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艺术】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111—115)

 《大傩图》 

111 《大傩图》

宋 佚名 绢本设色 纵67.4厘米 横59.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大傩图》描绘了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驱除厉疫。“傩”的含义是借祭神来驱鬼疫。中国少数民族沿袭了很长时间的傩戏也来源于此。每当举行此类活动,人们带着假面具,载歌载舞,手舞足蹈,有拿法器者,有击鼓敲锣的,场面气氛非常热烈。

 《鹿鸣之什图》 

112 《鹿鸣之什图》

宋 马和之 卷 绢本设色 纵28厘米 横86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宗和孝宗曾书《毛诗》三百篇,命他补图,故流传以《诗经图》居多,至今存世尚有16种,但风格、水平不一,其中有真迹,也有摹本,还有伪作和误定本,此图为真迹之一。“鹿鸣之什”为《诗·小雅》中的第一组,包括鹿呜、四牡、皇皇者华、棠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等十篇。以十篇为一卷,故名之曰“什”。此卷高宗书、和之画十篇俱全,末高宗又书“南院”、“白华”、“华黍”三篇诗序,因为原文有序无诗,故和之未补图。此卷一诗配一图,按照诗文内容较细致地描绘了主要情景,清·孙承译《庚子销夏记》评其《诗经图》曰:“古人宴餐祭祀之仪,礼乐舆马之制悉备”,此图即为一例。作品画法主要运用马蝗描勾勒人物和树石轮廓,简劲飘逸。它脱胎于唐吴道子“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莱条”的兰叶描,但线条短促,战掣松动,已变纵恣为文秀。

 113-1《唐风图》(之一) 

113-1 《唐风图》(之一)

宋 马和之 绢本设色 纵28.3厘米 横826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马和之(12世纪),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中(1131—1162年)登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擅长绘画,承吴道子传统,人物线条运用“马蝗描”,飞动飘逸,有清俊闲雅之韵。此图画《诗经·唐风》自《蟋蟀》到《采苓》十二图。此图主题为《风》,不同于《雅》、《颂》,以描绘晋国民间当政者的各种反映,画家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画面的构思、意境、造型尤为难得,从文学素养、历史知识、技法创新等方面,都能体现作者之新意。

  《唐风图》(之二)

113-2 《唐风图》(之二)

宋 马和之 绢本设色 纵28.3厘米 横826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马和之(12世纪),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中(1131—1162年)登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擅长绘画,承吴道子传统,人物线条运用“马蝗描”,飞动飘逸,有清俊闲雅之韵。此图画《诗经·唐风》自《蟋蟀》到《采苓》十二图。此图主题为《风》,不同于《雅》、《颂》,以描绘晋国民间当政者的各种反映,画家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画面的构思、意境、造型尤为难得,从文学素养、历史知识、技法创新等方面,都能体现作者之新意。

 《文姬归汉图》

114 《文姬归汉图》

宋 陈居中 工笔设色 纵147.4厘米 横107.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画题。蔡文姬的故事中既有民族大统一的含义,又带有浓郁的人情、人性内蕴,这一切在“归汉”时表现得最为充分,也就成了历代诗人、画家都十分衷爱的题材之一。陈居中《文姬归汉图》是其中的优秀作品,画面构图为线形螺旋方式,整齐之中又有跌宕的变化。右上角是一群匈奴官吏,他们是文姬在胡时的看守也是保护者,再往下,中间偏左的是主人公文姬与匈奴左贤王分别情景,文姬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左贤王则显得有些忧心忡忡,而文姬的两个孩子拽住她不愿母亲别离的场景尤为感人。再到右下方,是来迎接文姬的汉朝使者,一个个仿佛都陷在沉思中。

 《大士像》 

115 《大士像》

宋 贾师古 绢本设色 纵42.2厘米 横29.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贾师古,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汴(今河南开封)人。擅画道释人物,师法李公麟。高宗绍兴(1131—1162)时为画院祗候。白描人物,颇得闲逸之状。此图中观音大士取斜倚之姿,秀发飘逸,将手中宝瓶倾斜,琼液流溢而成一朵白莲,似乎芳香四溢而令人称奇。

    中国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笔、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并辅以独特的工艺进行装裱。

  《中国传世名画全集》把中国五千年的艺术精品佳作都收入其中,逼真、真实地展现了名家名作,将其收藏,观摹学习、卧游赏玩,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高品位与素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显示出其鉴赏价值、史料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及收藏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