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严格意义上的“歌剧院”吗?没有。|FantasticNoClassics

也许会有人说,有啊,我们有中央歌剧院、上海歌剧院,以及,正在建设当中的深圳歌剧院呀。是,的确有,但在我看来,我们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西方话语语境下的所谓“歌剧院”(Opera House)。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诚如“交响乐团”(Symphony Orchestra)一样,“歌剧院”亦同样是个舶来概念,那么,既然是“舶来品”,我们就自然免不了需要参照一下西方标准,得对标一下才行。

看看纽约大都会歌剧院(The Metropolitan Opera House)好了,人家有场地,有乐队,有合唱团,有独唱演员,以及灯光、布景、服装、道路等,一系列跟排演制作歌剧相配套、相适应的部门(人员)。当然了,这些我们也有,至少我们的国家大剧院(NCPA),在这一块上,那都是应有尽有、一应俱全的。可是,人家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是有全年的歌剧排演计划(演出季)的,无论是复排歌剧,还是全新制作的新歌剧,乃至原创歌剧。没错,国家大剧院也有,但实话实说,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跟人大都会歌剧院相去甚远。

中央歌剧院和上海歌剧院就更不用说了,这俩一年到头也难得推出几部像样的歌剧制作。更多时候,都还停留在临时抱佛脚,或者,时间仓促地委约创作出几部“应时应景”之作,继而再将这些个蹩脚之作给束之高阁,看不到二度排演的机会,如此循环往复。

究其原因,无非就还是老生常谈关于经费短缺的问题,谁都知道,制作和排演歌剧是要花大价钱的,尤其是想要推出一部制作精良、考究的西洋经典歌剧,烧钱嘛,很简单的道理。但话又说回来,国家大剧院为什么在歌剧制作及演出这块,看上去还干得不错呢?显而易见,是因为他们在经费的使用上,相对宽裕一点啦。

曾几何时,广州大剧院每年推出两部西方经典歌剧的制作,也一度堪称行业内的壮举和盛况了,但这一相当积极的艺术态势,却略微有些遗憾,因为,并未保持及延续太久。可能,还是因为耗资太大,且持续性的亏损,让剧院方(中演)终究hold不住了吧。

天津的情况也大致相仿,当年负责运营天津大剧院的钱程,还有尚在天津交响乐团任职音乐总监的汤沐海指挥,也曾一起合作推出过一系列的歌剧制作,包括津门版的朱塞佩·威尔第《茶花女》等等。那会儿,天津也骄傲地声称是一座“拥有歌剧的城市”,可惜同样是好景不长,唉。

包括哈尔滨也是,彼时,陆昊尚在黑龙江省主政(省政府)之时,哈尔滨大剧院还曾邀请过大队人马的马林斯基剧院,浩浩荡荡地400-500人大部队访哈,不惜血本搬演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创作歌剧《战争与和平》,也曾是轰动一时,但并无后续。

现在,深圳歌剧院正在规划建造当中了,还有上海大歌剧院也是,但愿对于这些个正在建设中的歌剧院,未来我们的相关部门,能够真正给予大力度的财政支持(扶持),避免让我们的歌剧院,单单只是沦为空有一个好看的建筑“外壳”,而不具备实质性的艺术“内核”。

谢谢大家,今天我想说的就是这么多了,晚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