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迪施,瑞士境内唯一的罗马军团驻地

现在来到的这个地方叫温迪施,瑞士北部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村镇,其实人家也是个市,只是人口不到七千人。

来这里的原因,只是因为看了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才知道这里曾是2000年前罗马的军团驻的,而且是当今瑞士境内唯一的罗马军团驻地。去瑞士旅游的中国人估计有99%不会来这个地方。

下面的河流是由卢塞恩湖流出的罗伊斯河,再往前不远,与发源于苏黎世湖的利马特河一起汇入阿勒河。最后再汇入莱茵河。温迪施距离莱茵河的直线距离也就十公里。所以这里是罗马莱茵河防线上的一个军团驻地。

罗马时期莱茵河防线上的军团驻地大致有六个,按莱茵河水流的方向分别是温迪施,斯特拉斯堡,美因茨波恩,诺伊斯和克桑滕。我只去过前四个,但除了温迪施,大多看不到明显的罗马遗迹了。从图上看(源自罗马人的故事),莱茵河上的科布伦茨、科隆和特里尔虽不是军团驻地,但却是罗马的城市,比如特里尔是比利时-高卢行省的首府,阿格里帕建的科隆则是退伍兵安置城市。

说到罗马的莱茵河防线,大致始于凯撒,凯撒生前曾要求不要改变莱茵河防线的现状,奥古斯都基本遵循了凯撒的治国路线,唯独在这件事上没有遵从凯撒的意见,他意图将帝国的莱茵河防线向东推进到易北河,这一策略让提比略、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等人率领的数个罗马军团与擅长游击作战的日耳曼人苦苦厮杀。条顿堡森林之战,损失了整整三个罗马军团(约两万人),让晚年的奥古斯都顿胸捶足,痛苦不已。提比略继位后,又将帝国防线撤回到莱茵河,即使在罗马帝国疆域最大的图拉真时代,也没有再改变莱茵河防线的状态,从这件事上也可见伟大的凯撒与众不同的战略眼光。

许多罗马名人都曾驻守过莱茵河防线,因为罗马人以建立军功为荣耀,包括帝国皇帝。

诸如,阿格里帕建立了科隆。

提比略和弟弟德鲁苏斯都做过莱茵河军团(日耳曼军团)司令官,亲自上阵拼杀。

德鲁苏斯的长子日尔曼尼库斯就是死在莱茵河防线。

日尔曼尼库斯的儿子卡里古拉就是得名于他经常穿着小军靴(卡里古拉的意思)在军营里到处跑,只不过后来成了一位暴君。

另一位暴君尼禄的母亲小阿格里皮娜就出生在科隆。

这张图是温迪施罗马军团驻地的复原图,温迪施(Windisch)在罗马时期叫Vindonissa,可译作温多尼萨或温德内萨(罗马人一书的译法),据说名字还是得自早期的凯尔特人。从图上看,上方的河流是阿勒河(Aare,谷歌地图上却叫做维格河),右侧的是罗伊斯河。最左侧的圆形剧场,现在还能看到,我们最后去看。

罗马军团驻地通常是不具备过多的生活功能的,官兵休假要去附近的罗马城市,那里可能有市场和温泉(德国带巴登的城市就是温泉的意思),军官的家属可能也住在城市。

我们是冬天去的温迪施,不是时候,这里每年4月1日到10月31日才开放。

过去的罗马军团驻地,现在有个教堂。大多数罗马军团的驻地在后世都慢慢演变为了城市。

教堂后的墓地,是西方人的习俗,不是我们理解的荒郊野地、乱坟岗子。

教堂和墓地的旁边,就是一处罗马遗址,古罗马浴场。

浴场可能就在这个下面,因为不开放,所以也没办法看到里面的样子。其实古罗马的浴场我也见过不少了,只是瑞士境内的还是头一回。

这可能是浴场的入口。

温迪施地面的路标,图案是罗马军团的鹰旗(罗马人故事书中称银鹫旗),罗马军团视鹰旗为生命,军旗丢了不仅意味着失败,而且是奇耻大辱。

这个入口下去,好像是个军官食堂。

浴场和食堂在军团驻地的大致位置图。

这个好像是一位罗马军官与他妻子的家书内容。

周边的环境,一片祥和宁静。

大众面包车,够老的。

地上的鹰旗,指示着参观的线路。

顺着路标来到的这个地方,是罗马军团驻地的南大门。当然这个象征大门的铁架子是个现代艺术化的作品。

大门正对的是军营的主干道,普拉托里亚大道(Via praetoria)。军团长指挥部就在这附近,后面则分布着军营。当年罗马军团就是列队由此门进进出出。

这是南大门的位置图。

这是城门的几种想象复原图,据推测,城门的高度在15米左右。城墙和城门外面是砖,里面填充的是碎石和粘土。

温迪施军团驻地(当时叫Vindonissa),大致始建于公元14-17年,提比略当政时期,提比略年轻时就担任过日耳曼军团总司令。最初驻扎在这里的是第13军团-合组军团(Legio XIII Gemina),由凯撒于高卢战争的公元前57年创建,曾随凯撒渡过卢比孔河,番号一直存续到罗马帝国灭亡。

公元45-46年,第21军团-饕餮军团(Legio XXI Rapax)驻防在此。第21军团是由屋大维于公元前31年创建,公元92年全军覆没,番号就没再使用。

公元70年-101年,第11军团-克劳狄军团(Legio XI Claudia)换防到此。第11军团也是由凯撒创建于高卢战争时期。公元101年随图拉真前往达契亚(现罗马尼亚一带)参加达契亚战争。

莱茵河防线罗马军团的数量也是根据不用的年代和不同的形势需要而不同,大致在七八个不到十个。而且军团也是不定期的换防。

这张图是罗马军营的布局图,和作战时的阵型有些相似。图中最左边的是军团长住地,然后是骑兵,再后面是步兵的宿舍。一共是10个大队(图中的COHORS I-X),每个大队由六个百人队组成。

下图(源自罗马人的故事一书)是作战时的阵型,据说这个阵型还是凯撒的姑父盖乌斯.马略的发明,是他将罗马的征兵制改为募兵制。

最前方的是军团长和军旗,作战参谋等,然后是120人的骑兵队。后面是十个大队组成的方阵。每个大队(Cohort)由六个百人队(Centuria)组成。每个百人队由80人组成(最初是100人,故称百人队),队长就是我们在电影中常见的“百夫长”(Centurion)。有个例外,第一大队中的百人队人数是160人,都是作战经验最丰富的老兵。真正打起仗来,百夫长比士兵的伤亡率还要高。

通常,一个军团(Legion)的人数大致在5000人,不过有些伤亡较大的军团人数可能不到3000人,有些军团人数可能要超过6000人。并非绝对。

墙壁上的罗马军队剪影,最前面的就是扛着鹰旗的士兵,他的作用相当重要。

左图:图拉真记功柱的一小部分。公元101年,第11军团就是从温迪施前往遥远的潘诺尼亚,参加由图拉真主导的达契亚战争,他们的功绩被记录在罗马的图拉真记功柱上。

中图,罗马士兵宿舍的复原场景。右图是出土的属于罗马骑兵的宝石戒指,罗马人的戒指还有私人印章的作用。

军营地基的遗迹,还有排水沟。

现在的军营基本就是个露天博物馆,没有门票(因为也见不到人)。

这是一个军营复原的效果图。

现在我们来到温迪施的另一处罗马遗址,圆形剧场。这个剧场不大,保存的也不怎么好,但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出剧场的轮廓。

提比略当政的初期,约在公元14-17年左右。第13军团开始驻扎在这里,并修建了第一座木制的圆形剧场,能容纳9000人。不过在公元45年时,木制剧场被烧毁。

公元46年,第21军团换防到温迪施,他们又建造了这座石头的圆形剧场,外围尺寸约111X99米,中央竞技场约64X52米,可容纳11000名观众。

温迪施周边与罗马有关的景点和博物馆分布图,被称作温多尼萨公园。温迪施属于瑞士阿尔高州(Aargau)内的布鲁格区(Brugg)。布鲁格有火车站,温迪施距离布鲁格非常的近。

布鲁格有个Vindonissa-Museum,温迪施出土的一些罗马文物都在那个博物馆内展出,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看来布鲁格是值得一去的地方。

这是我们后面行程的代步工具,温迪施是第一站。

下一站,将前往瑞士的另一处罗马城市遗址,奥古斯塔.劳里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