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疫苗作用原理
对于动物致伤的狂犬病暴露后免疫,通常会接触到两类针剂,一种是狂犬疫苗,另一种是血清和免疫球蛋白。其中血清和免疫球蛋白就是狂犬病毒抗体,能立即中和病毒,减小体内病毒数量,降低急性发病的可能性,为疫苗接种赢得时间,其有效成分(抗体)会因为中和反应而消耗,属于被动治疗。狂犬疫苗则是依靠特定基体刺激人体免疫系统,持续的产生抗体,直至基体被人体代谢,属于主动免疫。
目前市场上的狂犬疫苗种类繁多,但不管疫苗种类、国产还是进口,其基本作用原理都是相同的。各种疫苗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性能上。所谓的疫苗的性能,即是指疫苗产生抗体的时间,接种后抗体转阳率和安全性(较低的过敏率和人体排异性)。
就目前国内各城市卫生防疫部门所采用的主流疫苗来说,其有效性都相差无几,都达到了国际上认定的疫苗性能标准。狂犬疫苗的基本作用原理和过程如下:
疫苗注射者在注射疫苗后,就个体情况而定,平均需7天才能在血液中检测出抗体,而达到基本的抗体水平则大概需15天,即通常情况下第四针的时候。这时体内的抗体已经能有效地控制病毒的增长,而要彻底中和体内病毒,则需要在较高的抗体水平下持续一定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全程接种疫苗后第15天(第一针后第45天)人体内的抗体水平达到最高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后由于人体对疫苗基体的代谢,体内抗体水平逐渐回落乃至消失,根据不同种类疫苗平均时间在6个月至1年。
根据各注射者年龄和身体素质的差异,其体内抗体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但全程接种疫苗后通常都能达到国际公认的抗体保护水平,即抗体检测呈阳性。个别在标准接种程序过后仍抗体检测无法转阳的注射者,主要是其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或功能低下,无法生成足够抗体。体内抗体水平和注射者本身免疫系统的机能是成正比的,大致可认为年龄愈大抗体水平越低,转阳率也越低。可通过加倍剂量或加强针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