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斗兽场
罗马城复原模型
古罗马斗兽场复原模型
卫星(实景)照片
无人机拍摄
古罗马斗兽场建于72-80年间,建在64年大火中被烧毁另一个罗马皇帝尼禄的“金宫”(Domus Aurea)原址之上,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
这种建筑形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当时的剧场都傍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在山坡上层层升起。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例如埃庇道努剧场(Epidauros Theater,约公元前330年,设计师:皮力克雷托斯Polykleitos the Younger).人们开始利用拱券结构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
从外观上看,它呈正圆形;俯瞰时,它是椭圆形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长轴长约为188米,短轴长约为156米,圆周长约527米,围墙高约57米,可以容纳近九万观众。
围墙共分四层,均有柱式装饰,依次为塔司干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和科林斯壁柱式。
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越穷的人坐得越高,全部是站席,看台下有80个囚禁奴隶和猛兽的囚室,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
斗兽场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整个斗兽场最多可容纳9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
地下室本身与一艘巨大的帆船相类似。德国考古研究所的亨齐·尤尔根·贝斯特说,地下待命区有“无数绳索、滑轮、木材及金属机制装置都挤在狭窄空间里,这一切需要不断训练和演练才能让一场表演运行顺畅。不用时又可以拆卸且整齐地收藏。”全部的智慧是为了取悦观众,并确保表演成功。
地宫
地宫:通过这里给舞台输送动物和人以及其他道具
地宫里的支撑结构
斗兽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表演开始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斗兽场甚至可以利用输水道引水。248年在斗兽场就曾这样将水引入表演区,形成一个湖,表演海战的场面,来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
作为古罗马标志的科洛西奥大斗兽场,是罗马最宏伟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世界古代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当年动用了8万名战俘修建达10年之久,第三世纪和第五世纪重修过,现仅存残迹。据史料记载,斗兽场开幕时,各种表演持续了100天,活活斗死的奴隶、俘虏达3000余人,斗死的狮子、老虎等猛兽达5000余头。
1980年罗马斗兽场作为罗马历史中心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建造者:韦斯巴芗、提图斯
韦斯巴芗罗马帝国第九位皇帝
提图斯罗马帝国第十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