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能不开会就不要开会
【异史氏曰】还是上个月在一次与校长的交流分享中谈了一下为什么要少开会的观点,在我看来热衷于开会的校长,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只有坐在主席台上,才会感受到自己的威严。 至少在主席台上骂人是很少有教师站出来直接对抗的。
《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中将热衷于开会的行为称之为“会议行为”,“所有会议透露出来最重要的信息是潜在的事项,也就是谁能够用什么理由召开会议,谁觉得有义务出席,以及哪种借口可以优先召开”。即便是小型的会议,人们首先考虑的不过是身份认可以及身份排序。“会议行为”的人格特点往往是热衷于无节制地开会,却不清楚无止境的会议非但无效,甚至还会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那就是学校方方面面的厌倦与抵触,别以为主席台上一坐就威风了,其实每当各位坐在上面吆五喝六的时候,坐在下面的大多在窃笑各位的无知或者祥林嫂的状态。从沟通的角度看会议并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因为这样的沟通只是单向的,最大特点不过是宣布或者布置的而非达成的。
一般而言,有效的沟通往往是直接沟通。作为校长有效的管理就是要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访问工作现场:一天在校园内转个三五六圈,经常性的到教室里听听课,坚持参加学科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如有可能亲自组织全校性的或者专题性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活动……只有在工作现场才有可能看到具体的学校工作进展,发现学校工作的具体问题,也只有在工作现场才可能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与教职员工和学生、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面对面的交流,在口头交流的同时透过他们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相对真实的了解他们的诉求和意见建议,甚至于是牢骚和不满。只有他们直接的心态才是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坐在主席台上是不可能看到的。所以,我做校长的第1件事情就拆掉主席台,第2件事情就是减少不必要的会议。 从研究的角度来讲有一种研究方式叫茶馆式闲聊。
如果我们发现管理者与师生员工之间出了问题,一定要通过直接交流来解决。以表示我们没有刻意无视对方,更没有等着对方做点什么表示让步或者所谓的尊重,我们一定要主动的打破僵局。当然,当我们决定采用直接交流的方式的时候,一定要充分搞清楚面对面交流的各个环节:场景、对象、以及时机,甚至必须考虑如何开头,如何结束。
即便是非开会不可,也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说官话套话,以及貌似深奥而实际不着边际的话,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肢体语言,乃至于表情都的表达都要让对方充分感受到你的关爱之心、理解之情,要尽可能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话要尽可能的跳过那些书面语言以及电码里隐藏的那些复杂信号的干扰。要知道直接交流只有在不引起反感或抵触时才有效。
校长们不妨读读《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的作者们的这段文字:“包括卡兹登在内的很多学者都更认同另一种'论述规范’,即学习者可以自发提出问题,思考答案,然后直接相互交流。这套模式对学习效果有这样的预期假设:学习者会形成独立思考的规范,同时有可能将自己认定为知识的生产者,而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即便要开会也要尽可能的创造让更多的人与与会者分享的机会。
我理解的“直接交流”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书写的交流,不排除面对面交流可能会使对方可能不容易接受的局面,或者自己不容易说出来的状况,那就书写出来交给对方。薛定谔在《我的世界观》中说:“任何一个人的所谓世界图景,其实只有一个很小的片段是来自于他自己的感觉和知觉,更大的部分则来自其他人的经验,亦即源自与其他人的交流(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最重要的往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而是人们与各种文字载体所保留的文字进行的间接交 流)。”也许我对薛定谔的这段话作了刻意的歪解。《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这本书说的绝不是校长应该坐在办公室,而是说的校长应该干什么,应该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书名真的不好起,尤其是翻译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