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一个差点改变北宋命运的人!

相信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大家都应该听过他的名字,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其实除了这些名头他还有一个名头那就是改革家,因为当时的大宋在他的手里差点成为强国,可惜最后失败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还得从宋朝以武建国说起,太祖皇帝赵匡胤因“黄袍加身”建立大宋,登基后从来都不敢过于重用武将,甚至还会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打压,生怕未来有武将会走他曾经的路子,所以使宋朝形成重文轻武,文化繁荣,国力衰弱的局面,导致宋朝周边的国家都敢欺压攻打大宋。

到了宋神宗执政时期,神宗皇帝看到国力如此孱弱的国家,心里很不不甘,他要想把大宋变得强大,不再任人可欺。于是王安石就进去了他的视野,其实在宋仁宗时期王安石就上奏说大宋国力积贫积弱,朝廷的很多政策有很多问题,需要改变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但当时的仁宗并没有采纳王安石的建议。可仁宗没看上的“建议书”却被神宗看上了,随后召见王安石跟他说了强国的梦想,问了他该如何改变现在的困境。

王安石见神宗皇帝是真的下定决心想要搞一次改革,于是就分析了一大堆利弊,整体的重点其实就是“理财”和“强军”,神宗听了觉得不错于是决定按照王安石的建议来一次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内容从政治,社会,军事三个方面进行如“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取士之法”,“三舍法”。

(选几个重要的变法措施详细介绍一下,

青苗法:

内容: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局限: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

内容: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作用: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局限: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内容: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作用: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矛盾: 破坏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保甲法

内容: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作用:加强对农村的统治,维护农村社会治安;建立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裁兵法

内容:整顿厢军及禁军,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测试士兵,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

作用:提高军队士兵素质。

将兵法(又叫置将法)

内容: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

作用: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这是一场大型的社会改革,但他的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政治上:改变了冗官现象,剔除了许多吃空饷的官员,经济上:朝廷原本空虚的国库开始充盈,军事上: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王安石的变法看起来确实改变了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而且还有强国的崛起的势头,但他的弊端也是非常大的,就像刚才说的他是从政治,社会,军事,三个方面进行变革的,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但它的本质就是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这也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从一开始符合皇帝的利益到后来损害皇帝的利益,所以不管怎么改革都没有实现利民的目的,导致最后“王安石变法”得罪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搞得里外不是人,以失败告终。

总得来讲“王安石变法”的意义是积极的,他想通过改变当时宋朝“消极”的政治形势,使国家转变成一个积极的政治形态,从而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但王安石高估了宋神宗的决心了,当变法开始触碰地主阶级的利益时,变法最重要的支持者神宗皇帝立马倒戈相向,最后变革的法案几乎全被废了。

可以说王安石的想法是美好的,但步子跨得太大了,被扯到了,面对各个阶层的打压排挤,从开始的宏图大志,到最后心灰意冷辞官养老,不得不让人为之叹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