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哈佛才女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这几天娃生病,手里攒了几篇稿子都没写完。
中年妇女想得开,破罐子破摔,一边补奇葩说一边小酌了一下,激烈的辩论加上酒意,看得我一身鸡皮疙瘩。
我酒量奇差,这种甜白半杯就晕了
这期的辩题是,「奇葩星球星际可以一秒钟让全人类大脑知识共享,你支持吗?」
说实话,作为一个二十多年的科幻爱好者,这种辩题一点都不新鲜。理性和人性、知识和伦理、个体与整体,甚至科技和宗教,这都是在科幻小说里被讨论烂了的话题。
我高中就去过央视参加辩论节目,上了大学,母校又以辩论闻名。大一我是系辩论队的,后来就变成带队指导师弟师妹参加比赛。水平一般,比纯路人对套路能熟悉那么一点点。
这个辩题,如果拿到正经的辩论赛上,正方想赢是有难度的。毕竟即使在科学界,伦理也是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我是坚决站反方的。知识共享是一回事,知识直接塞到脑子是另外一回事。
而且本场表现,反方其实更出色。但正方最后赢了,我个人认为两个原因:
第一,陈铭太优秀了,他的现场反应和知识储备足够好,既能反驳傅首尔接地气的小市民风格,又能准确抓住学院派詹青云的举例漏洞,拿下了大部分的反转票。
第二,马东自己也说了,这个节目,就是看热闹。
但不妨碍这一期成为本季最精彩的一期。
詹青云,陈铭,还有薛兆丰三个人的辩论内容,一个比一个让人拍案叫绝。
特别是詹青云的部分,真的想冲进电视给她点赞。
我决定直接她的辩稿扒下来给大家。(真的是我逐字敲的,可以只看红字)
“
「我们靠颜值都走不到今天,都是靠知识改变了命运的人。所以我们当然不会站在知识的对立面,和知识为敌。
但是我们明确一点,知识只是工具,它再好也是工具,只有人,才是目的。所以我们今天对知识的态度错了,我们就享受不了拥有知识的价值。
我知道辩题仿佛是在幻想那个未来世界里人和知识的关系是怎么样,其实我们是在思考,我们今天面对知识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在那个有芯片的世界里人和芯片的关系变成什么样?变成没有关系,是被别人拍板了知识,自动进入你的脑海里,你就相信这是真的。
这件事情为什么很可怕?知识不是真理摆在那里,它是人去验证、去探索、去相信的东西。知识不同于咨讯,是我们相信为真的东西。
换言之,这块芯片是由别人替你去决定什么是真理。
大家想想看,这块芯片,和我手机里的百度百科有什么区别?百度百科是我的工具,可是我一旦相信了百度百科所有的排序都是正确的,它所有的讯息都是真的,它就不是我的工具了,它可能是别人利用你的工具。
如果所有人都相信它就是真的,它甚至不是人的工具了,它变成人的主宰。
所以我们今天不是反对知识,我们反对的是对方面对知识的态度。这种知识是傲慢的。因为我直接获得知识,显然省略的是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我们这道辩题其实有一个更加古老也更有趣的小片是《西游记》。我们长大以后都知道了,《西游记》就是佛祖安排下的一场大戏。所有的神仙妖魔都配合他的演出。所有有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恰到好处逢凶化吉。
佛祖不可以直接把佛经砸到唐僧的头上吗?他可以。经书完全是可以运输的,可以共享的。但是取经的路是不可以的。而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是那条取经的路。
、
对方说这些东西无关,可是我们想想看,这些能力要从哪里来?是从高老师那15年的历练中来。我在这个门类之内锻炼出来知识,比如说我学法律,我脑海里没有装着法律条文,不可以朗诵法律,可是我在学法律的过程中我能去判断我的老师想考什么,我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里,我应该选取什么。什么才是重要的。我未来当律师靠的也是这个。是这种判断力,而不是我的背诵能力决定了你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律师。
我们今天不是活在一个知识被锁在庙堂里的时代,我们活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活在一个生产知识的速度超过储存速度的时代。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考验的,恰恰是你从这些知识当中去挑选、辨别、排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我熟能生巧的一种直觉,它是不可以被存进芯片的。而那个芯片,那个让你误以为你懂得了一切的芯片,它给你的是不必要的知识,它拿走的是是你必要的「智识」。
一个人和知识的关系如此,人类和知识的关系变成什么?我们和知识永远是在互动中进步的。人和知识的关系是互动,不是服从。我们回想历史那些知识进步的时代,是人可以否定知识的年代。
这种否定是从不同意甚至不平等当中来的。比如说法兰西画院的院士老爷爷们,他们第一次在秋季沙龙上看到印象派的画作,他们从他们的知识出发,这完全不是在画画。如果我们在那个年代就把他们脑海中的知识同步给所有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古典式油画的专家,我们这个世界永远也不会拥抱莫奈和梵高。
19世纪的最后一天,欧洲的物理学家们欢聚一堂。开尔文,就热力学单位的那个开尔文。他发表演讲说,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了,剩下的只是一些修饰工作(此处被陈铭抓住漏洞)。如果我们在那个年代,就把这些最顶尖专家的知识同步给所有人,我们相信那就是物理学的大厦,就不会有20年以后完全拆毁了这座大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事实上,人类的知识之所以能能够不停进步,是因为我们幸运的在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一张芯片、一个人、一个权威、一个团体,可以替所有的人拍版,什么是对,什么是真,什么是知识。
大家想,为什么电脑和电脑之间进行传输,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在这个电脑上编辑的word文档在另一个电脑上可以以一模一样的格式打开。
但是任何人,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坐在同一间教室对着同一本教材,听同一个老师讲课,我们可以学到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因为我们是人。
别说世间上所有的知识,就哪怕是一本百科全书,哪怕是这本百科全书当中的一个词条。比如说「蛋」这个词条,在他进入我们的脑海的时候,它会激发几百万个神经元。每一个人的脑海中激发不同的几百万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之间以不同的方式传递。
这是人。
我们是人,所以传输知识不可能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您方说了,知识是必须有一个知道的过程,他才成为知识,才成为脑海中的智慧。是这个不同的智慧,是我们读《哈姆雷特》读出来的不同的哈姆雷特。
这叫人类之光。
而不是一模一样,人人相同,所以人人相同的芯片,它是人类之光。
如果这张芯片,明明只包含了数据,却号称自己包含了知识,那么它是可笑的。如果它却妄图用一套标准化的神经网络去取代人世间的亿万种可能,那么它是可怕的。
谢谢大家。
”
詹青云是90年的,哈佛毕业的法学博士。在香港中文大学读研的时候,就已经获得过第二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最佳辩手 。2018年的华语辩论世界杯决赛,她作为哈佛耶鲁大学联合辩论队的四辩,不但和队友一起拿到了冠军,自己也获得了「最佳辩手」。
都是年轻人,为何你如此优秀?
我非常喜欢她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沉稳的表达,虽然她的这种相对正统的辩论方式,并不一定适合这个节目。
这场辩论,非常适合如今的互联网信息爆炸。虽然没真的做出芯片来,但是人类几千年来的知识,几乎是都放在网上,任由你找。
所以这个时代,这几种能力,可能是人和人差别的很大原因。
搜索能力
分辨能力
整合能力
希望本号的每个读者,都具备以上几种能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接受住最严峻的考验。
最后,
后台总有同学让我推荐书,最近在看的是这两本,不知道有没有同好。
《苍穹浩瀚》已经翻拍了3季美剧,好看到爆。强烈推荐。
《夜行实录》大概魔宙的粉丝人手一本了吧。
这里是号主辩论出身吵架没怕过的公众号关哥说险(ID:ggshuoxian),逻辑真的很美。欢迎大家点赞并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