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1988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不管是投资、心智或体能等任何比赛中,如果对手被告知尝试是没有用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巴菲特,1988

本年信中三大看点:

1、当年最重要的投资,可口可乐。

2、再次就会计原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3、详细解释了自己的套利交易,用强有力的事实驳斥了“有效市场”理论。


1988年致股东的信

公司业绩

当年指数上涨16.6%,巴菲特收益20%,超额收益3.4%,是前后十多年中超额收益最少的一次。超额收益虽然最少,但是买下了可口可乐,为未来十年种下了硕果。

会计准则变动

当客户问到二加二等于几?配合的会计师可能会回答∶“那要看你想要多少?”
……
只要投资人,包含看起来复杂的专业投资机构,迷信稳定向上攀升的盈余数字,我们可以百分之百确定还会有经理人与拥护者不顾现实,继续滥用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来满足投资人的需求。

新的会计准则要求把子公司所有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计入伯克希尔,而不是像原来一样按比例确认。

巴菲特认为,对于伯克希尔这样的控股型公司来说,把一堆毫不相干的业务混在一起,最终的数字没有任何参考意义。所以他始终坚持把各公司的业务分开单独向股东汇报。

1、承保大幅减亏几乎盈利,同时保险投资将近2亿,占总收益的一半;

2、七圣徒收益占到总收益的29%,几乎全部大幅上涨。

3、购买了波仙珠宝Borsheim's 80%的股权

有价证券

1、巴菲特三大永久持股大都会、GEICO、华盛顿邮报当年平均上涨仅10%;

2、巴菲特1988年最重要的投资,是6亿元购买可口可乐,当年收益仅6.7%,未来将会成为又一经典。

1988年我们做出两项重大的决定,大笔买进联邦家庭贷款抵押公司(房地美Freddie Mac)与可口可乐,我们打算要持有这些股票很长的一段期间。事实上当我们发现我们持有兼具杰出企业与杰出经理人的股权时,我们最长的投资期间是永久。我们跟那些急着想要卖出表现不错的股票以实现获利却顽固地不肯出脱那些绩效差的股份的那群人完全相反。彼得·林奇生动地将这种行为解释成“砍除花朵,浇灌野草”(cutting the flowersand watering the weeds)。

彼得·林奇的这个比喻有一个行为金融学的名词“处置效应”,即卖出盈利的股票,死守亏损的股票。

这主要是由于投资者受到情绪影响,有损失厌恶的倾向,不想看到立竿见影的亏损而拿住失败的股票不放,错过了重要的机会成本。多数投资者收益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如此,不懂得沉没成本。

我们持续将集中投资在少数我们能够了解的公司之上。只有少数企业是我们想长期持有的。因为当我们好不容易找到这样的公司时,我们会想要达到一定的参与程度,我们同意Mae West的看法,好东西当然是多多益善

集中投资,好的东西当然多多益善。但如何评价是好的东西,这个就有难度了。

同时,巴菲特也明确表示,只有很少一部分股票是打算长期持有的,多数公司难以经受长期历史的检验,在跟不上形势的时候换一匹好马还是理性的投资决策。

套利Arbitrage

1988年巴菲特投入1.47亿本金,套利获益7800万,超过50%的收益,这已经高的不像话了,哪里是什么短期现金替代呢。即使这样,巴菲特也还是说喜欢长期投入,意即是买股票长期持有。

对套利或称“风险套利”的定义,已扩大到包括公司出售、合并、资本结构调整、重组、清算、自我标购等。多数情况下,套利者期望不管股市变动如何皆能获利,他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宣布的事件未如预期般发生。

以公司私有化为例,就是典型的套利交易。(【谈股论金】私有化套利

一般公司公布的私有化价格会高于当时的市价,但是信息公开后,其市价与最终收购价之间还是有些微差距,因为公众还是会担心交易是否能够最终成功。

公众对于交易本身的信心决定了两者之间价差程度。如果交易没能顺利进行,股价会大幅下跌至之前。

由于套利取决于公司具体的重组行为,因为和股市的价格相关性不大。

巴菲特早年的投资正式靠着套利,使得十多年整体上无一年亏损,即使在股市大幅下跌的情况下。

在本年的信中,巴菲特详细的解读了当年还在格雷厄姆公司时从事的一笔套利活动,非常精彩。

细节不说了,核心就在于信息差和认知差。

这次套利的计算只需要最简单的乘除法就能算出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所以给巴菲特留下了100%盈利的机会。

如今这个时代,还有这种最简单的信息差吗?有的,我本人最近就在做一项简单的套利。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有认知、敢于行动的人。

在评估套利活动时,你必须要能回答四个问题
(1)已公布的事件有多少可能性确实会发生?
(2)你的资金总计要投入多久?
(3)有多少可能更好的结果会发生,例如并购竞价提高?
(4)因为反托拉斯或是财务意外状况发生导致并购案触礁的机率有多高?

这四个问题是参与套利的关键点,巴菲特下面又以一个过程一波三折的套利活动,具体描述了如何做套利。

在评估过这项投资机会之后,我们自问KKR能否真正完成这项交易的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取得融资,这对卖方来说永远是风险最高的一项条款。

杠杆收购方的资金实力是收购成功与否的首要条件。KKR是杠杆收购的龙头公司,过往案例无数,成功记录也很多。巴菲特的第一条测试在这里因为KKR的信用而通过。

我们还必须扪心自问若是KKR真的失败会如何

如果KKR失败,Arcata还是会找新的买方,因为按照信息判断,他们是打算卖定了,只不过售价高低的问题。

最后我们还必须问自己,那块红木林的价值到底有多少?坦白说我虽然个人连榆树跟橡木都分不出来,但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处理方式倒很简单,反正就是介于零到一大笔钱之间就对了。

这里不知道是巴菲特开玩笑,还是真的如此。如果巴菲特确实无法评估该笔交易的具体价值多少,那又如何进行投资呢?

最大的可能是巴菲特以公开的信息作为评价依据。不是所有的东西投资者都全能全知。巴菲特对于套利交易,采取短期性,分散性的方式。这与那些打算长期持有的股票完全不同。

每年我们只参与少数通常是大型的交易案。有这么多锅同时在煮,他们必须花很多时间在监控交易的进度与相关股票的股价变动,这并不是查理和我想要过的生活方式,(为了致富,整天盯着电脑屏幕到底有何意义?)

这里巴菲特说出了对于套利交易没有那么喜欢的核心理由,不会仅仅为了多赚一点钱就忙得要死。毕竟他赚的钱已经足够多了。

另有一点不同的是我们只参与已经公开对外宣布的案子。我们不会仅靠着谣言或是去预测可能被并购的对象,我们只看报纸,思考几项关键因素,并依照我们判断的可能性做决定。

巴菲特参与套利,但是从来不赌那些风闻的重组,如他所讲,是在别人赚了9块5之后,自己赚5毛前。即使公开的交易已经够巴菲特忙上一阵了,何况是八字没一撇的事。

有效市场理论

Efficient Market Theory

基本上它认为分析股票是没有用的,因为所有公开的资讯皆已反应在其股价之上。……他们正确地观察到市场经常(frequently)有效,但他们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认为市场总是(always)有效,这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

巴菲特在1984年有一篇经典演讲《格雷厄姆多得都市里的超级投资者》,有力地驳斥了有效市场理论的荒谬。感兴趣的投资者都应该好好读一读。

这里,巴菲特用了两个很准确的词,经常和总是,就表达的非常清楚了。只要不是一直有效,无论多么经常,一旦出现无效的情况,聪明的投资者都会果断抓住牢牢不放。

巴菲特以格雷厄姆公司和早期巴菲特合伙企业的长达63年的套利经验,证明套利投资回报率超过20%。

所有的条件皆以具备来公平测试投资组合的表现:
(1)三个公司63年来买卖了上百种不同的股票证券;
(2)结果应该不会因为某个特别好的个案所扭曲;
(3)我们不需要故意隐瞒事实或是宣扬我们的产品优秀或是经营者眼光独到,我们只是从事高度公开的个案;
(4)我们的套利部份可以很容易就被追查,他们并不是事后才特别挑选出来的。

这几点很关键,说明了巴菲特以及跟他类似的投资者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不是运气好,是真的掌握了超额投资收益的秘籍,而这个秘籍很简单,就是价值投资,买入价格低于价值的证券。

不管是投资、心智或体能等任何比赛中,如果对手被告知尝试是没有用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事实上,能够长期超过指数平均收益的机构少之又少。指数很难被战胜,这是不是也体现出市场是有效的呢?

我们自己凭什么能够战胜市场?信息、知识、理念?

(0)

相关推荐

  • 1961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二)

    老胡说:巴菲特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家,也是一个伟大的经营者.从 1950 年代一直写到现在.时间跨度达 60 多年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一直是众多巴菲特追随者的经典学习范本.在这六十多份信中蕴 ...

  • ​佐罗:交给未来的资产,你如何选择?

    如果A股的交易制度是T+365,我相信很多人马上就学会了价值投资,因为短期预期没有作用了,只能看长期眼光看企业的未来.之所以交易规则把买卖交易时间缩短到一天,甚至是当天回转交易,是为了方便了大家的不定 ...

  • 1957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老胡说: 巴菲特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家,也是一个伟大的经营者.从 1950 年代一直写到现在.时间跨度达 60 多年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一直是众多巴菲特追随者的经典学习范本.在这六十多份信中 ...

  • 解读2004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当别人贪婪时恐惧,当别人恐惧时贪婪.--巴菲特,2004 本年信看点: 随着持股占总资产的比例越来越小,单纯的股票投资对于伯克希尔的影响在逐年下降.当年持股市值仅377亿,账面现金等价物就有430亿, ...

  • 解读2003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除非得到合理的回报,否则查理和我痛恨接受任何些微的风险.--巴菲特,2003 本年信看点: 2003年指数上涨28.7%,伯克希尔净值增长21%,因为股票投资市值已经不到净资产的50%了,所以股市上涨 ...

  • 解读2002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想要成为一个蠃家,就要与其他蠃家一起共事.--巴菲特,2002 本年信看点: 1.由于伯克希尔股票投资占比越来越低,旗下公司利润占比越来越高,所以较少受到当年指数下跌影响,取得了大幅超越市场的超额收益 ...

  • 解读2001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就像投资一样,保险公司主要通过避免愚蠢的决策而不是做出明智的决策来获取出色的长期业绩.--巴菲特,2001 本年信看点: 巴菲特投资历史上首次亏损,但这个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股票投资亏损,而是伯克希尔净值 ...

  • 解读2000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投资和投机之间的界线从来就不是清晰的.投机在看起来最容易的时候是最危险的.--巴菲特,2000 本年信看点: 2000年股市走过巅峰之后,开始进入漫漫熊市,巴菲特由于持有大量现金主动出击,仅当年就进行 ...

  • 解读1999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如果说我们有什么能力,那就是我们深知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事情做好,以及知道能力的极限在哪里.--巴菲特,1999 本年信看点: 1999年标准普尔指数上涨21%,纳斯达克指数在一年多的时间上涨250% ...

  • 解读1998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Berkshire身为一家美国企业,以及我们身为美国公民,得以在美国这个伟大的国家繁荣发展.--巴菲特,1998 本年信看点: 1998年是伯克希尔投资的巅峰,相应成趣的是所谓梦幻组合的美国长期资本管 ...

  • 解读1997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今天的价格水平已经严重地侵蚀了格雷厄姆认为的智慧型投资哲学基石"安全边际".--巴菲特,1997 本年信看点: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美股却持续繁荣.巴菲特在当年年报中开始就 ...

  • ​解读1996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能力圈的大小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你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巴菲特,1996 本年信看点: 1.更加细致的分析了霹雳猫保险业务.GEICO的优势,采取员工利润分配计划进行激励. 2.在股票投资部分,详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