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改掉粗心恶习,“钉扣子”是一个好办法
【平湖一柱 第1103期】
有个朋友后背疼,于是去看医生。朋友找的是一个熟人。一番望闻问切后,医生给他开了一些消化不良的药。朋友拿了药后有点蒙圈——全是健胃药,以为拿错了药。药剂师说:“没错,单子上开的就是这些药。”
朋友于是气乎乎回去找医生:“你给我开错药了吧,我是背疼,不是胃疼?”医生笑了:“没错,没错,你后背痛是胃里消化不良引起的,你回去吃两天药就好了!”
朋友将信将疑,拿着药回去了。果不其然,吃了两天健胃药,后背真的不痛了。
朋友讲得神乎其神,我却不以为然,心中暗想,这不过是朋友添油加醋在替他那个熟人医生吹嘘宣传罢了。可是回家后到网上百度一查,这种情况还真是有。
俗话说,“十指连心”,人体是一个系统,身体上的每个部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蹩脚的医生是“头痛治痛,脚痛医脚”,而高明的医生却是“背痛治胃”。
其实,孩子的学习也是这样,比如做题,粗心大意者甚多,而我们大人,对此往往就是揪着耳朵一遍遍训斥他们,要他们看题仔细,解题要心,别马虎大意。但你把孩子的耳朵拧掉了,他们做起题来却仍是“照粗”不误。这个中原因,就在于孩子做题粗心只是“表”,我们没有找准孩子粗心的病根,下的药再猛也没有用啊。
其实,家长若细细观察孩子,孩子的粗心大意并不仅是在做题时,平日里做其他事情也会丢三落四,只是我们大人关注的焦点都在孩子做题上,对孩子做的其他事情,都是视而不见罢了
一个人做事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其根本原因,是专注力不够造成的。
专注力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又称注意力,是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专注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做某事时,是否能专心、集中,二是表现在对所做事情是否有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或完成概念及其结果对错或完美与否有一个自我评判。这两个方面一个是过程,一个是结果,前者决后者,后者对前者具有反作用。做事时越专心、越细心,越精心,结果就会越完美,但这样做的前提是他对所做事情有一个“完美”追求,反之,做起事来,自然就不会那么专心、认真。
很多孩子为什么做题或做作业时为什么粗心马虎?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做题的结果仅止于“完成”,对结果的对错与好差并不关心,以“完成”为已任,“做完”了就万事大吉了,结果的对于错、好与差,那都是家长的事,老师的事,与他们无关。
而大人对于他们作业潦草、题目错误的反应,多是“贴标签式”的疾风暴雨痛批,这只会强化他们对自己“天性粗心”的认同,无助于他们改掉粗心的毛病。
帮助孩子祛除马虎粗心毛病,不能仅止于孩子的作业、做题,要从培养和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做起。只要孩子的专注力强了,做题自然就会细心了。
“治背痛要吃胃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做手工实践活动,比如钉扣子,比如做手抄报,比如做粘贴画等。手工实践,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不细心便无法完成。比如钉扣子,针眼那么小,线那么细,不细心,怎么会捏得住?不细心怎么会穿得上?扣眼那么小,眼睛不瞪大,如何能将线针从扣眼中引过去?不认真,不细心,扣子是钉不上,钉不好的。最为关键的是,手工实践的特点是结果“作品化”,如钉完扣子,无须他人检查,好坏一目了解,自己就会评价。“作品化”作业的可触性、可视性、可展性、可比性,会让争胜心极强的孩子们认真对待,也就是“作品化结果”会反推孩子在过程必须认真、细心,精心,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做什么事情,都不再粗心马虎,做作业、做题也同样就认真、细心了。
另外,面对孩子作业、做题,要戒除他们粗心毛病,最直接的办法有二,一是减少作业、做题量,二是要让他们加强自我责任心,对结果有自我的完美追求,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我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老安哥,是县实验小学的名师。当年他儿子上小学,家庭作业也是要求家长检查签字的。老安哥给儿子商量说,“你看我太忙了,没有时间给你检查作业,要不做完作业你自己检查,我完全相信你,没有错误了我只负责签字,若真有不会的你再问我,我们商量着做如何?”儿子当然高兴地答应了。结果,小学期间,老安哥一次也没有给儿子辅导过作业。现在他的儿子在北京医科大学读完了博士留了校……而实际上,老安哥那是没有时间给儿子检查作业啊,他只是在培养儿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自己作业自己负责的习惯,这个习惯,不仅是完成,而且更要正确与完美。
因此,家长要孩子作业、做题细心认真不出错,就少越俎代庖,替孩子检查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