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凭什么配享太庙? 向敬之
.
既非皇亲 又无大功 张廷玉凭什么配享太庙?
北京晚报 | 2021年09月07日
▌向敬之
为助力中轴线申遗工作,位于太庙内的非文物类建筑物正陆续拆除,太庙西配殿将露出全貌。众所周知,太庙为清廷供奉之地,而少有人知道的是,太庙不仅供奉皇帝先祖,也供奉功臣神位。太庙西配殿,就是供奉功臣之地。可以想见,配享太庙在当时,是一种至高荣誉。在得以配享太庙的臣子中,有且只有一位汉人,那就是张廷玉。
康熙培植 三朝元老
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清朝太庙前殿为祭祀主殿,中殿供奉努尔哈赤以下历代帝后神龛,中殿后界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世先祖。前殿东庑以功勋王公配享,前殿西庑为满臣功臣配享。
功臣祔祀帝王宗庙,可谓顶级殊荣!生于乾隆四十一年的第九任礼亲王昭梿,在《啸亭杂录》卷十中专门写到“配享”之事:“国家有大勋劳历显中外者,皆行配享太庙礼,盖古纪于旂常之遗意也。西庑功臣为扬武勋王、额宏毅公、费直义公、图昭勋公、图忠义公、马文襄公、蒙古超勇亲王、鄂文端公、张文和公、傅文忠王、福文襄王、兆文襄公诸人。”
整个清王朝296年历史,有资格配享太庙的异姓大臣只有12人,仅有一名汉臣获得过这最高殊荣,即康雍乾三朝元老“张文和公”张廷玉。即便乾隆中期的刘统勋、嘉庆朝的王杰,曾以汉人身份出任内阁领班,身后殊荣,也不及张廷玉。
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之子。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以翰林院检讨进南书房当值,多次随康熙南巡及巡行蒙古诸部。其父母过世,服阕,仍原官。
虽然至康熙驾崩前三两年,张廷玉才先后获授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士,但其一直在最高权力中枢当秘书长,也足见康熙对他很看重。
可以说,张廷玉是康熙为雍正精心准备的大才。雍正即位后,一直重用张廷玉。张廷玉年长雍正六岁,他们算是师兄弟,张父张英曾给还是皇子的胤禛做过授业老师之一。
同门之谊,促成了雍正对张廷玉的倚任。《清史稿·张廷玉传》说:“雍正元年,复命直南书房”,“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雍正上位第一年,先后给张廷玉加官,升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事,调户部尚书,任四朝国史总裁官。后连授文渊阁大学士,进文华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事务,一度成为内阁首辅。
雍正契友 临终托付
雍正七年(1729年),设军机处,“命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廷玉定规制”。(《清史稿·张廷玉传》)张廷玉在军机处仅次于怡亲王允祥位列第二。张廷玉长期处机要之地,最受到雍正的宠信和厚爱。雍正认为张廷玉“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全合雍正本意。
张廷玉得病,雍正对近侍说:朕连日来手臂疼痛,你们知道吗?张廷玉患病,不是朕的臂病又能是什么呢?
张廷玉回乡祭祖,雍正赠他一件玉如意,祝他“往来事事如意”。雍正身体微恙,凡有密旨,悉交张廷玉承领。雍正加强吏治,惩治贪腐,张廷玉权倾朝野却谨小慎微,把“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当做座右铭,身居要职数十年,然却“门无竿牍,馈礼有价值百金者辄却之”。
凡是别人馈送之礼,价值超过百金则拒绝。就连雍正顾念张廷玉生活清苦,赏银两万两,张也不敢收。
雍正说:“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
二人“名曰君臣,情同契友”。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离奇去世,临终前给嗣皇帝乾隆作了最高人事部署:“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九)
大行皇帝为继承者指定顾命辅政大臣,即对他不放心,主要是新君年龄尚小,没有一点理政经历和经验。
乾隆不然。他即位时年已25岁,是六个孩子的父亲了,且其在雍正年间已经开始参决政务和外出办差。可以说,乾隆坐上龙椅时,已是一名成熟的政治家。
但是,雍正却对他似乎很不放心,给他安排了“两大亲王+两大阁老”的辅政团队。允禄和允礼尚好,他们是皇叔。而鄂尔泰和张廷玉,虽是乾隆在上书房的总师傅,但终究非皇族。
雍正该猜到了乾隆会有想法,还采取遗诏的形式,给两位大学士辅政,增加一道护身符:“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著配享太庙,以昭恩礼。”(《清世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九,雍正十三年八月己丑)
重臣配享太庙,即为最高恩宠。张廷玉作为清朝汉臣第一人,雍正还特地放在满臣鄂尔泰之前,重点强调。
这为乾隆帝对前朝重臣尤其汉臣的崇隆使用,设计了紧箍咒。
好在四位老臣聪明,请辞顾命辅政大臣之名,改作总理事务王大臣之号。这有先例,雍正即位之初,就任命了四大总理事务王大臣。他们是皇命的执行者,但不是皇帝的监护人。也就因为雍正临终前的这一遗命,使得张廷玉成为了有清一代最为显耀的汉臣。
然而,雍正对张廷玉的信任和重视,也是有限度的。两年前,即雍正十一年(1732年)初,在云贵广西地区试验“改土归流”策略取得成效的地方官员鄂尔泰,回京奏报时被雍正留下了,命其出任保和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晋伯爵。这样一来,原来领班内阁的张廷玉位置发生了改变。这一站位变化,加剧了张廷玉和鄂尔泰的缠斗,同朝为官,备君顾问,竟然经常终日不交一语。
乾隆猜忌 屡遭试炼
鄂尔泰与张廷玉不和,方便了乾隆对他们的灵活利用。乾隆每次外出巡视,都让张廷玉留京总理事务,甚至授总理事务大臣,或以大学士掌机要,还加封三等伯爵,但他对张廷玉始终不放心,稍有不顺意就大做文章。鄂尔泰死后,年过七旬的张廷玉又成为了满朝文武的带头人,但是乾隆并未因此而给他一个好脸色。
乾隆十一年(1746年),张廷玉长子、内阁学士张若霭病故,对老张打击很大。第二年,张廷玉以年老多病祈求退休。乾隆执意挽留,很是不悦:“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清史稿·张廷玉传》)张廷玉一再乞求,乾隆仍是不允:“为人臣者,设预存此心,必将漠视一切,泛泛如秦、越,年至则奉身以退,谁复出力为国家治事?是不可以不辨。”
乾隆不想放张廷玉离开自己的视线,但又变着法子让张廷玉远离政务,如年逾古稀不必早朝、异常天气不必入内等,还对张廷玉做出了略带侮辱性的评价“以缮写谕旨为职”,“毫无建白,毫无襄赞”“不过因其历任有年,如鼎彝古器,陈设座右而已”。说张廷玉不过是个写圣旨的摆设而已,使张主动让出首辅的位置。张廷玉洞察入微,立即上疏请求辞官回乡,这回乾隆准了。张廷玉奉请入朝谢恩,奏称“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让乾隆很不高兴,但他还是“制诗三章以赐”张廷玉,表明不改先皇遗诏。
第二天早上,老态龙钟的张廷玉,因昨天进宫已经折腾了一天,累得爬不起,赶紧让儿子张若澄上朝代谢皇恩。乾隆很恼怒:这是先帝的遗诏,也是我的恩赏,你不能拿先帝而无视我!乾隆“命降旨诘责。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承”。协办大学士汪由敦是张廷玉的门生,“为乞恩,旨未下”,暗中通风,第三天张廷玉赶紧进朝谢恩。乾隆见状猜想有人走漏消息,严令查清。乾隆最忌讳张廷玉“负恩植党”,十分生气,立即削去张廷玉伯爵。那些嫉妒张廷玉的朝臣向上进言,称张廷玉没有资格享受死后配享太庙。乾隆谕示仍保留张廷玉配享太庙。这是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事情。
第二年,皇长子定安亲王永璜病死。初祭刚过,张廷玉匆匆奏请南归故里,乾隆斥道:你作为我儿子定安亲王的师傅,刚送完葬就急着要走,还有君臣师生的人伦常理吗?于是,诏命把配享太庙的名单给他看,让他自己说是否够资格配享太庙。张廷玉惶恐万分请求罢允配享太庙,照律治罪。乾隆命令九卿讨论张廷玉是否有资格配享太庙,并定议具奏。
朝臣看出乾隆皇帝的心意,一致认为应该罢免张廷玉配享太庙,并上奏乾隆。乾隆皇帝以此罢除了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的待遇。后又有人揭发张廷玉的姻亲朱荃曾涉及吕留良案,乾隆皇帝降旨罚张廷玉,“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查抄其在京住宅。而张廷玉的门生如汪由敦等人也都受罚。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八十三岁的张廷玉病逝,乾隆皇帝做出眷念老臣的姿态,宽恕了张廷玉的罪过,谓“廷玉有此卓识,乃未见及。朕必遵皇考遗旨,令其配享。古所谓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为戒,且为廷玉惜之”,谥号文和,恩准其配享太庙。
乾隆最终兑现了雍正遗命,让张廷玉的牌位进入太庙西庑,享受帝王从祀,比昭梿的六世祖、第一代礼亲王代善配享太庙,早了23年。《啸亭杂录》卷十《配享》说:“东庑诸王,国初惟以武功郡王等四人配享,盖以其绝嗣故也。雍正中,增祀怡贤亲王。乾隆戊戌,上特念开创诸王功业伟著,未得与斯享,因命增祀礼烈王及睿忠王、郑献王、豫通王、肃武王、克勤毅王诸王于东庑中,亦一时旷典也。”
“乾隆戊戌”,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代善、多尔衮等诸王配享太庙,是因他们为清朝的建立,栉风沐雨,勠力冲锋,开疆拓土。而功臣序列,绝大多数是拥有征战大功,就是鄂尔泰也是稳定西南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仅仅一直没有离开过庙堂的张廷玉,得以进入,主要还是由于他与雍正帝的特殊交情和一纸遗诏,否则乾隆帝绝对不会将其安排配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