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活了29岁,去世后却在国外火了200年,而我们竟对她一无所知

《国家宝藏》第三季正在热播,依旧是通过讲述历史故事的模式,解读国宝的历史密码。在这些故事中,不仅有宋徽宗、郑和这样的历史名人,也有一些少为人知的伟大人物。在第三季的第一期中,就出现了一个大家非常陌生的名字——王贞仪,故事讲述了金嵌珍珠天球仪的前世传奇。

王贞仪是清朝出了名的才女,生活在250年前的乾隆年间。虽然在国内鲜为人知,但在国外,却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1994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就将金星上新发现的环形山命名为王贞仪;

2016年,王贞仪的名字在美国畅销书《勇往直前:50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中被提及,同样出现在书中的还有世界知名科学家居里夫人;

2018年,国际知名的期刊《自然》(Nature)网站在关于年度“激励科学与创新科学研究奖”提名的宣传片中,同样把王贞仪列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科学家。

这样一位200多年前的中国女性,为何在国际上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从《国家宝藏》的历史故事中,可以看出王贞仪在天文学方面有着不菲的成就,不但尊崇地圆说,还对日月食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释。

实际上,王贞仪在她短暂的人生里,学骑射,通星象,精历算,工诗文,擅绘画,通医理,破礼教,活得像太阳一样璀璨耀眼。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王贞仪出生在江苏一户书香门第。她的祖父王者辅官至知府,父亲王锡琛官至县丞,因为科举屡屡失意,转而专研医学,也成为了一方名医。她在父亲那里学习了基础数学、医学和地理知识,从祖父那里学了天文学,还从祖母那里学了诗歌,家人们的熏陶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她11岁那年,祖父被贬到吉林当官,在那里突然去世,年幼的她跟着祖母去奔丧,还在遥远的北方住了5年。

那里有祖父留下来的75橱藏书,既有丰富的文学著作,更有来自祖冲之、曾一行、郭守敬的书籍。求知若渴的她“矻矻然终日尽日夜以涉心其中”,更曾写下“人生学何穷,当知寸阴宝。所难在实践,所尚在闻道”的自箴诗激励自己。

因缘巧合之下,王贞仪还跟着一个蒙古将军的夫人学习骑射,根据记载,她学得相当不错,“跨马横戟,往来如飞,百发百中。”

王贞仪造像当代国画家彭连熙先生1996年作品

在祖父去世的5年后,王贞仪和祖母回到南京,一年之后,她跟着父亲行医。

从东北到江苏,再由南京到北京,而后又辗转陕西、湖南,甚至到过粤东一带。两年多的时间里,她“向东出山海之地,向西游临撞之所,而后复历吴、楚、燕、越等地,经行程不下数万里”。

她的近乎完美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在同龄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候,她饱览山河,心胸自然也更加远大。

她豪迈地写下了“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还有“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等诗句。可以说是“清朝最硬核女性平权代表人物”了。

她说男人和女人只是性别不同,不存在聪明与愚笨的差异,男人能做到的事,女人只要接受同等的教育,同样能做到。

18岁那年,王贞仪和父亲结束了在外游历行医的生活,回到南京定居。

终于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她想的不是相夫教子,而是要潜心进行学术研究。

在祖父的教育下,王贞仪从小就接触数学,深知数学普及的重要性。从王贞仪存留于世的《德风亭初集》十三卷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她的研究内容涉及三角函数与勾股定理,还有当时盛行的“梅氏算学”。

“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传播。王贞仪深刻地认识了这一点。她尝试将梅文鼎深奥的数学原理深入学习后进行了简化、重新编撰,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写出来,著有《历算简存》、《筹算易知》等著作,为更多人架起通往数学的桥梁。

在中国古代,数学并不同于当今意义上的数学,更多的是“应用数学”,古代的农历节气计算、天文观测都与数学息息相关。

数学家也往往是历学研究者,甚至可能是天文观测者。自然,爱好广泛的王贞仪也不例外,从最初只研究数学,慢慢地向着研究天文方向发展。

但在清朝的时代,历算一直被皇室垄断,民间私自学习天文甚至被看作是大逆不道,它对文人士子加官进爵也毫无益处,这门学科开始逐渐衰落。

王贞仪却始终没有放弃仰望星空的梦想,在没有老师教导的情况下,她一直自学,甚至还自己做实验。实验仪器的不足,她就用土办法做“模拟实验”:用水晶灯挂在房梁上当作太阳,小圆桌当作地球,圆镜代表月亮,不断变换三者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日食和月食的实验。

通过多年的实验和自学,王贞仪留下了《岁差日至辨疑》、《黄赤二道辩》、《地圆论》、《月食解》等著作。

在《岁差日至辨疑》中,王贞仪总结了虞喜、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前人的理论,并结合中西历法,最终研究出了“冬至日每七十年后退一度”的更精准结论。

而她在《月食解》中对月食形成的说明,是世界上第一份完备的日月食成因解释,和现代的天文学阐述毫无二致。

如果生在现代,王贞仪毫无疑问会是个了不起的女科学家,但生在连性别歧视的意识都没有的清朝,王贞仪的抱负只能放在理论著作中。

幸好我们还能通过她的著作,越过200年的风霜,看到一个站立于那个时代之上的孤勇女子。

也正是她让我们更加相信,从古至今的中国人,从未停止仰望和探索那深邃的远方。

遗憾的是,王贞仪年仅29岁就因病去世了。而大量科研成果手稿也在她去世后尽数遗失。

不过,现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王贞仪的故事,知道在200多年前,有这样一个女孩,在重重压制之下,依然做着一个不沉陷于世间蝇营狗苟,仰望星空的梦。

她的精神给予我们的是一种给后世人带来无限希望的典范。不管是清朝人的身份、女性的身份、还是中国人的身份,她曾写下的一句话或许就是其一生践行平等精神最好的注解:

“同是人也,则同是心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