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文章 | 此猴非彼猴

此猴非彼猴

2016年越来越近了,集邮者心中的期待也越来强烈,因为生肖邮票将开启四世时代。

    如今随着社会的网络化,互联网+深入到各个领域,传统的集邮活动亦不能独善其身。在发不发生肖邮票的议论声中,中国邮政于2015年8月6日举办了一场《丙申年》特种邮票开机印制仪式,生肖猴邮票的图稿也随着电视、网络迅速传遍了国内外,算是给了全国邮迷一个定心丸。于是每隔一段时间,总会传出与《丙申年》特种邮票这样那样的新闻,生肖邮票、猴一世、猴二世、猴三世、猴四世、黄永玉……都成了焦点。

    邮票发行部门也不遗余力地推波助澜,利用黄永玉老先生再度出山,这次不再是原创者,是直接披挂上阵,担纲第四轮生肖猴票的设计者。于是乎全国上下似乎都达成了一个共识,1980年的庚申年猴票已经增值万倍,那么36年之后的丙申年猴票亦会一飞冲天。这是一种什么逻辑?

    此猴非彼猴,现在的环境早已经不是集邮活动复苏之初的那种氛围了,《庚申年》特种邮票开创了中国生肖邮票的新天地,不足500万的印量,百万左右的存世量决定了这枚邮票终究会成为中国集邮的一个神话。但此后的“猴”们却再也竖不起统领的大旗了。

    伴随着邮政业务的萎缩,邮票的功能大大削弱,纪特邮票几乎不参与邮政通信,全部沉淀到收藏者手中。当纪特邮票的邮资凭证功能被弱化的时候,必将引起邮票研究范围的重新定义。

    邮票之所以被人。喜欢,除了精美的画面,博大的内涵,精心的设计,最重要的是在使用过程中被集邮者重新认识。由此想到当前集邮界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后继无人。想想自己的集邮过程,都是在“集”的过程中喜欢上了邮票,喜欢上了集邮。而现在邮票只是被封存在集邮册中被束之高阁,正常的通信过程中也很难见到邮票的影子,还能再引起人们的兴趣吗?由此看来,集邮的后继无人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6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一场“猴”战不可避免,从最近很多媒体、网络中的信息中就能看出来,“大炒特炒”黄永玉。黄老是庚申年第一轮猴票的原画作者,同时也是丙申年第四轮猴票的设计者,别忘了,此猴非彼猴。

    当集邮失去“集”的乐趣,卖邮成为了一种常态,所谓的“集邮者” 尤其是新加入集邮队伍的人中,急功近利的做法,升值的思想占据了主流,这也就失去了集邮过程中的那份开心与快乐。

   带着思考去集邮,众人皆醉我独醒,越来越赞成葛建亚会士的那句话“集邮玩玩而已”。

《觅邮》2015年第3期(总33期)“闻锺记邮”栏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