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太乙宫街道四皓村
献给即将消失的村落文化
坐落于终南山下太乙峪口外西北方。东临太乙峪河,南靠终南山,北隔环山公路与上寨村连畔。村呈长方形,南北约长1公里,东西宽0.5公里。西(安)太(乙)公路从村中穿过,直达翠华山旅游区;村北有环山公路;包茂高速公路从村中东北、西南方向穿过。村南北大道两侧有街道办事处、2万余名师生的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公安派出所、工商所、电信局、邮政局、农行、信用社、国税所、地税所等,还有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餐馆、旅社、浴池、商铺等经营门店200多家。每逢集
日、节假日上万人在此买卖各种工农业产品,进行商业交易活动,生意兴隆、市场繁荣。
新中国成立初,村中耕地约1500亩,农户200户、600人,家家户户以种田为生。20世纪60年代前后,西安钟表机械厂、206研究所相继迁入,中小学基建和村民宅基地约占用200亩,1992年后西安翻译学院征地约300亩,台商华大公司征地160余亩,街道事企业单位基建、小学迁址及村民宅基地等占地200余亩,再加上其他各项建设用地,至2010年全村7个村民小组450户、1760人,耕地仅有大约700亩。
村民姓氏有张、王、李、赵、惠、刘、代、吴、杨、付、肖、扈、郭、胡、常、魏、田、耿、何、成、骆、许等近30个。
据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汉初,江浙之地有四位名公,即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皆80余岁,皓首白眉,衣冠丰腴,仪态大方,精神矍铄,谈吐风趣而高雅,才华横溢,朝野闻名。汉高祖刘邦欲招四人赴朝参佐,四公无意,故违而避之,遂出游四方,曾僻居商洛商山,后迁居终南山太乙宫。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患病,欲废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如意,大臣多争,吕后恐,不知所为。张良为吕后献策,派人奉太子书,施厚礼迎此四人,四公意欲辅佐太子,遂入朝为太子门客,刘盈安然登基为帝。由于四人久居太乙宫,此地逐渐形成村落,故名四皓村。
改革开放前的30年,群众因受传统农业的影响,绝大多数一心种田生产粮食、单一务农,只好勉强糊口。改革开放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广开致富之路。致富门路一是经商,在西安、韦曲及太乙街道开店铺。二是经营蔬菜、水果干果贩运。三是从事小型房屋建筑、房屋装修。四是购置卡车、农用车从事运输、拉运砂石、砖瓦及其他建筑材料。五是外出或在当地打工。
新中国成立初,村中约有简易的土木结构和茅草房屋300余间。目前90%的村民将老旧房屋改建成砖混结构的平房或楼房。其中,两层、三层楼房、街道门面房已有2500余间。
新中国成立初,该村文盲占50%,初识字和小学文化约占40%以上。改革开放后,村民们对子女上学越来越加重视。现在外大学、高中生已达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