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炙甘草各五分,人参、当归身、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各三分组成,是李东垣创制的中医名方。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主证是身热而烦,脉洪大而头痛。临床表现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需要认真辨认才能区别。“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既然李东垣认为自汗会损人元气,那么接下来加人参来补益元气就很顺理成章了。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脾胃虚怎么会导致心火亢甚?中土气虚就会导致升降失调,心火就不能很好地下交肾水,没有肾水相配合的心火就不是正阳而是邪火,就成了游离之火,哪里虚就跑哪里去,现在是脾胃虚,所以就“乘其土位”,如果其他脏腑也虚的话,也会跑去虚的脏腑干扰而作乱。“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上彻头顶,旁彻皮毛,浑身躁热作,须待坦衣露居,近寒凉处即已,或热极而汗出亦。”可以看到,这里所说的也是后世医家一直在争议的“阴火”,其实是与阳火相对应,是一切不在正位的阳气,特别以心阳为主(心火者,阴火也)变成游离态的火,这种火在最初作乱的时候,“始得之”的时候,力量也很强大,“其脉洪大”,好像是白虎汤的实热证。“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中急缩者,宜多用之。”炙甘草的用法,原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其实仅仅说甘草“补脾胃中元气”可能还是有点抬举甘草,甘草只有在与人参配合的时候,才会“补脾胃中元气”。

接着加当归身,是用来“和血脉”的,李东垣的“和血脉”是什么意思?原方后设的“四时用药加减法”当中有提到“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由于气生血,气虚就会导致血涩不足,所以加当归来帮忙一下,所以就说“和血脉”。再下来的橘皮是“不去白”的,因此不要用橘红,现在一般称之为陈皮。主要是用来“导气”, “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甘辛为用,口干咽干加干葛”。并且病人会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就是用上黄芪、人参之后,很有可能会出现补不进去的胀气现象,陈皮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至于用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以处理木克土的问题,这些都很容易理解。

唯有用到白术的时候,说是“降胃中热,利腰脐间血”。但为什么要这样用,李东垣就没有作进一步的解说了。按白术健脾而助脾气升,胃气随之得降而热除。至于“利腰脐间血”,白术的这种说法最早出自《名医别录》,其实白术以治湿为主,“原是利肾中之湿”,然后才是间接的“利腰脐间血”。其实主要是脾虚则湿盛,于是就必定会考虑到用白术来处理,至于这些水湿是在脐附近还是在腰间,都在白术的药理范围之内。

在《内外伤辨惑论·立方本指》中有提到“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加黄柏、生地黄似乎才成为完整的治疗脾胃内伤“始得之证”的补中益气汤,但临床上遇到的病人,多数都不属于“始得之证”而已经是延误很长的一段时间的了,为了更大范围地可以用到补中益气汤,这才在正规的方药中没有将此二味药列入。

补中益气汤好像可以很广泛地应用,但现实的情况是,善用补中益气汤的医者日益更少,很多时候病人的证状明明很符合中气不足或者气虚下陷的证,但用补中益气汤的结果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其中主要存在三大因素。第一就是药量的问题,原方所用药量非常的轻,折合成现代用量,一剂药总剂量仅为十克左右,虽然其中的药量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调整,但一般不能超出原来的三倍。第二就是服用方法,是“早饭后温服”,再晚也应该在午时之前,因为整个药方是以升为主的,最好对应天地的阳升阶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脉证相符。在《内外伤辨惑论·辨脉》中有提到:“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过甚,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搏肺。”“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脾脉大而数,谓独大于五脉,数中显缓时一代也。”总结起来就是:右脉大于左脉,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脉,或脾脉独大且见数脉时可“数中显缓”甚至有时会见到代脉。此外,李东垣从反面论述了有一部分脉象是不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的。方后“四时用药加减法”中,在治腹痛时提到:脉弦不可用,当用小建中汤;脉沉细不可用,当用理中汤;脉缓不可用,当用平胃散。在这里我再加一条:舌苔黄而火气大者不可用。

你也可能感兴趣

  • 补中益气汤合乙字汤治疗痔疮
  • 补中益气汤方药、剂量、加减法
  • 补中益气汤治疗持续低烧医案
  • 头痒的同病异治
  • 补中益气汤和小建中汤可以相互替代吗?
  • 补中益气汤治疗荨麻疹
  • 补中益气汤方证中的发热和头痛
  • 中气不足都可以用补中益气汤探路
  • 补中益气汤,治疗脱发、鼻炎有良效
打赏赞(2)分享
(0)

相关推荐

  • 【《方剂学》总结版】精

    一.   总论知识点 1.方剂起源与发展: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方书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君臣佐使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载方 ...

  • 慢性脾胃虚弱疾病中药方‖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芩白术散

    学养生而防未病,为今人亚健康者共同之话题,人以水谷而化精为生,脾胃能化精,全靠脾胃中气为养生之本. 先贤东垣老人<脾胃论>有曰∶历观<内经>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胃气 ...

  • 黄煌经方手册 005 补中益气汤

    005 补中益气汤 古代的内伤发热专方,传统的补气升阳方, 具有退虚热.抗劳倦.止自汗.健脾胃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抗抑郁.保护神经.调节免疫.抗病毒.促进精子活力.减轻放射损伤等. 适用于以反复发热 ...

  • 补气要方:补中益气汤(一)

    编者按:本节是赵洪钧老师新作<方药指迷>第一章(补益要旨)第六节(补气要方)的内容. 二.补中益气汤 时贤陶御风.史欣德主编之<皕一选方治验实录>载此方验案183案,为其他任何 ...

  • 抓住补中益气汤的方眼,加减化裁信手拈来

    补中益气汤是东垣代表名方,其主治脾虚气陷证与气虚发热证,是很常用的补益剂之一.朱丹溪曾用其加减治疗虚人外感,疗效显著:更有历代医家对补中益气汤中升麻.柴胡二味舍取不一,争议较大.本文作者以病症特征为基 ...

  • 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 ...

  • 补中益气汤治脱肛

    黄芪30克,当归1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陈皮9克,柴胡6克,升麻6克,共8味. 补中益气加赤石脂汤(赵凌云) 黄芪15克,当归10克,人参12克,白术12克,甘草3克,陈皮10克,柴 ...

  • 补中益气汤方药、剂量、加减法全解

    导读:今天学习方和谦先生运用补中益气汤的经验.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其方用药普通,但组方及立方本旨有一定代表性及学术性,是经过多年实践成为脾胃学派的代表方剂. 晚成堂 追圣贤悟 ...

  • 【方和谦:补中益气汤-方药、剂量、加减法】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其方用药普通,但组方及立方本旨有一定代表性及学术性,是经过多年实践成为脾胃学派的代表方剂. <汤头歌诀>: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 ...

  • 【新提醒】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冠心病顽固性水肿

    蔡某,女,75岁,2019年1月5日初诊.患者近3年来,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明显,伴有胸闷气短,经中西医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转到我院中医科求治,现症见:双下肢浮肿,神疲乏力,失眠多梦,下肢浮肿,大便 ...

  • 案例:补中益气汤

    患者:​李某,女,40岁,正定人.           2012年6月22日初诊.每到夏季脚掌发热如火烤感数年,时欲凉水冰敷.冬季手脚凉.寐不安,入睡难.心情抑郁,时右协胀痛.贫血十余年,血红蛋白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