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易,修太极拳道难

在《太极拳论》最后结束语中,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此遗论是太极拳论的结束,也是拳论之精华。

《十三势歌诀》云:“益寿延年不老春。”企盼习武之人追求养生、延年、益寿之道,不徒追求打人之学,那是技艺之末。但是恰恰相反,凡研习太极拳养生长寿者,门庭冷落,可以罗雀,而只要能打,用力用招不管怎么个打法,头上冠以“太极拳”,便门徒众多。     

唐朝药圣孙思邈,是唐代武林高手,但他心怀悬壶之志,在民间行医为民治病,九十岁开始写“千金方”,活到百又四十余岁飘然仙逝,他身后留下众多为民济贫治病的故事。

练拳习武不可本末倒置,修炼太极拳,应该遵循三丰宗师指引的道路,日不歪视走到底!可惜,目不歪视走到底的练家少而又少,令人不安。本来太极拳习练之大道很宽,但太极之门在道的尽头,遥遥难以窥见。路上人多,但并不拥挤,道路上无障碍,无红灯,无拦路打劫者,只管向前走。老子说话了,他说:“大道甚夷,有人好径。”王宗岳公跟在老子其后也发话了,他说:“斯技旁门甚多。”太极大道上,左道有门,右道也有门。你会看到,走在大道上的人走着走着不正经走了,东张西望,走入小径去找捷径之路,还有人往前看不到太极门,左侧有门,右边门也很多,一脚踏进去,入了左道旁门十年八载退不出来,弄得半途而废,一世肓练。君不见很多练家追求技击,他们又不明打人受伤之医理,而过早地离开人世。练太极拳易,修太极拳道难,这是练拳场上一大憾事。

循规蹈矩,按规矩练拳是很艰难的。老子说:“道法自然。”太极拳大师,不是用力,而多以意行功,而健康长寿;凡用力硬功者,结果极有可能是摇头晃脑吃饭都嗣难。

三丰祖师之遗训是我们太极拳习练者不应忘记的座右铭。为此,如何才能掌握太极拳的养生之奥秘,能够以意行功和健康长寿呢?现就太极拳对养生练习的要求简述如下:

1
太极拳养生的九大要求

太极拳养生练习具有动中求静、以意导动等特点,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加强骨骼和关节的活动,疏通经络,提高人体免疫力,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效。

太极拳锻炼时应注意根据自己的体质,功力采取合适的架势(高、中、低架),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在整个套路练习中要注意以下九点:

1.虚领顶劲;

2.沉肩坠肘;

3.含胸拔背;

4.上下相随;

5.内外相合;

6.松腰活胯;

7.节节贯穿;

8.连绵不断;

9.用意不用力。

2

太极拳养生练习的三大阶段

1.第一阶段

即从教学开始,无论从定式和运动过程中都必须做到虚领顶劲,立身中正安舒,或后退或左右旋转,都必须以两胯带动,在运动过程中,决不能扭肩,以至上肩成扭曲歪斜、肩胯不合,身体前进后退时必须保持重心水平,不要高低起伏,迈步要稳而轻灵。

2.第二阶段

注意把劲沉于脚底,凡胯的进与退、左右的旋转都必须用脚底的蹬地劲,以及脚底紧贴地面左右拧转的反作用力来带动。以“野马分鬃”为例,力的传导通过脚——膝——腰——躯干——肩——肘——手节节贯穿,练习越久,经络越通。

3.  第三阶段

即在每一式将完成时,全身的相互配合要做到百会穴微微上提,脊椎节节拔起、虚虚对住,尾闾前适,命门穴微往后鼓,肩关节下沉,韧带似乎有对拉拔长之感,且目光向前方极远处前视,似乎将劲放松到天边,意远则劲长。走架时每一定式都应如此,则能形成一身备五弓之势,弓拉得越满越圆“箭”射得越远,而达到收放自如的目的。

3
注意事项

当太极拳养生练习者达到以上几个阶段时,应通过与有经验的老师试劲的练习来检验自己的拳架是否规范。因为练拳时,有时是差之分毫则失之千里,必须经过与有经验的老师试劲、点拨,加上自己的悟性及反复的练习体会,太极拳功夫才会日益精进。

要注意以上几个阶段的练习劲均起于脚。运劲发劲,都是实实在在的用劲,这也是每个练习者必需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以意导动”,用逐步的加强意念想象来代替真实的脚蹬、拧转、运劲发力等,在运动过程中把空气气流看成液体,细心体验空气对手、脚、全身的阻力,这样经过实中求虚、虚中求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再配以推手的实践,就能真正掌握太极拳养生的奥秘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