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读·成语时光轴】——魏晋南北朝成语典故

投鞭断流  

魏晋时期,北方氐族的前秦势力最为强大,占领了长江北部大部分地区。

  秦王苻坚企图征服南方的东晋王朝。他在全国大规模征兵,当有了80万大军时,他得意地说:“东晋很快就会被我征服了。”可是,许多大臣都认为进攻东晋的时机还不成熟。大臣石越劝苻坚说:“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苻坚傲慢地笑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苻坚不听劝告,进攻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被晋军彻底打败了。

  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鹤立鸡群

  晋朝皇室有个侍卫官中嵇绍,他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皇族争权夺利。互相攻杀,史称为“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仪青,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敌方的飞箭,象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行很突出。

  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风声鹤唳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这就是“风声鹤唳”的典故

  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

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被后人称为“书圣”。

  他写的字既秀丽,又很苍劲,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丽的字会显得柔软,而苍劲的字则显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脱尘出俗,二者兼善,可见得他书法的功力之深,这恐怕不是天生具备,而是靠后天勤学苦练而得来的.

  有一天,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却发现笔迹竟然透进木板里有三分深度,这件事情可是轰动了整个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了。用毛笔写字在木板上,而笔迹还能透进三分的深度,除了身怀绝技的人还有谁会有这种能力呢?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见这位“书圣”所写的字,笔力非常雄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于是,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段故事的情节,直接把“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者是说话的内容非常深刻。

  以后只要说故事的人,把故事的情节说得生动逼真,我们也可以夸赞他说故事说得“入木三分”.

  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文章或见解深刻、透彻。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东山再起

  东晋谢安,才学过人,但在朝廷遭到一帮小人的嫉妒,使得皇上一刻儿用他一刻儿贬他。谢安一气之下就辞官来到土山隐居,邀人下棋,落个耳根清静。他人在外,心念家,就模拟浙江会稽东山景色,在土山上大兴土木搞建筑,并改土山为东山。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此时的皇帝想起了谢安,决定重新启用他,就派员到东山,封他为征讨大都督。宰相肚里能撑船救国要紧,谢安没有推托,他回到朝廷调兵遣将,上下整顿,赏罚分明,官兵一心,要与符坚决一死战。

  不多久,符坚的人马打到了淮河、淝水,只要一过江,东晋难保,谢安心中有数,凭东晋的八万官兵跟符坚硬拼尤如鸡蛋碰石头,他坐阵东山,临危不乱,精心排兵布阵,并把自己的侄儿谢玄也派到前线去打仗。他侄儿临走前想探听这个仗怎么个打法,谢安只说了一句话“朝廷自有安排”。谢玄心里没底,第二天又派人来听口风,谢安呢,就拖来人下棋,一直下到天黑,打仗的事一字未提,到了当天半夜时分,才掏出将帅名单,摆出了他的“八卦阵”。

  淝水那里战事拉开,谢安仍稳坐东山跟人下棋,敌人果真中计,大败而逃。喜报传来,谢安接过一看,二话没说,还下他的棋。客人等不及了,都围过来听消息才知道前方打了胜仗,谢玄立了大功,在场的人无不佩服谢安沉得住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一仗,救了东晋,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因为他东山闲居以后,又出来做了一番大事业,后来人们都称谓他“东山再起”。

  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洛阳纸贵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首《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他父亲请人教他书法、弹琴,成绩都不太好。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西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左思用了10年的时间写成了《三都赋》,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由他推荐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

因大家争相传抄左思的作品《三都赋》,以至使洛阳的纸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后用来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

草木皆兵

  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风吹树木的声音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狗尾续貂

  晋武帝司马炎兼并了魏、蜀、吴三国,建立了统一的晋朝以后,把家族子弟分封各地为王,企图巩固晋王朝的统治。结果事与愿违,诸王互相争权夺利,造成了严重的内乱。

  晋武帝的叔叔司马伦是个野心家,武帝在位时把他封为赵王,武帝去世不久,他就发动政变,赶走皇帝,自己称帝。他把亲戚和同党都攫升公侯,就连奴仆、小卒也滥加封赏。每到朝会的时候,满朝的人都头戴貂蝉(皇帝近臣帽子上的饰物,用貂尾制成)。当时的人编了个谚语讽刺说:貂不足,狗尾续。意思是说:貂尾是珍贵的皮毛,大官太多,貂尾不够用了,就用狗尾代替吧。

  狗尾续貂这一成语,就是从貂不足,狗尾续演化而来的,被后人用来形容滥封官爵。也用来比喻拿不出好的东西接到好东西的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多指文学作品),也用来比喻文章或办事能力拙。

(0)

相关推荐

  • 有深刻意义的历史典故故事鉴赏

    <七步成诗> 三国时代,魏武帝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本是同母所生的亲兄弟.大哥曹昂.四弟曹中相继夭亡,两兄弟曾因争当继承人搞得很不愉快.之后曹丕被立为太子,继而嗣(sì)位称帝,但对曹植 ...

  • “静”方能“得”

    "静"方能"得" 古语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至理名言也!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君主苻坚率百万大军南下,意图一 ...

  • 淝水之战,谢安一堂丝竹败苻坚

    桓温北伐 陶侃平定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获得了暂时的安定.忘了伤痛的权贵们开始了无休止的内斗.就在东晋发生内斗时候,中国北方崛起苻坚的了"前秦"政权,东晋北方常常受到前秦兵的骚扰 ...

  • 魏晋南北朝成语典故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臣,继其父司马懿及其兄司马师之后,继续发展司马家族的势力,权倾朝野.魏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率人讨伐司马昭,被其党羽 ...

  • 母亲节,不如挑一本绘本,相互依偎,亲子共读!

    母亲节快乐! TO MY MOTHER 母亲节, 不如挑一本绘本,相互依偎,亲子共读. 在书页里发现爱, 在共读中感悟爱, 留一段时光在记忆中-- 今天,为大家推荐这本: What Not To Gi ...

  • 亲子共读的心得及收获5篇大全

    亲子共读可以辅助幼儿识字.理解书籍.便于沟通,进行亲子共读之后,有什么读书心得跟收获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亲子共读的心得及收获5篇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亲子共读的心得及收获大全1 读书使人明智, ...

  • 为什么要坚持亲子共读?

    有些家长可能会有疑问: 为什么一定在孩子幼时就读绘本? 为什么要坚持亲子共读? 面对未来 从现状和趋势来分析 这些都是哪怕一秒也拖延不得的 势在必行之举 语文改革新动向:阅读是教育的核心 作为家长,在 ...

  • 亲子共读《红星照耀中国》

    这几天,我和爸爸妈妈共读了<红星照耀中国>.在这之前,我们仨的阅读情况很不相同.我除了学校要求的一些书目之外,还读了一些小说.散文之类的书,妈妈则是看的教育方面书籍.爸爸很少看书,作为一个 ...

  • 最是书香能致远——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倡导开展家庭亲子共读活动

    二(15)班 江东润家庭 朗诵<诗意中国> 读好书长精神,好读书添智慧!书是五彩生活的万花筒,更是大千世界的缩影.黄海路小学历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从每天的早读.午诵到暮省, ...

  • 答疑|亲子共读,孩子总乱动,也不回答问题,怎么办?

    托德学院的开年大课<绘本这么读,育儿更轻松>已经开课1个多月啦~ 很多宝爸宝妈都加入到学习队伍中,甚至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不甘示弱,认真学习哦! 大家对于课程的支持.托德老师的喜爱, ...

  • 亲子共读主题手抄报,发现更多读书乐趣~

    手抄报作业 写在课前 小朋友们 亲子读书活动会非常有趣的 今天九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 亲子共读手抄报 一起来看看 [ 亲子共读手抄报]公开课 难易级别:1个九步 绘画时间:30分钟 绘画年龄:4-12岁 ...

  • 如何避开亲子共读中的常见误区

    如何避开亲子共读中的常见误区 来源:北京晚报2021-06-03 09:54 我是一个读书编辑,也是一个阅读推广人,在工作和阅读推广中见到了很多爱读书的家长和可爱的孩子.在无数次的共读中,我和读者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