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不看好的充电宝,为什么越涨价越成功,背后的逻辑和人性|富日记
王思聪曾经在在朋友圈吐槽:“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现在王思聪估计也会后悔,人可以说话太满,但即使赢面再大,也别下自己无法兑现的赌注。
2019年后,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创业遭遇低谷。
各行业的共享初创公司纷纷偃旗息鼓,偏偏共享充电宝依旧风生水起。
2019年夏天,共享充电宝迎来了全面涨价。
共享充电宝的价格从每小时1元,明目张胆地涨到了每小时三到四元。
可奇怪的是,随着价格的上涨,用户规模也在同步增长。
据艾媒咨询发布数据,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已增长达到3.05亿人。
以街电、小电、来电、怪兽充电,这“三电一兽”为首的市场头部,已然具备了盈利能力。
我最开始也不看好共享充电宝,有这样一些原因:
一、用户少,充电宝很多人自己就有,放在包里很方便,没必要去花钱租共享充电宝。
二、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手机电池容量在不断提升,共享充电宝不是时间的朋友。
三、共享充电宝技术含量不高,门槛太低,必然会导致竞争激烈,最后各家企业都很难赚到钱。
现在共享充电宝成了,那肯定是我之前考虑的不对,或者不周全。
我分析反思了一下之前的考虑:
一、虽然充电宝很多人都有,也不沉,装包里很方便,但还是有少数人觉得麻烦,因为要提前充好电,带在身上,所以有些人会忘带。
还有一些人本来就没有充电宝。
因此不管有没有充电宝,一定有少数人有使用共享充电宝的需求,而且这是绝对的刚需。
以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来看,少数人也是一个巨大的数量级。
现代人可以身上没钱,绝对不能手机没电,否则真的是寸步难行,不说付款或打车,健康码你都没法扫。
二、电池技术在发展,但其他技术也在发展,比如5G等更耗电的技术,短视频之类的更耗电的应用越来越多。
目前来看,电池扩容的速度,并没有远超其他技术发展带来的电量消耗速度。
从长期看,共享充电宝当然站在技术对面。
比如未来电池技术有了突破,充一次电用一辈子,再也不用考虑充电的问题了。
但问题是,这一天要多久,是十年,一百年,还是一千年?
另外电池技术发展的同时,会不会有更耗电的技术出现。
比如科幻电影中的跨星球的全息视频会议等等。
这都是未知数,所以即使长期看,共享充电宝不是时间的朋友,并不妨碍短期看它是一门好生意。
三、共享充电宝技术含量不高,短期内会竞争激烈,导致大家都不赚钱,但占据渠道后就从竞争变成相对垄断了。
最开始共享充电宝的确因竞争激烈不赚钱,2017年上半年,4天内,多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共拿到了7.5亿元的融资。
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增加,必然会导致价格战,很多充电宝都会送免费充电时间,收费也很低。
因为没办法,你收费高,用户就用别家产品了。
但事情是动态变化的,虽然共享充电宝的门槛低,但往往会和渠道签订排他性协议。
当跑马圈地的头部企业占据了商场、餐厅、酒店、景区等渠道后,情况就变了。
在某个场景,你只能用某家共享充电宝的产品。
充电这个需求和别的不一样,它是一种即时需求,马上就要被满足。
即使你知道几公里外有便宜几毛钱的竞争对手产品,甚至免费充电的插座,你也不会拿着马上没电的手机去那么远。
何况几公里外的竞争对手,也不愿意降价,反正在那个区域没电的用户,对价格也不敏感,不会为了省几毛钱,跑到别的地方。
这就是不但价格战没打起来,共享充电宝还纷纷提价的原因。
四、共享充电宝能成功,深层原因之一是人性。
虽然很多人有充电宝,但他们可能出门前发现充电宝没充满电,或者懒得带,或者忘了带,或者觉得出去很短时间,没必要带。
可一旦遇到意外情况,手机没电了,就必须要充电,这时没人会为价格是一块钱一小时,还是三块钱一小时计较。
用了共享充电宝后,归还又是问题,有可能附近的机器全还满了,要去更远的地方归还,也有可能晚上回家才忘了归还。
本想充一小时电花3元钱,没想到因种种原因,第二天才能还,一天封顶30元就花出去了。
有用户一年时间为此付出了过千元,这笔钱要用来网购充电宝,备的货都够在天桥底摆几天摊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不会使用共享充电宝,他们出门会充满电,会带着自己的充电宝。
但不可能所有人都这样,一定有极少数人会遇到必须使用共享充电宝的情景。
据Trustdata的《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行业发展分析简报》,超过200万用户年均使用充电设备超过50次,也就是说平均每周都要额外花钱充电一次。
这200万正是共享充电宝的重度用户,按14亿人口计算,只占中国人口的0.14%。
绝大多数人不会使用共享充电宝,但只要有这少部分重度用户,不计价格地使用,共享充电宝就能成为一门不错的生意。
创业投资中有一个悖论,大多数人看好的往往不是好生意,大多数人不看好的未必一定是坏生意。
你使用过共享充电宝吗?你怎么看共享充电宝,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