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侦探小说之父
则成
伦敦的贝克街221号B公寓,对于广大侦探小说迷来说,是最为熟悉不过的了,这里走出了大侦探福尔摩斯。而在苏城内的望星桥北堍,那条狭窄的长弄里,曾居住着中国现代侦探小说第一人——程小青先生,却鲜为人知。
说到程小青,他与福尔摩斯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程小青,1893年出生于上海南市区淘沙场的贫民窟里。10岁时其父因病去世,于是,全家就只能靠着母亲为人家洗洗补补、做做手工来维持生计,家境十分贫寒。程小青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聪明伶俐,但后来由于家中变故,在15岁时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到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当学徒时,程小青一有空闲就用来读书,学习写作。同时,他还到夜校学习英语。通过自身不断刻苦学习,程小青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一个偶然的机会,程小青在《时务报》上读到了福尔摩斯的故事,从此他便迷上了福尔摩斯,还萌发了创作侦探小说的念头。
1911年,上海《新闻报》的副刊《快活林》举办征文比赛,程小青仿照福尔摩斯的故事,写了一篇侦探小说《灯光人影》,并为其中的侦探取名为“霍桑”。文章发表后,深受读者喜爱。从此,霍桑就成为中国的福尔摩斯,霍桑探案的故事成为当时最火的侦探小说。霍桑探案系列小说后陆续由世界书局出版,共计70余篇280余万字。关于霍桑这个名字,还有一段小故事。程小青投稿时原本写的是“霍森”,可能是字迹不清,或是排版工人不小心,文章发表时,“森”字变成了“桑”字。程小青觉得霍桑、霍森并无大碍,将错就错,于是霍桑这个名字就沿用下去了。之后,程小青与周瘦鹃等人又翻译了《福尔摩斯探案集》。程小青后又担任《侦探世界》杂志编辑,编译和创作了《斐洛凡士探案》《奎宁探案》等。程小青在创作“霍桑探案”系列的同时,还为上海明星、国华等电影公司编写了《雨夜枪声》《董小宛》等近30部电影剧本。新中国成立后,程小青根据当时的报刊新闻材料,又创作了《大树村血案》《生死关头》等小说。在《诗刊》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散文、诗歌、杂文,还创作了剧本《江南燕》《舞女血》等。
霍桑系列的成功,与程小青的精益求精是分不开的。程小青曾对小说的创作谈过体会:“譬如写一件复杂的案子,要布置四条线索,内中只有一条可以通到揭发真相的鹄的,其余三条都是引入歧途的假戏……作者的笔尖,必须带着吸引的力量,把读者引进了迷阵的核心,回旋曲折一时找不到出路,等到最后结束,突然把迷阵的秘门打开,使读者豁然彻悟,那才算尽了能事。”为此,程小青还阅读了大量中外专著,如《洗冤录》《法医学》等,还专门研读了侦探学,进修犯罪心理学等。
1915年,程小青受聘于苏州东吴大学,为外籍教师教授中文。于是,全家从上海搬到苏州。程小青在望星桥的房子名为“茧庐”,中西式结构,占地一亩多,自1926年开始修建,前后共花了九年时间建成。新中国成立后,程小青还特意作了一首《一剪梅》用以纪念:“桥畔幽居䱐水西,曲岸风微,小巷人稀;向阳庭院有花蹊,春日芳菲,秋日纷披。高阁窗前绿树低,晓接朝曦,暮送斜晖;闲来读画更吟诗,家也怡怡,国也熙熙。”我们可以从这首词以及“茧庐”这屋名看出,程小青为人低调,做事不张扬,更希望家庭与国家都是平安无事,家怡国熙。
1976年10月12日,被誉为“东方柯南道尔”的程小青在苏州去世,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