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丨木质文本-四川美术学院/台湾艺术大学 当代木雕展

木质文本-四川美术学院/台湾艺术大学 当代木雕展

学术主持:申晓南、陈贶怡

策展人:杨北辰、赖永兴

参展人:

川美部分:王康、余洋、孟舒雨、张乃炎、华韵霏、邓坤、刘毓灵、赖中原(按姓氏笔划顺序)

研究生导师:焦兴涛、杨北辰、彭汉钦

台艺部分:江慧琳、林安常、林芳瑜、芝田典子、姜运威、庄骏良、徐子凡、陈家邦、贺泉融、潘炜中、谢衡(按姓氏笔划顺序)

研究生导师:赖永兴、王国宪、刘柏村

当代语境下的木质文本

四川美术学院 专任副教授 杨北辰

“木雕”一词由于使用的历史悠久,因此指涉的能力相对受限。故而在尚处于后现代主义阶段的80年代,便有“木质造形”一词以将“木雕”的概念加以拓展。因为“雕”是减材手法的成形方式;而后现代主义中许多以自然或人工现成物所构成的“木雕”作品,不但未经任何“雕”的过程;凡是以增材手段的“塑”来筑构作品。以当时的角度来看,“木质造型”确实不失为一个恰当的扩展名词。但面临已全面进入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今天,如果仅再以该词来表述当前的木质立体作品,似乎又已显不足。因为当代艺术所关注的“所指性”特点,显然无法也不应以“造形”一词来加以体现和强调。

邓坤 情侣 65x30x16cm 木 2021

邓坤 主人与狗 53x22x21cm 木 2021

邓坤 晨练之二 59x35x20cm 木 2021

从现代主义到当代艺术,最明显的嬗变是在于对作品的关注从“形式的直线推翻”转进到“主题的横向开展”。简言之,现代主义的艺术家关注的是 “怎么说?”;而当代艺术家更在意的是“说什么?”。毕竟在前者一路冲破艺术表现形式的传统疆界,达到“任何形式都可以成为艺术”的终极目的以后,后者只能将不再具有革命意义的“形式”问题抛下,转而面向“主题”的价值孜孜探求。在身处当代艺术语境解释范围下的现在,作品应可被解读为为某种范式的文本,并夹带若干指涉意义的符号。因此,“木质文本”一词不单仅只寓义于本次展览的主题,也可作为是针对当代木质立体创作的适性词汇尝试。

刘毓灵 哭完就好了 18x20x47cm 柏木 2020

余洋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 70x30x20cm 木雕 2021

四川美术学院与台湾艺术大学久为兄弟院校,两校雕塑系间更因于2014年至18年间连续5届的年展观摩参访,达成兼具实质性与有效性的交流。两系在先后皆完成最新一次的教学制度改革后,川美雕塑系的“工作室制”将专业教学以“表现方向”为依据,成立:“跨媒介雕塑”、“具象雕塑”、“景观雕塑”和“器物雕塑”四个专业工作室;台艺雕塑系的“工房制”则按“材料特性”做划分,将专业教学分置于“泥塑”、“金属”、“木雕”、“石雕”与“复合媒材”五种材料工房中。上述两种专业教学的设置可谓各具特色,互有优点。以木雕创作的教学为例,台艺雕塑系采三、四年级合班分周授课,不设特定课纲,让学生自主的寻找与发展自身对应于木材质的创作方法和材料语言。川美雕塑系的“跨媒介”、“具象”和“器物”工作室则皆设有独立的相应木雕课程,采取分班集中授课。三个工作室的木雕教学从课程大纲、学习环境、使用工具、木种材料到作业规定皆有详细的差异化设计,能为学生的创作引导达到很好成效。

透过本次在线与线下并行的联合展出,可以从两校的研究生作品中清晰地梳理比对两种不同木雕艺术教学方法下的优点与特点。相信无论从艺术对话、教学观摩甚者是市场观察的角度来说,都将提供给创作、教学与推广三方面很好的相互借鉴。

王康 是梦 63x26x21cm 樟木 2021

华韵霏 锦囊玉轴 木质部分:21x3.5x4.5cm 瓷盘:40x27x3cm 枫木、瓷盘 2021

赖中原 云端 25x11x46cm 柏木 2021

张乃炎 发条 81x24x24cm 柏木 2021

孟舒雨 狮吼 40x25x25cm 木雕(松木)2021

木质文本-台湾艺大/四川美院当代木雕研究展

台湾艺术大学 雕塑系系主任 赖永兴

一块未经雕琢的木头,和一位刚入雕塑系的新生一般,都像等待雕琢的璞玉,充满着可能性。罗丹的遗嘱中「对艺术家来说,一切都是美的,因为对于一切存在,一切事物,他的深刻的眼光都能把握“特征”,也就是把握从形象透露出来的内在的真理。这真理就是美。虔诚的学习,你不会找到美的,因为你将找到真。」所提到的“特征”、“真理”、“美”、“真”等的涵义或许可以来呼应展题中的“文本”,相距千里之外的同龄年轻人,用木雕创作来探讨木材质的文化本位,技法造形的相互切磋之外,更期待能有内在的思维本质上的交流。

因时代需求、师资不多及机具材质取得不易、施作上的门槛及耐候性等问题所致,相信在早期的台艺和川美的雕塑系,木雕都不是学生创作的主流,千禧年以后国际艺坛上日本的舟越桂、意大利的布鲁诺.瓦尔波特、德国的史蒂芬.巴尔肯霍尔、、、等木雕家的创作被推崇应是主因,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很大的特征,那就是在深刻了解材质,不为工具及材质所迁就之下自在的创作,我想这是当代木雕吸引年轻人的魅力所在。

江慧琳 唯一 8x6x33cm 樟木 2021

江慧琳 心花开 20x26x26cm 樟木 2021

谢衡 净 Quiet 70x25x50cm 樟木 2018

林安常 向绿色追逐 30x20x7cm 樟木、日本桧木 、绿坛木、压克力上色 2021

姜运威 嘿!你看见了吗?!90x30x85cm 樟木 2021

黄土水(1895~1930)于1915年赴日本东京美术学校专攻木雕,他在不长的创作生涯中留下数件木雕杰作,可惜当时台湾并无美术学校未有实质的传承,却也成为台湾美术史上一个优雅地展开。台湾最早的雕塑教育始于1962年国立艺专成立美术科下设西画、国画及雕塑三组开始,木雕聘黄龟理师傅前来授课,朱铭也曾来教过两年,后由王庆台教授等本科毕业生任教,2009年杨北辰老师与笔者开始共同担任木雕教职,以材质分类的工坊制教学使木雕成为台艺雕塑五种创作材质之一。

潘炜中 共生 15x15x60cm 楠木 2021

庄骏良 非向度 None Dimension 57.5x50x56cm 樟木、油彩 2021

陈家邦 花非花 58x60x50cm 樟木、楠木 2021

贺泉融 期待 25x15x5cm 松木 2021

芝田典子 随风摇曳的树叶 Blow in the wind 48x84x91cm 樟木 2018

徐子凡 游离 27x19x85cm 樟木 2021

林芳瑜 礼 34x7x4.5cm 桧木、油彩 2021

台湾的木雕是带有些中国传统加上一抹乡土精神、一点原民风,再加上些许日本味,整体再罩上欧美体系的综合体,常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要创作木材质的雕塑,而不是像木雕的木雕。和北辰老师协助三义木雕博物馆举办多次国际木雕交流展,邀请世界各国木雕家前来共同展出交流,以提升学生眼界及国际视野,北辰提议并主持每年举办暑期大专生薪传创作营,向在地师傅学习,国际木雕竞赛更是一个竞技的平台,再加上学院为本的教学系统之下,学生要试着去探索在多元文化之下的自我存在与定位,与建构自己创作脉络与论述。

台艺与川美的创设均与杭州艺专有所渊源、2008年缔结姊妹校之后,2014年开始有雕塑系师生与作品的实质交流,这次能在台北市的秋刀鱼艺术空间进行硕士生木雕创作的交流展意义非凡,创作上的切磋及促进两校情谊之外,也期待这次的参展同学间能建立起情谊,在未来的艺术之路上相互激励与扶持。

图文来源于网络整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