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丨第十三回·争夺政权西宁数度易手 诀别儿子总兵一心隐山

点击上方“泷西山人”↑可看前面各回

第十三回

争夺政权西宁数度易手

诀别儿子总兵一心隐山

话说西宁县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对付乱世的动乱,杀败了广西杜某2万多前来攻城的贼寇后,西宁县非但没有迎来太平,反而招来更大的战乱。如果说,朱家臣、莫黎成、杜某等人都是名不见经传小人物,掀不起什么大风浪,那么李定国这个大人物的出现,足以改变西宁的政权。李定国,字宁宇,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李定国成年后,勇敢善战,为张献忠所钟爱。张献忠死后,李定国归顺南明政权,顺治九年(1652年)初,李定国出兵8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4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10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埋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全军覆没。李定国取得桂林、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使南明的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顺治四年(1647年)农历8月,在广西的李定国命令清朝西山参将商之盘、西宁知县陈曜恢复明朝政权,并指定范士奇在这里占据守卫。这时候,离赵千驷、倪在翰把明朝西宁县政权和平移交给清朝官员才4个月。但不久之后,李定国保护永历帝入云南,离开了广西,是年农历11月,清朝总兵闫可义率领军队收复了西宁城,失去了3个月的西宁县政权,又重新回到清朝官员的手中。

顺治四年的寒流来得特别早,才农历11月,文德山上的松树已挂满积雪。这一年,在一片恐慌中,西宁政权经历了由明到清、由清到明、再由明到清的反反复复。百姓不断穿越历史,真的有点不适应,年纪大一点的老人,真的不记得如今是明朝还是清朝。看看又到年底,西宁县的官员和百姓迎来了顺治四年的除夕,这天冷雨纷飞,入夜,城内居民早早关了门。子时中,那口万历十六年铸造的大钟,那口由县署大门楼移至县前十字街钟楼的大钟,被咚咚撞响,钟声划破了西宁这座小山城的寂静,宣告新的一年到来。要是在早几年,新年的钟声响过之后,必定鞭炮隆隆,让整个西宁山城沉浸在一种喜庆的气氛中。但今年钟声响过,几乎听不到什么鞭炮声,让人隐隐约约感到一种不详。这种不祥的感觉很快就被事实证明——饥荒悄然来到。顺治五年农历2月,西宁县每斗大米价格高达700钱,受米价影响,百物腾贵。大乱之后遇到大灾,西宁百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幸!

顺治五年(1648年)农历4月,降清的明朝将领李成栋反清复明。李成栋,字廷桢,号虎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早年参加农民起义,后随高杰降明,累官至总兵,守徐州。顺治二年(1645年)率部降清,跟随清军攻江南、福建、广东。因为清廷仅授以他提督的官职,而且受总督佟养甲节制,大为失望。适逢金声桓,王得仁在南昌反清,乃起兵响应,迎永历帝于肇庆,出兵攻丰、南安、赣州。李成栋反清复明后次月,即顺治五年的农历5月,李成栋任命王准为西宁县代理知县,赵千驷为西山参将,恢复明朝政权。这时离清朝重新夺回西宁政权只有半年时间。从顺治五年农历5月到顺治七年农历12月的两年半时间里,西宁县政权一直掌握在明朝官员手中。顺治七年(1650年)农历12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率领军队平定了广东各地的动乱,清朝西山参将宋裕昆从省城护送知县桂可培前来收复西宁城。与此同时,罗定兵备道邬象鼎、知州慎俶仞也率兵收复了罗定州城。

明朝哨官罗成基比朱家臣机警,所以清军一直抓捕不到他。当他听到罗定州城被收复的消息后,立即逃窜入西宁境地,并多次行劫。邬象鼎深为贼寇祸患忧虑,希望找到安定州境的办法,于是以授予罗成基土官团练为条件,招安了罗成基。罗成基从山里出来,住在邬象鼎在州城南面为他安排的居室,担任土官团练,但一年多后,又逃到了云致。

如今不说西宁城和罗定州城。且说顺治六年(1649年)秋,一位身材魁梧的陕西人和他的妻子突然出现在连滩五指山下。这位身材魁梧的陕西人大约50来岁,看他的步履,行伍出身无疑。夫妻二人在山下结庐而居,据说这位陕西人经常吟诵《离骚》,声音十分凄恻。你道此人是谁?此人乃南明总兵、李成栋部将董方策。董方策是陕西绥德籍人,明末永历年间(1647—1661年),多次立功,被封宣平伯。顺治六年(1649年)春,李成栋兵败信丰,在渡河时坠马淹死,永历皇帝朱由榔于是命杜永和代替李成栋,总统兵马,但各位将领不服。董方策带着5000兵马从肇庆转移到德庆州,夏天又转移到罗定州。董方策知道明朝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于是遣散士兵,带着妻子到西宁的连滩避世。不久,他的儿子从长安来到连滩,要接父母回去。董方策不同意,他说:“我让明朝灭亡了,作为明朝的官员,我现在苟延残喘而已,如何能回家?”妻子也立下誓愿,跟随丈夫董方策在西宁连滩终老。二位老人与儿子诀别时,大家都泪流满面。儿子请父母多加保重,父母让儿子不要挂念。到了晚年,董方策雕塑佛像,招来僧徒,购置香火田,把房子作为佛寺,曰“宝华庵”。夫妇二人去世后就埋葬在五指山上。100多年后,本县秀才关世楷来到宝华庵,看见后堂还祭祀着董方策和妻子的遗像,遗像上的董方策与妻子站立在一起,穿的是明朝的服装,戴的是明朝的帽子。关世楷万分感慨,赋诗一首:

一叶神龙入海游,独将血泪洒泷流。

臣心未肯泥途辱,天意难为庙社谋。

因果他乡龛上佛,功名故国水中沤。

丹青何必图麟阁,垂老夫人共白头。①

时间到了顺治八年(1651年),农历8月,明庆国公陈邦傅与他的儿子派遣将领到梧州向清军诈降,诱杀协守总兵焦琏。顺治九年(1652年)农历8月,李定国收复梧州。西山中军陈良弼胁迫西宁县知县桂可培投降广西陈邦辅,由南明政权指定的宋羽明守县。西宁县政权在时隔20个月后,又一次落入明朝官员手中。但一个月后的农历9月,清朝代理游击将军(参将改为游击将军)宋裕昆代理知县。很快,清朝任命了代理知县龚铣,宋裕昆和龚铣收复了西宁城。西宁县政权又重新回到清朝官员手中。从顺治四年正月,到顺治九年9月,5年8个月,西宁政权经历了明→清→明→清→明→清→明→清的过程。

在西宁城不断遭受战火的时候,位于建康都荡村堡的连滩墟,本是罗定州的咽喉,但却太平无事。人们把之归功于张公祠供奉的张公的保佑。于是,在顺治九年(1652年),连滩人通过捐款筹集资金,为张公祠铸造了一个大钟。张公是明朝抗倭名将张元勋,字世臣,号东瀛,浙江台州府太平县(今浙江温岭)人。15岁中秀才。17岁袭世职海门卫新河所百户,从谭纶、戚继光征倭,转战浙江,升把总。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入闽剿倭,以战功升福建南路参将。隆庆元年(1567年),广东曾一本勾结倭寇,战舰千艘进逼福建,张元勋主动请战,获全胜,升副总兵。隆庆五年(1571),署都督佥事,代行总兵官镇守广东。广东惠州、潮州蓝一清、赖元爵于嘉靖间在二府山地据险结寨,地连800余里,有众数万。隆庆七年(1573年),张元勋率兵深入山中攻破大小山寨700处。万历二年(1574年)冬,倭寇攻陷铜鼓石、双鱼城。张元勋率兵大败倭寇,以功授都督同知。万历五年(1577年),随军征讨罗旁瑶乱,晋升都督。后功成引退居家。广东百姓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特建张公庙来祭拜,万历六年(1578年),西宁县连滩也修建了张公祠,但因陋就简,庙中法器严重不全,直接到建祠44年后的顺治九年才铸造大钟。为了突出铸钟的时间,经办人特别要求大钟上铸上“顺治壬辰年”5字。

在新铸的张公祠大钟的钟声中,西宁百姓又迎来了一个新年。未知西宁又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年头。且听下回分解。

注释

①这首诗的大意是:一叶孤舟载着他如神龙入海畅遨,独自把亡国的血泪洒落泷水波涛。大明臣子的忠心不肯被污泥污辱,天意已如此很难为挽救国家思考。在西宁异乡创建宝华庵供奉如来,功名和亡了的大明如在水中浸泡。何必把自己的画像挂到麒麟阁去?老年夫妻共偕白头比什么都要好。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郁南县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到清朝宣统三年(1911)的一段历史。书中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434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