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满屏都是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看什么文学作品?

更深人静,烛窗心影。就一盏煤油灯,或在微弱白炽灯光下,捧一本心仪的书静静品读,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人业余时间最美好的享受了。

那时,没有电脑和手机,电影稀罕,电视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大家业余时间以读书为荣。读文学书籍,看杂志报纸,追求文化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是当时最时尚最高雅的生活。

点击加载图片

我的书柜。

于是,许多人设法买书和借书读。瑞士作家凯勒说:“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那些不朽的名著是经典读物,凝聚了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是前辈们给我们留下的精神瑰宝。

点击加载图片

家里的旧书。

读名著是首选。经典文学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更深刻,经典文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流行文学当然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会让你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了解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社会变革,跟上社会潮流,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阅读流行文学作品,就是在与这个时代的作家进行心灵对话,感受他们的思想情感,搞写作的人也可以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

点击加载图片

各类革命历史小说。

翻开一本本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书本,山的秀色,水的温润,让人流连忘返;历史的沧桑,人生的百态,都让人唏嘘不已。美国思想家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读书永远是幸福的。书中故事,直击人们内心深处最质朴的善良与悲悯。走进我的书房,带你聊聊各个时期的书与身边读书人的故事。

点击加载图片

《围城》《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国内外各类小说。

在淡淡的墨香中,津津有味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一杯清茶相伴,伏在台灯之下,一只手托着下颚,尽情地在书海中遨游,思绪随着书中的情节和主人公的命运而激荡起伏。

点击加载图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

我买书,就像女人买时装,永远不嫌多。个人的藏书中,文学作品居多,累积近万册。自己深知阅读不够,好多书还是崭新状态躺在那里,孩子妈要么数落我:“看你买那么多,放都没地方放,你读得过来吗?”我自愧读不完它们,只好搪塞:“你以为买书,是本本都要读的吗?有些书是只翻一翻的,跟欣赏邮票一样。”

点击加载图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

偶尔,在飞散着雪花的寒假里,躺在床上,翻一翻某一本散文,或者读一篇战争题材故事,感觉时光很温暖,生活好安逸。儿时的玩具不再,青春年少也不再,只有旧时的书,只有泛黄的封面,只有书页的饼干一样的味道,但这些是我的享受,是我重温童年的方式,是我放飞情感的途径。读书好美呀!

点击加载图片

章回体演义小说。

有几年的寒暑假,我流连在深圳三大图书城读书。我一边翻阅书本,一边作笔记。一位老教授看我勤勉的样子,很是感慨地说:“做历史学问,很好啊!”我想,一个人只要寻到了一个能享受书本的好去处,只要可以静静地翻阅那些故事,只要可以踏在柔软又温暖的书之沙滩上,他就可以暂时忘却世间的种种苦恼,领略着读书的乐趣,在那样的时光里,他的眼神会像清泉一样,更加明泽柔和,他的心会像雨后的深山,更加清亮。

点击加载图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

董卿曾经感叹,假如几天不读书,就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变得更年轻。

我读书,虽然感觉不到会变得年轻,但觉得书不只是表达、承载一个内容的载具,书本身也包含着丰富的其他信息。它有被购买的历史,有被阅读的历史、有被翻开的历史。经过许多人读过的书,或许里面夹了几张写有电话号码的便条、一张音乐会的门票、一次行程的车票——这些都是一个人人生某个点的活动轨迹,在书里呈现出来了。翻看到这些,让人在邂逅之后会心一笑。

点击加载图片

阳台上放满了各种书籍。

还有借阅者爱在书上作笔记的。我家里曾经一本《林海雪原》,不知辗转经过了多少人之手,有人在空白处写“向英雄杨子荣致敬”;有人在少剑波描写白茹的诗下面打圈圈,意思是写得好;有人在“少剑波雪乡抒怀”一章地方写读后感……我自己只喜欢在教科书上划划写写,文学作品书上不爱圈点,但我却喜欢别人在我的书上写字。别人借我书时,我告知:“读完之后,在扉页题写一首诗吧。”朋友笑着说:“借你的书看,还兴在书上写诗?”

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每每翻看书架上那一摞摞沾满岁月风尘的旧书,就会想起哪本书在哪个年代所经历的故事,读者是如何褒扬它的,自己是在什么场合购买它的,觉得这就是买书读书带来的乐趣。

点击加载图片

我收藏的各种读本。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世间一切美好都能在书中看得到:朝阳融冰,草绿山野,鸟鸣窗前,儿童歌唱,星星闪烁……从中,我们能发现生活的美妙,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给自己以深沉的思维空间,让自己的气质走向更深邃。

书籍的历史是一条平缓的河流。我喜欢读不同年代的书,书里面装满了时间,隐藏着作者和阅读者的气味,我要把自己这个思索者的气味也融入其中。

(0)

相关推荐

  • 如何引导两岁半儿童阅读?

    问:孩子两岁半,想着引他入门阅读,我该怎么做才好呢? 在日常生活里头,虽说将环境给创设好了之后,孩子不一定会是对此有兴趣.但,倘若我们不曾有去创设环境,却想着让孩子对某领域有兴趣,那基本是不大可能的事 ...

  • 买书杂谈

    文-马出门 我钱多时,必会步行至书店淘书.我买书有三大原则:一是只买喜欢的类型,比如文学方面,艺术或者古代名著的:二是对我写作有帮助的书籍:三是价钱合理的,只要符合这其中一项要求,我是会舍得少吃几顿饭 ...

  • 假书店和假读书人

    我们去书店,真的是去买书吗?我们去的书店,真的是在卖书吗? 图片说明:现在的大型书店,除了卖书,还卖咖啡.文具.家具 ▍书店看书or打卡? 家附近的购物中心,新开了一家连锁书店,我慕名而至. 这家被文 ...

  • 我的故事:我与书的故事

    说来也奇怪,其实,我买了很多的书,这个习惯应该是从高一那一年开始养成的,当时我们很多人都喜欢看书,所以,学校的两个图书地方成为了大家的常去之处,因为借书便宜,所以,大家都是相互看,最后一个看完的,要把 ...

  • 《文化安顺》往事追忆 安顺书店印象 2020年第112期(总595期)

    安顺书店印象 杜应国 如果城市是一张脸,书店该是那脸上的瞳仁: 如果城市是片沙原,书店该是那沙原深处的一抹青黛: 如果城市是条汹涌的河,书店该是那潮流过处一湾宁静的回漩-- --题记 (一) 我最早的 ...

  • 【人间住】恬 退

    酒旋沽,鱼新买. 满眼云山画图开,清风明月还诗债. 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                                    <四块玉·恬退> 昨夜一番狂 ...

  • 在?拼个书

    一股购书拼单热潮正在年轻人之间迅速扩散. 来源|AI蓝媒汇 ID:lanmeih001 作者|叶二 编辑|魏晓 豆瓣上有一个知名小组"买书如山倒 读书如抽丝",一向是文艺青年们扎堆 ...

  • 买书前之所以要熟读书目,就是为了读最好的版本,而不是广收杂买

    前两天看到一位书友上新了很多与鲁迅有关的书籍,自我介绍是个鲁迅迷,收集了很多与鲁迅有关的书籍,由于年岁的原因,大概是精神头和视力都下降了的缘故吧,所以,准备散出去.我点开他的网页,的确令人惊叹,有我所 ...

  • 满屏都是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看什么文学作品?

    更深人静,烛窗心影.就一盏煤油灯,或在微弱白炽灯光下,捧一本心仪的书静静品读,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人业余时间最美好的享受了. 那时,没有电脑和手机,电影稀罕,电视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才逐步走进寻常百姓 ...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记忆

    我儿时就喜欢画画,小学时代学习书法,中学时代开始迷恋照相,大学时代酷爱摄影至今,几乎是无间断沉淀了五十年学习与摹仿.探索与赶超的自学过程. 摄影是见证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追求美好的文化载体,它与 ...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闻名一时的国产气动枪械 一代人曾经的难忘记忆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数不少的气动枪械曾经广泛的流传于当时的市面之上,不光有工字锦江,还有峨眉三箭等等质量不一形式各异的气步枪品牌,这些气步枪主要以铅弹为主,主要是以射击娱乐或者狩猎鸟类为主,虽然威力 ...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人们“以厂为家”,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人们"以厂为家",厂里的事就是家里的事,家里的事就是厂里的事,工人就是厂里的主人,是主人就对工厂有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就是主人翁精神. 曾经,"以厂为 ...

  • 峥嵘岁月 各有风流(续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记五则

    编者按: 这是作者的人生记忆,从一篇篇日记里,仿佛看到了你我的样子,更看到时代的背影和历史的天空. 峥嵘岁月  各有风流(续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记五则 (一) "四人帮"垮 ...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的身上为何有虱子?现在消失不见了

    #虱子#人们在新的时代,吃的.穿的,跟70.80年代是没法比的,七八十年代,有时候饭都吃不上,住的是茅草房,穿的是破衣服,家里的卫生那就不用说了,更谈不上在冬天能洗澡的事了.然而,那个时候许多人的身上 ...

  • 峥嵘岁月 各有风流(续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记五则

    编者按: 这是作者的人生记忆,从一篇篇日记里,仿佛看到了你我的样子,更看到时代的背影和历史的天空. 峥嵘岁月 各有风流(续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记五则 (一) 我们起重班里有一个转业兵叫李龙,他 ...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农村的孩子,是如此过冬的

    文:朱迅翎 图:来自网络 三十年前,苏北农村的冬天比现在冷的多.小雪,大雪一过,北风呼啸,我们称这种寒风,叫做刀子风,割耳朵风.一场大雪,滴水成冰,屋檐下的溜溜尺把长,粗细不等,长短不一,低矮草屋,溜 ...

  • UC头条:为什么读点哲学的人, 逻辑思维能力都很强?

    点击加载图片 如果我们问一个路人哲学是什么,他的回答很可能是: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高深往往意味着晦涩难解,这也让哲学被大多数人"打入冷宫".在快消时代,不能在10分钟之内搞明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