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电梯撒尿:惩罚孩子是门艺术
近日有这样一则新闻:
陕西省西咸新区的一小区内,将近半个月总有人在电梯梯厢内小便,令乘坐电梯的业主们非常头疼。
在调取了多次监控之后,发现这竟然是一个熊孩子的恶作剧!
在得知事情真相之后,小区物业并没有选择立刻公开,但是业主群内已经炸开了锅:
“这要是我家的孩子我早就把他暴打一顿了。”
网络上也开始了又一轮对“熊孩子”的讨伐:
“这种孩子不揍他一顿不长记性。”
但几天后,“熊孩子”家长的做法立刻得到了业主的谅解和广大网友的好评。
孩子妈妈先是主动加进了业主群,解释了自己刚得知孩子的行为,已经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为自己作为家长的失职道歉。
随后在群里发了一封孩子亲笔写的检讨书,表明孩子已经知错了,渴望寻求大家的原谅。
最后这位妈妈表示,为了让孩子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将惩罚孩子打扫电梯一个月!
在我们的思维定式里,似乎已经习惯了以暴力的方式来处理暴力问题,“熊孩子”好好说没用就打一顿,不信治不了他。
前段时间,一个男子在公交车上暴打小孩的视频引发热议。
微博上这条新闻的热门评论下,教训“熊孩子”的声音十分壮大。
网友们为暴打熊孩子的行为拍手叫好,仿佛他们是化身正义的使者,而熊孩子就是棍棒之下需要被整治的“恶魔”。
前段时间还有另一则新闻,引发了众多关注:
一位孕妇在餐馆用餐时被正在玩耍的男童用门帘碰到,结果这位孕妇故意伸腿绊倒了这个年仅4岁的男童,致使男童受伤入院...
犯了错就需要接受惩罚或者承受后果,这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面对涉世未深、心智尚不健全的皮孩子,打骂、呵斥、冷暴力真的有用吗?
平时工作中经常有家长问我:
“我的孩子实在是太调皮了,我可以打他吗?”
“再不打他屁股,我就要被他(她)气疯啦……”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听话、懂事、有礼貌,而我家孩子却那么皮呢?”
孩子的调皮实在是让这些家长们无奈又抓狂。
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鸡毛掸,既是大人打扫卫生的工具,也是父母家法教训孩子的道具。
在那个年代,被鸡毛掸打大的人不在少数,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便也信奉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经验。
但这一代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优渥的环境里成长,有些孩子平时娇宠惯了,受了一点委屈就要离家出走,甚至做出过激行为。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曾带过一个叫然然的女孩。
由于父母是“老来得子”,爷爷奶奶尤其宠溺,她看上的东西就必须拿到手玩,甚至会为此跟班上的男孩子打斗。
有一天,然然又打了班级里一个男孩,老师通报家长后,然然的父母把女儿拉过来批评,并要求女儿去跟男孩赔礼道歉。
第二天早上,爸爸送然然上幼儿园,我看到然然手上抱着一个新买的大汽车。
爸爸从然然手里拿下汽车,当着女儿面直接送给了挨打的男孩,并对男孩说:
“昨天然然打你了,对不起,这是叔叔送你的玩具”。
然然看到自己喜欢的新玩具被爸爸送人了,顿时大声哭闹起来。
爸爸说:
“你打小朋友了,把别人打疼了,爸爸就要把你喜欢的玩具送给别人,赔礼道歉”。
然然哭闹一阵看到爸爸没有退步,她只好接受了事实。
长此以往,她感受到了父母对她的惩罚,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然然慢慢改掉了打人的坏习惯。
然然父母的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惩罚教育方法:
在知道孩子犯错之后,首先进行批评教育,从态度上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做了错事,并需要向受害方道歉;
通过做某件事情来增强孩子的失去感或减少获得感,让孩子认识到做错事情是需要承担一定代价的;
惩罚过后教孩子正确认知,肯定孩子的表现,并告知往后遇到类似情况的正确做法,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那么孩子犯错时,家长到底可不可以用打骂来惩罚孩子呢?
深圳市康宁医院院长、心理学家刘铁榜教授很明确地说:
“能,而且要,如果是必须的话,我不赞成孩子不能打的说法”。
他进一步解释:孩子是可以打的,当然并非一定要用打的方式,关键是要看你如何打?如何批评?
在《爸爸去哪儿》中,拳王邹市明教育起轩轩来也是向来不手软的。
作为拳王的儿子,邹市明当然希望轩轩自小就能够成为小男子汉。
他让四岁半的儿子戴上拳击手套跟八岁的大哥哥练拳,大多数时候轩轩都表现得勇敢坚强,但毕竟是才四岁多的孩子,难免有哭闹不听话的时候。
邹市明的应对方法是让轩轩独自在角落里哭泣,让轩轩面壁思过的同时自己也没有走开,站在一旁等轩轩哭够了再耐心和他讲道理。
面对哭闹、捣蛋的孩子,让孩子先冷静下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对于年纪偏小的孩子,他们缺乏社会规则意识,没有良好的控制力,往往会做出对周围环境或他人有害的行为。
家长和老师有义务教育孩子,必要时要采取一些惩罚措施,目的是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从小就要教孩子承担责任,学会约束自己。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为了比威力,看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一开始北风来势汹汹,一阵冷风凛凛,结果行人将大衣越裹越紧,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很快便脱下了大衣。
这种因为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称之为“南风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采用“棍棒”、“恐吓”之类的“北风”式教育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进行旁敲侧击式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屁股几下这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1、关注孩子的成长 惩罚教育从小做起
美国父母十分关注孩子的个性、创造性、独立性与心理健康等问题,一般从孩子一出生开始,父母就会考虑如何惩罚孩子以及怎样掌握惩罚的“度”问题。
惩罚式教育应从小抓起,父母需要在多方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不能将成长只局限在学习成绩等单一的指标,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与生活教育,当然,相应的惩罚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2、进行及时的批评教育 辅以相应处罚
如果孩子在户外踢球把人家的玻璃踢碎了,虽然不是故意行为,你也要教育孩子:
“这是你的过错,所以你要买好玻璃安装好。”
要求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赔偿之责。
批评教育一定要及时,如果孩子的行为已经产生严重的后果,要教会孩子如何真诚地道歉。
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减少孩子的满足感和获得感,作为惩罚,让孩子体会到需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3、照顾孩子的情绪 他们也需要尊严
如果孩子犯错误,日本的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而是及时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
他们认为在公众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行为的,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惩罚他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进行。
有些家长在很多公众场合毫无顾忌地大声训斥孩子,甚至当众暴打孩子。
殊不知,二岁的孩子就开始有自尊心了。
孩子在外面失去了“面子”,从此也会在心里跟父母结下了“怨恨”,结果二败具伤,有的孩子还离家出走,让父母伤透了心哭干了眼泪。
惩罚孩子是父母在培养孩子中的一个必要阶段。
孩子犯错的时候就要来一个小惩罚,如果惩罚不当,不仅对孩子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还可能使孩子的行为逆向发展。
4、父母应有底线 使惩罚有理有度
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些必须遵守的规矩,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底线究竟在哪里?一旦超过这个底线,他就会受到惩罚。
家长要先定下自己的底线,孩子犯规就受惩罚,且一定要向孩子解释惩罚的原因,否则孩子不懂为什么被罚,家长的惩罚也就失去了教育意义。
[心形动态分割线]
惩罚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领悟这门艺术。
孩子都是需要被呵护的花朵,但修剪过的玫瑰才不会刺人,即便是熊孩子,在悉心教导之后也能成为盛放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