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莫大教堂,重点在建筑和历史
巴勒莫大教堂(Palermo Cathedral),因献给圣母升天,故又称圣马利亚升天大教堂(Metropolitan Cathedral of the Assumption of Virgin Mary),巴勒莫的重要景点之一。
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教堂,已经完全看不出当初的样子,在历史长河中混合了不同时代的不同建筑风格,直到18-19世纪才形成了今天的大致外观。
我认为教堂有两大看点,一是五六百年间,不同时代的建筑的不断堆砌,这主要体现在外观,所以也有人说这座教堂就是巴勒莫这座城市历史的雕刻;另个一看点是教堂里面几座皇家石棺,特别是腓特烈二世的石棺,他可算是一位影响历史的争议人物。
教堂始建于1179-1185年,诺曼王威廉二世时期,原址是一座拜占庭式东正教堂,据说还是教宗格里高利一世所建(6世纪末),9世纪时被撒拉森人(穆斯林)改做清真寺。
当初教堂的正门在西侧拱门下方,现在已经不开了,但依旧保持着14-15世纪的外观。
15世纪的拱门和哥特式的尖塔,教堂西临博内罗街(Via Bonello),左边是主教宫。
过梁式尖顶拱门(lintelled ogival arcades),横跨博内罗街,连接教堂和主教宫。
公元2000年之前,巴勒莫教区主教座堂还在蒙雷阿莱大教堂(也是威廉二世建),2000年移到这里,蒙雷阿莱则成为副主教座堂。
教堂前(南侧)的Corso Vittorio Emanuele大街,巴勒莫最主要的大街,前方不远处就是16世纪的新门(Porta Nuova),也就是诺曼王宫的位置。
从这里,应该再往北走一点,就能看到类似蒙雷阿莱大教堂那样的三个阿拉伯式半圆形后殿外墙,不过我犯懒错过了。
钟楼是12世纪基础上,14-15世纪按照哥特式风格装饰的。外墙上方齿状的垛口(crenellation)还保留着阿拉伯-诺曼的原样。
巴洛克风格的圆顶(Cupola),是佛罗伦萨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师费迪南多.福加(Ferdinando Fuga,1699–1782)的设计,福加是谁,如果你去过罗马的圣母大殿,四大特级宗教教堂之一,那里的正立面就是他设计的。
在原有诺曼屋顶上有一排小圆顶装饰(目测大概有九个),是1781年增加的,也是费迪南多.福加的设计。上面绿色的马略尔卡(majolica)瓷砖,是意大利特有的一种锡釉陶瓷工艺。
这个有三座尖拱门的门廊是15世纪增加的,设计制作由加吉尼家族的多米尼克和安东内洛父子(Domenico Gagini、Antonello Gagini,全家都是著名的巴洛克雕刻家)完成。从那时起,教堂的入口从西边改为这边(南)。门廊号称是加泰罗尼亚-哥特式,左边第一根石柱用的还是最早拜占庭教堂留下的,后又被用在清真寺上,柱子中部还留有一块古兰经的铭文,做为历史的见证。
门廊上方三角形山墙的浮雕,中间的人物不知是谁,周围环绕着圣经中的人物及多种图案。
广场前雕塑上的人物是圣罗莎莉亚(Saint Rosalia,1130–1166),诺曼贵族,传说有查理曼(查理大帝)的血统,巴勒莫的守护人。据传16世纪时,她的遗骨被发现拯救了瘟疫中的巴勒莫。连委内瑞拉的一些城市都以她做为主保圣人,现在的巴勒莫人和在美国的意大利人还庆祝她的纪念日。
12世纪的教堂,建在6世纪的教堂和9世纪清真寺的基础上,14世纪的哥特式塔楼,15世纪的门廊,18世纪的圆顶,就是这么个混合物。
门廊两侧的雕塑
现在,我们由这座15世纪修建的大门进入教堂,大门上方的马赛克圣母像是13世纪的。
由于数百年来不断的翻新,最早的诺曼痕迹已经很少了,我们现在所见基本是18世纪时期的样子了。据说还是福加将原来的诺曼式木屋顶改成了现在的样子。
这幅穹顶画大概是诺曼贵族罗杰一世征服西西里岛后,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教堂。
主祭坛的救世主雕塑也是出自安东内洛.加吉尼之手。
马利亚升天,天主教的说法是圣母蒙召升天,不过新约中并没有提到,只是中世纪时期的传说而成。
教堂内除了雕塑外,几乎看不到什么豪华的装饰。
费迪南多.福加设计的圆顶。
教堂内的人物雕刻可能大多出自安东内洛.加吉尼(门廊的设计)之手,他曾在罗马修建教皇尤利乌斯二世陵墓时做过米开朗基罗的助手。米开朗基罗著名的《奴隶》系列就是为此而作,不过大多没用上。
教堂内的一些小堂,相比建筑和历史,宗教似乎显得不太重要了。
雕刻精美的洗礼池
约旦河施洗
洗礼的场景
教堂内的一幅过去的画,所有的圆顶都还没有,所以推测至少是1781年以前的。
教堂的另一大看点,就是这里的皇家墓葬,一共六位。参观这里需要单独收费的。
带华盖的石棺,一共四个,还有两个在墙壁上。我们将中间的四个石棺按前后左右来区分介绍。
左前的石棺,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1194–1250),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国王,西西里国王,耶路撒冷国王等等(当然了,头衔还有很多),出自霍亨斯陶芬家族,腓特烈一世(大帝,红胡子巴巴罗萨)是他爷爷。腓特烈二世身世坎坷,故事多多,一个喜欢呆在意大利的德国国王,去过耶路撒冷,数任教皇对他可谓是爱恨交加,说埃特纳火山就是他下地狱的入口。他的死造成历史上的神圣罗马帝国“大空位期”以及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衰败,很难用简单几句评价他,不过可以先从《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28-3》和《耶路撒冷三千年导读28-4》适当了解,这里实在不便展开多说。
石棺以及四个石柱支撑的华盖都使用的是坚硬且昂贵的斑岩。底座的四只狮子驮着石棺。
腓特烈(FRIDERICVS)按德语译法也叫做弗里德里希。石棺下面的铭文MCCL,表示他死去的1250年。
石棺盖上浮雕。
石棺的侧面。
横向紧挨着腓特烈二世的(右前),是他的父亲,亨利六世(1165-1197),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儿子。做为政治婚姻,21岁的他娶了32岁的西西里公主康丝坦斯,并生下一个儿子腓特烈(后来的腓特烈二世)。经过一番征战,亨利六世加冕为意大利国王和西西里国王。亨利六世还曾囚禁过英王狮心理查,并敲诈了一笔巨款。
亨利六世石棺的侧面
亨利六世(Henry VI),卒年1197(MCXCVII),当时他是病死(也可能被毒)在墨西拿,并葬在那里,第二年才从墨西拿移到巴勒莫。
亨利六世的后面(右后),是他的王后康丝坦斯(Constance,1154–1198),诺曼国王罗杰二世的女儿(遗腹女),威廉一世的妹妹,腓特烈二世的母亲。
1194年,康丝坦斯生腓特烈二世时,已经40岁(头胎),这在当时的欧洲被认为是不太可能,为了证明继承人是自己亲生的,康丝坦斯找来很多当地妇女亲眼见证她生子,而且还当众哺乳小腓特烈。这之后她才被加冕为西西里王后。因为当时的西西里人并不喜欢德国人的统治,再加之亨利六世的暴政,引发了西西里的起义,康丝坦斯为了她的同胞,也曾迫使亨利六世签订条约,不得在西西里实行暴政。所以也有人怀疑亨利六世是被康丝坦斯下毒而亡。
但丁在他的《神曲》中,将康丝坦斯放在了天堂的位置。
康丝坦斯,卒年1198(MCXCVIII),她仅比亨利六世晚一年死,留下四岁的小腓特烈,康丝坦斯临死前委托教皇英诺森三世收养了他,教皇的目的是为了从小培养一个将来听话的帝国皇帝,没想到,长大后的腓特烈却让教皇们(多任)恨得要死。
腓特烈二世后面(左后),是诺曼国王罗杰二世的石棺。罗杰二世(Roger II,1095–1154),西西里首位国王,虽然是他父亲罗杰一世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西西里,但罗杰一世只是西西里公爵,并未加冕。罗杰二世是康丝坦斯的父亲,但康丝坦斯还未出生时,罗杰二世就死了。诺曼王宫内的帕拉提那礼拜堂就是他于1132年所建。
右边墙壁上的石棺,阿拉贡的康丝坦斯(Constance of Aragon,1179/83-1222),腓特烈二世的妻子,阿拉贡(西班牙)国王的妹妹,也叫康丝坦斯。康丝坦斯大约20岁时,他的国王哥哥佩特罗(彼得)二世把他嫁给了匈牙利国王,并生下一个儿子,几年后匈牙利国王死了,国王的哥哥以摄政为名,迫害母子俩,康丝坦斯带着儿子逃到了奥地利,不久儿子也死了,她就回到了阿拉贡,与母亲一起住在修道院。前面说过,教皇英诺森三世收留了腓特烈(二世),并为他安排了一桩政治婚姻,让14岁的腓特烈娶了近30岁的寡妇康丝坦斯,不过后来腓特烈二世相继加冕为西西里国王,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丝坦斯也跟着加冕为相应的王后。康丝坦斯与腓特烈二世只有一个独子,后来被封为德意志国王的亨利七世,不过他造了他爹的反,被腓特烈二世囚禁,并不停地换地方,在一次转移的过程中,坠马而亡(死在了意大利),他的死也使得腓特烈二世断后,因继承问题引发了一系列大乱子,造成德意志的严重分裂。
康丝坦斯的石棺是罗马式的白色大理石石棺,奥古斯塔(AVGVSTA)是罗马帝国时对皇后或地位崇高的皇家女性的封号,比如奥古斯都的妹妹莉薇娅。
还有最后一个墓,位于腓特烈二世左边的墙壁上,雅典的威廉公爵墓,是后来的西班牙统治者的后裔了,与以上这五位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也不是很重要,我没有刻意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