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赏析(上)
【原创】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赏析(上)
时髦的傻子【图片源自网络】【版本:戚蓼生序甲戌本】
先说一个小插曲:【又有林之孝开了一个人名单子来,共有八个二十五岁的单身小厮应该娶妻成房,等里面有该放的丫头们好求指配。】——表面上看来,《红楼梦》中的贵族主子还要操心着给年长的小厮娶妻成家,似乎有着莫大的恩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大清律》规定:【凡汉人家生奴仆,印契所买奴仆,并雍正五年以前白契所买及投靠养育年久,或婢女招配生有子息者,俱系家奴,世世子孙,永远服役。婚配俱由家主,仍造册报官存案。】可见,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主子们操心给小厮娶妻成家,乃是当时社会律法的明确要求,其实质是让奴隶(奴仆、婢女)们充当奴隶再生产的工具,为封建贵族(依马克思史观)提供源源不断的可供役使的奴隶,绝非什么功德。
本回书主要情节由林黛玉的《桃花行》古风长诗入手,由桃花到杨花(杨花即柳絮),引出【一诗五词】。窃以为作者的写作意向大致上有以下几层意思:
1、《红楼梦》里做诗的情节挺多,但填词的情节相对较少。作为文坛巨擘的曹雪芹,无疑在诗、词、曲、赋、文、联、札、谜等等与文字相关的诸多方面均是翘楚,这一回的章节正是为了展现自己在填词方面所具有的超高水平。
2、【一诗四词】(宝钗的词除外)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凄凉悲怆】的主基调。在第54回赏析时我们曾经提到过:【《红楼梦》第54回应该是贾府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因而这种【凄凉悲怆】的主基调应该是从第54回逐渐开始的,其后愈演愈烈,直至【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彰显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主题。
3、蒙回前总评诗:【空将佛事图相报,以触飘风散艳花。一片精神传好句,题成谶语任呼嗟!】本回书里的【一诗五词】作者并非随手拈来,而是和每个角色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息息相关的,最能体现和契合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而且和第5回的人物判词、判曲,第22回的制灯谜,第63回的占花名儿等重要情节一脉相承,对几个主要人物的人生遭际、前途命运具有一定的预言谶语作用。
至于对本回书里的诗词进行具体的鉴赏,此类文章很多,这里尽量不做过多解析,主要是针对上面提到的第2点第3点内容试做赏析。
【说起诗社,大家议定:明日乃三月初二日,就起社,便改“海棠社”为“桃花社”,林黛玉就为社主。】——文中点明准备重起诗社的时间已经进入三月。其后又经过【探春寿日】大家庆贺一桩事;【王子腾之女许与保宁侯之子为妻,择日于五月初十日过门,凤姐儿又忙着张罗,常三五日不在家。这日王子腾的夫人又来接凤姐儿,一并请众甥男甥女闲乐一日。贾母和王夫人命宝玉,探春,林黛玉,宝钗四人同凤姐去。】又一桩事;大家又担心贾政公干完结回家后查问宝玉功课和写字,探春、宝钗、黛玉等人又帮着宝玉【恭楷临帖】,假冒宝玉所写,准备搪塞贾政这再一桩事等种种日常事务,及至史湘云偶成吟咏柳絮之《如梦令》,与黛玉商议将诗社由写诗改为填词时,已经是【时值暮春之际】了。
宝琴所作《西江月》词中有一句【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所谓【三春】,从其基本含义上说,即人们常说的农历正月称孟春,也叫初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也叫暮春;【三春】亦即整个春天。应用于文学作品,一般来说,【三春】既可以比喻一个人由少年、青年到暮年的一生宠辱,也可以比喻一个家族由兴起、强盛到衰落的一世兴衰。而且由于柳絮本身具有轻柔多情却难以自我做主、飘忽不定而又无可奈何的显著特点,历来被愁绪满怀的骚人迁客、浮萍浪迹的异乡游子们,经常作为寄托情感、抒发哀怨的意象之物。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较有名的如苏轼的那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里的那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因此,作者有意识地选择暮春时节的桃花、柳絮作为吟咏之物,这就为【一诗四词】奠定了【凄凉悲怆】的主基调。
首先说林黛玉的《桃花行》。林黛玉父母早亡、孤苦无依、不得已寄人篱下的惨淡境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所有的诗词无不体现出【凄凉悲怆】的格调,这首《桃花行》也不例外。所以【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
诚然,林黛玉在贾府的待遇其实并不薄,上有老太君溺爱,下有贾宝玉呵护,贾政、王夫人对她虽没有明显的关爱但也没有明显的嫌弃,黛玉仍然是锦衣玉食,享受着并不低于贾府三春的贵族小姐待遇。但正所谓【无巧不成书】,黛玉幼年即父母双亡的境遇,和她本身猜忌多疑的性格融为一体,就会在她心中隐隐产生一种【凄凉悲怆】的情愫。
诗中有些句子比较典型,例如:
1、【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这两句诗很明显化自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里的千古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的原诗本就是写给抛家舍口、远走他乡的夫君的,【人比黄花瘦】把作者心中那种深深的思念眷恋、孤寂惆怅等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黛玉化用此句,无疑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那种无以排遣的愁苦的。
2、【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按照《红楼梦》开篇就点明的【还泪】之说,林黛玉的一生就是伴随着眼泪度过的。人在泪流,泪尽人亡。【杜宇】,即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有成语【杜鹃啼血】。历代文人诗词中多用【杜宇】或【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这两句和《葬花吟》里的【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前后呼应,既预示了林黛玉的命运结局,也预示了《红楼梦》【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最终命运结局。
黛玉填的词《唐多令》更是透露出浓郁的【凄凉悲怆】气息——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毬。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除了前三句对柳絮的具象描写,其余文句则是把柳絮作为感情寄托的载体,把自己内心深处无法排解的怅然、忧郁、失意、孤寂等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之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感深沉,语气强烈,堪称千古名句。【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大家总评时又有共议:【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可见,黛玉无论是诗还是词,始终浸透着【缠绵悱恻、伤悼悲戚】的情感。这既是她命运多舛的真情流露,也是她悲剧结局的预兆和谶言。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