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近是远?

老师和学生在学校相处,要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才合适?是近还是远?

有些刚分配的老师受到一定的教育理念的影响,要和学生交朋友,而不是整天板着面孔做一本正经状,也不会整天训斥学生,而是和学生平起平坐,不分彼此,甚至有的老师已经和学生称兄道弟了。那么,时间长了会不会出问题?

当然会出问题。老师和学生走得太近就会让学生认为老师就是兄弟姐妹,虽然可以无话不谈,让老师了解更多自己的事,也让老师随时掌握班级的状态,但学生会产生一种不尊敬老师的心理。毕竟,同学之家经常开一些玩笑,有时候还要骂人和打闹,而这些不好的现象同样会出现在老师和学生身上。学生会和老师开玩笑,会没轻没重,有的还要和老师勾肩搭背,称呼为哥们儿,还会直呼老师姓名等。要是有了这种现象,学生上课就不会认真听讲了,老师说话也就不管用了。因为老师和学生走得太近会让师生关系过于亲密,不分彼此,那么学生还有必要尊敬老师吗?不尊敬老师还怎么获得知识?盛气凌人的学生站位比老师还要高,怎么能够获得知识呢?

既然如此,那么老师就要和学生保持一种疏远的关系吧,那样不就好了?当然更不好,那样会让老师和学生互相不理解,甚至造成一定的误会。有的老师和学生关系太远,教了一个学期的课,竟然叫不全学生姓名,就更别提了解学生性格了。还有的老师居然不知道自己教的班里有多少个学生,只是照着人名叫学生回答问题,却不知道有些人是男是女。还有的老师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认为哪个学生作业好,其实并不知道这个学生的作业是抄袭的,也不知道这个学生为什么要抄袭作业。现在的老师家访次数过少,甚至一个学期也不进行一次家访,但有时候会召开家长会。那么,家访和召开家长会有什么不同呢?家访是老师深入到学生家里,全面了解学生真实的情况,有着下乡访谈的意思,而召开家长会是要学生家长到学校来,并不是让他们讲讲自己的孩子在家怎么样,也不会得到什么真实的信息反馈,反而让老师有种县太爷的感觉,招来下属的亲属,该批评就批评,该表扬就表扬,其实还是自己痛快了,也顾全了面子工程,却失去了了解真实情况的机会。有的学生跟着老师上了半年课,居然不知道老师叫什么,还不知道老师究竟什么脾气,不知道老师还担任什么课,还教哪个班。

中学的老师多,有的学生就认不全了,也不知道老师们都叫什么,任什么课,到了大学老师就更多了,学生也更多了,老师和学生基本上保持了比较疏远的关系。毕竟都是成人了,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也知道怎么去学习和配合了,也就不用老师参与太多了。但事实上很多老师已经失去了责任心,并没有和学生走得太近,而是用了职业性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学生、下属来看待,而不是把他们当成一个人来看待。学生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不是机器,也不是任由老师摆布的木偶人,老师需要和学生保持一定的关系,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太近了容易造成轻慢,太远了容易造成疏离。既要做他们学习上的引路人,又要做他们现实中的长者甚至朋友,当然还要保持一份自己的独立人格,不能和学生交流无障碍,也不能不和他们交流,更不能把学生当做工具来使用。老师要树立自己的威信,还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也不能轻易给学生的人生定性,而是要鼓励他们,要和他们同甘苦,共患难,一起拼搏奋斗,一起战胜困难。

但现实中的老师大多和学生保持了较远的关系,还把自己隐藏得很深,虽然不一定非得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也不一定非得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脾气秉性和真实的想法,但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隐私。很多老师只是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和隐私,还要强行干涉,当然有时候还要伙同家长一起干涉学生的隐私,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误会了老师,老师也不做解释,学生竟然痛恨老师,并发展出一些不好的行为。如果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尊重学生的意见,或许就没什么痛恨的事了。那么,为什么很多老师都不把学生当回事呢?

因为学生是老师的下属,已经失去了话语权,当然只会听老师的话,老师让干什么就要干什么,要是不听话,老师就要叫家长,或者给予惩罚了。很多孩子都知道这个套路,也就乖乖听老师话了,当然也就交出了话语权。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是一对矛盾关系,既对立又统一,要解决教与学的矛盾,还要在一起奋斗拼搏。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但要保持一定的独立人格和距离,而不是学生的县太爷或者指挥官,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还要让他们自己学会奋斗,只是指挥或监管并不一定好。看看社会上的事情,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其实也是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