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读诗050:吴雨伦——与伊李沙白一样吴雨伦比
本期诗歌选材于诗人张明宇主编的公众号《十首诗》,深表感谢!
《哥伦布》
□ 吴雨伦
上海滩的夜晚
看着黑色的黄浦江上
一艘艘货船
驶向大海
内心很难产生什么波澜
当我第一次拿起地球仪时
便对这个星球失望至极
——它已然无法满足我对神秘感的需要
有时候会很羡慕哥伦布
五百年前的夜晚
大西洋深处的小船上
只有这个幸运男人的烛光
燃烧在无限绵延的黑夜中
燃烧在倒影整个星空的海面上
燃烧在上帝眼球的倒影里
《无题》
四十度的太阳下
一个看上去有些苍老的工人
提着三大桶
康师傅冰红茶
从超市里走出
走向他的工地
一个将近两百米高 正在施工的大楼
表面插满深色的钢管
可以想见
一种别样的生活
当他回到自己两百米之上的岗位时
坐在横空的
滚烫的钢管上
打开瓶盖
而
无意间撒出的康师傅
和汗水交融
晶莹的水珠倾斜而下
迸溅在整座城市的上空
《电影专业学生大半夜的胡言乱语》
作为一个中国的
艺术生
又一次惨遭人民的歧视了
其实这也没什么稀奇的
在这个十四亿人口
五千年历史的国家里
艺术从业者
长期被当做
娼妓一样的存在
每到晚上
大家开开心心拿着爆米花
涌入电影院
为的是看一场娼妓们的表演
而更重要的是
搞电影的弟兄们
都开始安于此道
极力满足逛窑子人群的癖好
我正极力学习电影从业知识
为的是将来能够当一个优秀的皮条师傅
把优秀的娼妓们谨献给人民
《特拉维夫超市里的恐怖瞬间》
在特拉维夫的超市里
看见那些
包装完整的肥皂
外表精美
我的喉咙有些哽咽
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怖
肥皂周围站满了犹太人
活着的
(2017)
《校园的花坛》
每到春天的时候
校园的花坛里
都会飘散着令人窒息的粪臭味
中国教育笼罩在恶臭之中
没有人会说些什么
味道来自于花农的施肥
为了新的一年里
所有的人们
都能够生活在春暖花开
争奇斗艳的校园里
大家必须要忍耐
感谢伟大的劳动
校园里又一次充满璀璨的花朵
和大便的芳香
《一首神奇的爱尔兰歌曲》
这是我偶然间听见的
爱尔兰歌曲
一首非常冷门的歌曲
全中国只有两人
在网站上
关注并转发了它的作者
其中还包括我
多么轻柔唯美的歌曲
一个古老的摇篮曲
夹杂着20世纪磁带的雪花声
难以辨识 到底是英语
还是爱尔兰语
但这不重要
它让你很容易联想到那些经典的
电影桥段
但它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苦恼
每当听到它时
我仿佛置身于
爱尔兰草原上的某个角落
一个小木屋里
屋外阳光灿烂 绿草和棉羊
屋里火炉轻轻燃烧
不时发出麦穗炸裂声
我躺在摇椅上
刀片划过我的手腕
鲜血滴在地板上
幸福的
等待死亡
或许我潜意识里认为
这是比被火车碾死更高级的
诗人的死法
这种感觉令我彻夜无眠
但它又是如此具有吸引力
让我不得不打开这首歌曲
重新寻找那种情景
直到我精疲力竭
倒在床上
却依然无法入眠
为了治好我的失眠
我开始寻找这首歌曲的来历
但正如我之前所言
它是一首冷门的
爱尔兰歌曲
整个中文网站也没有它的资料
甚至没有它的中文译名
只知道它是一首
爱尔兰歌曲
但它真的是一首爱尔兰歌曲吗?
我不记得有谁告诉过我
直到我爷看到了这条转发
没错
是这首爱尔兰歌曲的转发
他听到了这首歌
并告诉了我它的中文译名
以及作者的
这是所有中文网站都没有的资料
当然
我不能指望一个80岁的老人
能给我提供一首爱尔兰歌曲的更多信息了
但这依然令我很吃惊
如果你了解中国历史
把它联系到一位80岁老人的身上
就会和我一样吃惊
它让我在有那么一小段时间里
开始怀疑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准确性
怀疑理性思维
怀疑那个把红皮书扔向天空的时代
怀疑能阻挡我爷听到爱尔兰歌曲的一切要素
尽管只有那么一瞬间
但不管怎样
他总归是一个幸运的老头
能够在80岁的时候
给别人讲述
一首最遥远的爱尔兰歌曲
而且治好了我的失眠
(2016)
【南人评诗】
读过不少吴雨伦的诗,在他这个年龄(23岁,大四学生),其诗歌题材的广泛性、口语的坚定性、挑战的高度、抵达的深度,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从“我”的观察到生命的观察,这种“视角”的伸缩和景深调节,来自于电影专业的滋养,《无题》《电影专业学生大半夜的胡言乱语》让你看到了镜头运用的妙处;从“我”的思考到生命的思考,这种“人性”的提纯,来自于心智的成熟,《哥伦布》《特拉维夫超市里的恐怖瞬间》让你看到了不同视角带来的不同态度;从“我”的宿命到“群体”的宿命,这种生活的浓缩与放大,内心垒起沙盘就可以对命运进行推演,《校园的花坛》《一首神奇的爱尔兰歌曲》即是不同的演示。
最让人惊艳的当数《一首神奇的爱尔兰歌曲》,篇幅长,一开始读会担心水了,而随着节奏加快,语调提高,尤其是高潮部分爷孙俩精彩的对手戏,直至最后定格于冲破牢笼的欢畅,真有一种“月亮升起,失眠散去”的畅快!这种“请君入瓮”式的叙述和“图穷匕现”式的收尾是高级的,更高级的是诗中揭示的生命之间无法阻挡“遇见”,这首诗也为90后诗人竖起了一支标杆。
诗,有时候需要重读、需要对比,才能更加了解,才能发现细微。很有意思的是,把伊沙、吴雨伦这对诗人父子相同年龄段写作的诗歌进行对比,是优秀到了一处,还是优势互补?会让人心生好奇。
通过对比发现,大学时代的伊沙处于信息与交流相对局限的年代,《地拉那雪》的青春,《江山美人》的爱情,《倒放胶片》的善良,《口哨》诗经体的原始,《黛玉进入我家》相较于《面朝大海》更有指向更有力度的劈柴,《最后的长安人》充满野心的隐喻,《非洲食葬仪式》一语道破的生命轮回,《梅花》如《饿死诗人》般彻底的批判与解构,《催眠术》“我睡了,我看见”的混沌清醒,《禅意顿生》对生活及艺术的戏谑反讽。诗中既有历史又有未来,既有表象又有真知,既有热血又有爱情,既有赞扬又有批判,与《车过黄河》《饿死诗人》《结结巴巴》联系起来,你发现20岁左右的伊沙完全是一个左冲右突的战士,那种义无反顾,那种坚定决绝,诗中的激情,读来至今让人热血沸腾(可点击浏览《十首诗》专辑)。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既是伊沙的绽放,亦是同时代诗人之幸,文学之幸!晚四年进入北师大学习的我,恰好受到了这疯狂的影响(当年官刊一统天下,许多诗人都遭遇着有诗发不出的困窘,假诗成群结队,真诗难得一见)。
与伊沙相比,吴雨伦生在信息共享的时代,其诗既有其父内在的野心(没有王者之心,没有众生之爱,诗中哪会有灵魂,哪能成为优秀诗人),但表达的方式却更为委婉含蓄深沉,如伊沙所说的“历史控”一样一字一句一板一眼地说出,有板上钉钉的铿然之声。
也许在同一个家庭中,两个身上都长了刺的人,日常走动中容易互相刮着或是刺中对方,于是一个留刺,一个收起。这就有了这样一幅画像:伊沙头上长角,吴雨伦骨上长刺;伊沙是一座地上的火山,吴雨伦是一座水下的冰山。 一对诗人父子用这样的方式融合,各自写着优秀的诗歌,是不是也是一段佳话,是不是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
最后说说本期标题,父子俩名字都起得这么霸气,而且也特别在意名气,现实中被眼红、被诋毁一定是在所难免的,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彻底做到名实相符。诗写好了,江山就打下了,其他的,Let it be!(去他妈的!)
【作者简介】
吴雨伦,男,1995年11月6日生于西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电影学专业2014级学生。已出版长篇小说《巨兽之海》、小说集《沙漏》、散文集《我们家》(合著)。曾获《美文》杂志举办的全国中学生散文大赛一等奖(2014)、第六届包商银行杯全国大学生征文大赛诗歌类优秀奖(2015)、长安诗歌节第四届“唐”青年诗人奖(2016)、《新世纪诗典》第六届NPC李白诗歌奖入围奖(2016)、磨铁读诗会2016年度中国十佳诗人奖(2016)、第七届包商银行杯全国大学生征文大赛诗歌类三等奖(2016)。在《诗刊》《青年文学》《大家》《诗潮》《延河》《读诗》《特区文学》《新大陆》等海内外刊物发表诗作,作品被译成英、德、韩等外语在国外期刊发表,入选唐名人堂,当选《新世纪诗典》2015年度和2016年度“十大魅力诗人”、2016年“十大诗歌新秀”第二名,被《中国诗歌排行榜》一书连续两年列为90后诗人第一名。
读懂诗人,发现秘密
踢开理论,口语点评
听凭直觉,直击要害
欢迎持续关注《南人读诗》
往期浏览:
南人评诗004:《很少有哪一个少女的身姿不被乐善桥曲线无情解构》(任洪渊)
备注:《南人读诗》专栏自行从各公众号诗歌中挑选优秀作品解读,不接收自由来稿。
延伸:南人诗集《黑白真相》(主播:芳心许卿)
南人,男,江苏泰州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2000年创办诗江湖网站。作品入选《中国先锋诗歌档案》《新世纪诗典》《当代诗经》《中国新诗年鉴》《中国诗典》等,出版有诗集《最后一炮》《黑白真相》《致L》等。获磨铁诗歌奖2017年度十佳诗人奖;诗集《致L》获第二届《诗参考》杂志十年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