一”,盐池滩羊逐渐成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同时,通过与农户签订订单收购合同,滩羊集团以稳定的价格收购养殖户的滩羊,确保了养殖户们能够拿到稳定的收益。

有了这些保障之后,养殖滩羊真正成了王学全和他的同乡们的“致富密码”。这几年,王学全的家庭收入从一年一两万元增加到一年三四万元,实现了翻番。

幸福生活,从新家园起航

贵州,这个地处我国西南一角的省份,是我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可以说,复杂的地形长期限制着贵州的发展。数据显示,2013年,贵州全省约3500万人口中,就有923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26.8%。那一年,全国的贫困人口为8249万,贵州占比超10%,是我国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

然而,近年来贵州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十三五”以来,贵州省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全省建成安置点946个,累计建成住房45.39万套,安置188万人,整体搬迁贫困自然村寨10090个,上百万山区群众过上了城里人生活,彻底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绝对贫困问题。

“搬进了城、离开了土地,怎么生活?”这是每一名搬迁群众的必答题,就业情况如何,直接决定了搬迁群众能否稳得住。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推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百花齐放”的就业格局让贫困群众心里逐渐有了底儿。

在黔西南,“新市民计划”应运而生,让搬迁群众城市、农村“两头跨”,既继续享有老家农村“三块地”的收益,又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各项保障;在安顺,8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置、共享了71所幼儿园,70所小学,73所初中,城乡教育的“起跑线”差距因为搬迁而大大缩减;在黔东南,人搬出了山寨,文化的“根”没有割断。在苗族聚居的移民新区,各种苗族文化处处可见,“乡俗”在这里传承、“乡愁”在这里延续……

老达保:用歌声唱出美好生活

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的老达保村民小组,是个典型的拉祜族村寨,全寨全部是拉祜族,以往主要靠茶叶、甘蔗、香蕉等谋生,人民生活贫困。

老达保寨子是拉祜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方。这个寨子里从年逾六七十岁的老爷爷到三四岁的稚童,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他们擅长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合声演唱,但最突出的还是吉他弹唱,不少村民都会弹奏吉他。因此,这个位于云南普洱澜沧县的小村庄,享有“一把吉他走四方,快乐拉祜美名扬”的美誉。

2013年,村里成立了演艺公司,这个过去的贫困山寨,以文化产业培育为龙头,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的新路子,使澜沧最具原生态的拉祜民族文化一步一步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也使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们,唱着歌、跳着舞,走上了一条文化脱贫的道路。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慧、訾谦、姚亚奇、王建宏、张文攀、吕慎、张勇

编辑:姚亚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