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祛寒活血法治疗留饮

留饮,病证名,痰饮之一。饮邪久留不散的病证。因水饮潴留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症状。中医认为系因中焦脾胃阳虚、失於运化、津液凝滞所致。临床表现为口渴、四肢关节酸痛、背部觉寒冷、气短、脉象沉等。如中阳不复,旧饮虽得排泄,但新饮又可再留积,故此症迁延难愈。

《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留饮者,由饮酒后饮水多,水气停留于胸鬲之间而不宣散,宜令人胁下痛,短气而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若饮留于肾,则阴囊及足胫肿等。《医醇剩义·痰饮》:“留饮者,留而不去也,心下痞满,作哕,头眩,芎归桂朴汤主之。”治疗留饮,宜逐饮扶正相兼,后以健脾温肾固本。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饮为阴邪,阳气不能蒸化而内停,凡饮邪停留之处,阳气被阻遏而不能展布,所以饮留心下,则背部当胃之处,感觉寒冷。尤在泾:“留饮即痰饮之留不去者也,背寒冷如掌大,留饮之处,阳气所不入也”。程云来:“诸气受于胸中,而转行于背,心下留饮,则阳气抑遏而不行,故背寒冷如手大者,言其不尽寒也。” 留饮的形成,总的来说,是阳气衰微,水饮潴留所致,盖饮留之处,阳气所不能到达,结积留饮成澼囊。笔者临证应用温阳祛寒活血法自拟经验方治疗留饮,疗效显著。

该方由炙附子(先下)、干姜、丁香、细辛、葛根、皂角刺、羌活、地鳖虫、鸡血藤、鹿角胶(烊化)、炙甘草等组成。水煎服,日2次。方中附子,其性温而烈,主入心肾二经。补坎离之火,其性走而不守,温以助气化,助阳化饮。”郑钦安认为“群阴阻塞(附子)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本经疏证》云:“附子以走下,干姜以守中,有姜无附,难收斩将夺旗之功;有附无姜,难收坚壁不动之效。”戴厚礼曰:“附子无干姜不热。”故两药为君。丁香辛温,温肾助阳;葛根解肌舒筋;羌活以疏导血气为用,通行脉络,能直上顶巅,横行支臂,以尽其搜风通痹之职。以上三味为臣药。鸡血藤活血通络,补血疏筋。地鳖虫逐瘀破积,通络理伤;鹿角胶益阳补肾,强精活血,通督脉,共为佐药。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强筋骨长肌肉,强力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

验案举例

赵某某,女,80岁,多年来背部寒凉,而且经常有冒风下雨的感觉,由于寒冷,三伏天还要穿羊毛衫及毛裤,曾多方治疗无效,病人还伴有气短,腰背疼痛,脉沉弱,舌淡紫,苔薄白,呈现脾肾阳气虚馁,气虚血瘀之象,为留饮停滞背部之证,治以温阳益气,祛寒活血之法,投以炙附子9克(先下),干姜12克,黄芪20克,丁香9克.,葛根15克,羌活9克,白术15克,鸡血藤15克,细辛9克,鹿角胶15克(烊化),炒杜仲15克,炙甘草9克。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口服。

药后自觉背部冰冷减轻,服9剂后背部温热、寒冷感觉没有了,颈部疼痛乏力基本消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