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陈何芳/邱敏:硕士生的个体能力有何侧重
关键词:硕士生;个体能力;侧重点
摘 要:硕士生的个体能力侧重学术性和通识性。一方面强调“专精”,本专业的思维能力、研究工具使用能力和基础研究能力等,有助于专业核心技能的习得。另一方面注重“通透”,自我认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等,因提供了外围支撑而能促进成长。
“个体能力”含义宽泛,不胜枚举。对于硕士生而言,个体能力体现在“专业相关”和“专业无关”两方面,可以相对区分为“学术能力”和“通识能力”。学术能力强调“专精”,通识能力强调“通透”,二者结合才能让硕士生成为学识能力兼顾型高学历人才。
一、专精:基于思维和研究的学术能力培养核心技能
“学术能力”简单来讲是“适用于学术领域的能力”。“学术”通常强调思维技巧和工具使用能力,是硕士生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硬性能力。具体来讲,硕士生的“学术能力”包括“文献阅读分析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寻找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的能力”、“科研方法和分析软件的使用能力”、“学习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访谈中S1说:“刚读研的时候,我的期待值还比较高,希望可以做出点东西。但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不知道做出来的实验结果怎样研究,找不到研究的问题和创新点,就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做出东西了。”S1呈现了对学术能力的自我研判,展示了“无知”到“失去自信”的演变。
“增强学术能力”需要条件保障和个体努力。一方面,外界要扶助硕士生的学术成长。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应加强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使用、文献分析等课程的比重;高校教师在授课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导师应锻炼学生的口头阐释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并在学位论文指导中,帮助学生习得“寻找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的能力”。另一方面,硕士生也要积极尝试撰写小文章,主动与老师同学分享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改正不足。同时也要从写作的过程中累积写作经验,以提高文献阅读能力、思辨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通透:强调自知与调适的通识能力提供外围支持
“通识能力”简单来讲是“适用于通用场合的能力”。“通识能力”不强调基于学科专业的学术性,而强调基本能力素养,以及人处世的态度。它是硕士生学习过程中的软性能力,不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却能间接促进专业学习。比如硕士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寻求帮助能力”、“抗压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等。这些通识性能力,帮助硕士生认知到自身的优缺点,并积极向外求助,以便成功应对困难与挑战。S2说:“在多重学习任务下,我会产生比较大的心理压力。我想把每一项任务都做好,但时间分配总是有问题,所以总是感觉神经高度紧绷。一旦有一个环节没有称心如意,我就会情绪崩溃,就认定自己无法完成任务,认为老师会对我非常失望。”S2反映的是“抗压能力差”的问题,遇到问题不能有效调节情绪,因此需要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硕士生的“通识性能力”仍然有提高的空间。在日常生活中,硕士生的非专业能力普遍不存在问题,因为硕士生是高学历的成年人,能够应付常规的认知、协调、求助和抗压任务。但对于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学术性挑战,也会暴露出通识性能力的不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应当关注硕士生通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新生和毕业生阶段。研一新生面临着学习适应问题,毕业生面临着就业毕业问题,学校应引导硕士生加深自我认知、协调多种任务、积极咨询求助、增强抗压能力。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加速心理适应,应对学业和求职的严峻挑战。
总之,硕士生的个体能力需要兼顾“学术性”与“通识性”。硕士生既要增强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研方法和工具使用能力;也要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个人调节能力等,为适应社会需要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