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之五十三:《系辞上传》第五章古义另译

原文:

“一阴一阳之谓道”。

译文:

1.“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一”,其内涵似为合一、致一、归一之义,反映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终极,在其各自循环往复过程中的一致性,而非对立、分解、斗争之义;其外延尚有调和、整合、统筹之义,而非分化、兼并、专断之义。

2.“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阴阳”,就《易经》而言,指的是阴爻(- -)和阳爻(一)、乾卦(纯阳)和坤卦(纯阴)、奇数(为阳)和偶数(为阴),以及由此动变而成的六十四卦。但此处《系辞传》中“阴阳”,已上升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籍以说明卦象、爻象及其象征的天地万物之根本性质和变化规律,从而为后人提供了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融天人地于一体的、参赞天地化育的思维框架。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3.“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道”,指的是:说明卦象、爻象及其象征的天地万物之根本性质和变化规律的阴阳学说。即关于阴藏阳用关系的道理。简要来说,阴阳两者关系表现为:阴是阳的基础,具有储藏蓄积能量的功用;阳是阴的显现,具有释放发挥能量的功用。天地万物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阳为主导,且维系阴阳动态平衡之故。

原文: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译文:

1.“人之初,性本善”,源自乾元肇始万物之刚健之德,坤元育养万物的柔顺之德,是由天地之自然本性(先天之性)决定的。起源虽为善,若要使其延续下去,善始善终,就必须对其“一阴”、“一阳”,不断调和,保持均衡。这是因为阴阳是相对的,但其变化是绝对的!

2.“善”的作用是完成一阴一阳的均衡。任何人、事、物,凡同时具备了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并能相对保持均衡,则其就生成了稳定的本性(后天之性)。

3.“性为善之体,善为性之用”,是我们坚持善行,修养品性所必须明白并遵循的道理!

4.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能感知到的有限世界中,仅是真实无限世界中极小的一部分;我们的现时生命态,仅处于生生不息、往复无穷过程中,瞬息即变的生命时点上。

5.任何个人或组织,在其对待自然、自已、社会的认知及其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善恶与是非观念,都是相对的,有局限性的。就如:仁者以恻隐之心,往往仅体悟到道之阳的属性;智者以是非之心,往往仅体悟到道之阴的属性。两者在践行中,均把对道的局部体悟,视作为对道的整体认识了。

6.学习阴阳学说,反思并改过以往的思想陋习,运用融天人地于—体的系统思考方式,在生命过程中去不断完善做人应有的德性,方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正道!

7.“一阴一阳之谓道”,作为应用之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以定型的,渗透在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及其过程之始终。但是,百姓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表现为:人类的大多数至今尚不具备,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融天人地为一体的系统思考的思维框架。

8.“君子之道”,广而言之,当然指的是应用之道,即“一阴一阳之谓道”;进而言之,则当是“仁义之道”,即人道;据而言之,读《中庸》,两相对照,即知典出“中庸之道”。何谓“中庸之道”?即中和也!即以理控情,情当合理!中庸之道是至德至善之道,说易行难!在知而行之过程中,能达至德至善之道境者,是微乎其微的呀!

原文: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译文:

1.阴阳之道用于人类对待自然、社会、自身的行为上,表现为仁义之道。人道之“仁”,发端于人类的恻隐之心,是造化万物生生不息的种子,体现的是与自然和谐相生、与人和谐相处的关系。

2.“诸仁”者,即以仁为核心的、融人之上下、内外关系(阴阳关系)为一体的,构成中庸的诸道,如君臣之忠道、父子之孝道、兄弟之悌道、朋友之信道。这些以仁为核心的诸道,彰显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其每一过程的始终,并相应产生了诚、义、礼、智、勇等道德规范。君子切莫因隐蔽和细节而放松自律、导致祸害,相反,应对自己的言行,提出更其慎重和独特的要求。

3.“显”,自内而外;“藏”,自外而内。“显”与“藏”,是外与内的关系。“显”,指的是用;“藏”,指的是体。体“藏”于内,属阴;用“显”于外,属阳。

4. 相对于“一阴—阳之谓道”的总体而言,“诸仁”侧重于人道而说,即仁义之道,又具体为中庸之孝、悌、忠、信等诸道;“诸用”的本体是“诸仁”,“诸用”讲的是“诸仁”、即中庸之孝、悌、忠、信等诸道,在人类各种交往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因此,“诸仁”与“诸用”的关系,是体用关系,即“诸仁”为体,属阴;“诸用”为用,属阳。

5.“显诸仁”,乃阳中有阴;“藏诸用”,乃阴中有阳。“显诸仁,藏诸用”的本质,还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呀!

6.“诸仁”,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在人道(仁义之道),即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孝、悌、忠、信等诸道),“诸仁”之道,是潜藏在人与自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上下内外左右的日常行为关系中;人们不能因其看不见、听不着,而否认其存在,甚至肆无忌惮、纵恶妄为;因为,人类在“诸用”,即与其身心、与自然、与社会的各种交往的生命活动过程中,无不从善的一面,均能感受到以“仁爱”为本性的“诸仁”之道性的普遍、真实之存在!

7.这里所说的阴阳之道,是顺应天地自然,无心而无所不为地通过鼓动阴阳二气、推动刚柔往来,滋育、化生万物。圣人,乃至君子,如能效法阴阳自然之道,进德修业,必将推动社会道德风尚去恶从善、各行各业蒸蒸日上,趋向欣盛强大之势!

8.“一阴一阳之谓道”之所以是大业,是因为它涵盖天人地并融其一体,大而无外;更因为天地化生万物,却从不占有,只有奉献,是真正的富有!人类对于追求精神层面所作的努力,如能超越对物质发展的欲求,就会和天地一样,实现真正的富有!

9.“一阴一阳之谓道”之所以是盛德,同样是因为,它涵盖天人地并融其一体,久而无穷;更因为苍天有日新月异,永恒光照大地万物生长之崇德。君子行善,当顺树木生长的道理,从每日每件小事做起,日有所进,日积月累,不可中断,终能蓄养成自强不息、盛久不衰之大德!

10.“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核心观念是“生生”,生命始于天地。

11.“生生之谓易”的含义:其一,指阴生阳,阳生阴,变化“日新”,天地万物皆应此然也!其二,伏羲八卦,乃摹拟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而生成;六十四卦,乃八卦两两重叠、生生而成,显示天人地互动、变化“日新”之诸相!其三,生生不仅有初始生成之义,更有不断创业创新之义。否则,何来“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12.“成象之谓乾”的含义:一是指,易即生生之象,乾知大始,天是生命无形的造化者,是生命创造的本源,或说是万物生长发展的根源!二是指,易即生生之象,缘起乾元(乾卦初九爻,六十四卦之始爻),乾元不仅是万物的始基,而且以刚健之性,统率天体运行一切现象的动变!

13.“效法之谓坤”的含义:一是指,坤作成物,地顺承天的生命无形造化之能,使其孕育、生成并发展成有形的万物!二是指,万物生长,缘结坤元(坤卦初六爻,阴阳爻组合,方造成六十四卦),坤元以顺承天势,生养万物之柔德,使万物赖以生长和发展!

14.由此可见,人类,当明天地阴阳相生之道;当修天之自强不息、地之厚载万物之德;当通崇天敬地、尊重一切生命之情;当达自身生命乃是天地自然造化之理;当担参赞天地化育、维护生态环境之责!否则,何以有人类生命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15.“极数知来之谓占”,似当有三层含义:其一,占筮与龟卜有不同的特点,《左传》中韩简说:“龟,象也;筮,数也”,《易经》之卦爻,是因占筮的工具蓍的数目变化而定的;其二,占筮是根据前述形成卦象的卦辞及相应的爻辞,通过种种分析,来推测所占之事未来的吉凶;其三,充分运用各种相应的统计工具和方法,彻底弄清各种相关数据及其它们在变化中的关系,推断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向,就是“占”在现代意义上的应用,即统计预测理论与技术!

16.“通变之谓事”,亦似当有三层含义:其一,就筮法而言,阴爻(- -)主阖闭,阳爻(—)主开辟,阴阳两爻互易即为变;六十四卦就是因一阴一阳的往来、相互推移,演变而成并形成了周而复始的序列系统,即为通。这样的变通,象征了天地运动造化无穷!其二,就人事而言,人们做事的过程,就是学习和运用这种变通原理的过程。即灵活驾驭或把握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时机,及时引导或促成事物向有利于民众的预定目标发展。其三,通变还有要通晓“变化三阶段说”、循序变革之意,即穷而后变,变而后通,通而后久(见于《系辞下传》第二章)。这对当今改革和创新者来说,更值得反思与践行。

17.“阴阳不测之谓神”,其含义具有唯一确定性 :“阴阳不测之谓神”,作为该章的结柬语,唯一与之全称对应的,不该是其它,只能是该章的首句,“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处之“神”,指的仅就孤阴或仅就独阳单方面无法测定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体!换句话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体,即“神”。它既不可能仅通过孤阴,也不可能仅通过独阳感测到的,它是藏诸于阴阳相济的各类各种功用中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