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光明:丰田之“根”
造物先造人不是空话,而是丰田永不停步的动力。
颜光明专栏
VOL 120
论丰田之根
再次见到神先。他依然没变,头发全白了,说话还是那个样子。在参观的人群中他认出了我。
是啊,一晃近五年过去了。
2011年底,我来到丰田佐吉纪念馆参观。接待我的就是神先先生。当时他才71岁。一个对丰田家族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人。凡是有团队来参观,先要在一个不大的会议室里由他向大家介绍故居的概貌和参观路线,而后播放一部丰田佐吉的生平录像。结束之后,再带大家参观纪念馆的展示厅,亲自讲解,还当场操作两台不同的织机进行演示,加深对佐吉发明的铁木混制动力织机(1896年)和改进的G型全自动织机(1924年)印象。
这就是丰田汽车的原点。
展厅不大,这里有佐吉的发明专利,成长经历和精神演变的过程。从陈列的图片来看,倒是能看到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对国民影响的痕迹,其中佐吉的出现具有代表性。资料显示,佐吉少年时就向往走出去,胸怀“实业报国”的大志,这是因为深受一本《海国图志》(世界地址是综合性图书)的影响,被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所吸引。
“打开窗户吧,看看外面广阔的世界”。
这是佐吉的心声,也是日后成就丰田成为世界级大企业的精神源头。在上海丰田纺织纪念馆里也能看到佐吉这句话被镌刻在进门的屏风上。据此,上海也是丰田走向海外迈出的第一步。对此,我在丰田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在“丰田纪念墙上”找到了它的足迹——1921年丰田纺织在上海设立铁工厂时在原办公楼墙面上取下的砖头。
我问神先,来这里的人多吗?他说,不少,各阶层人都有。那政府和机构来的多吗?老人略有思索地回答,那就是小泉了。不过,他说,来的次数最多的还是丰田的家人,尤其是丰田章男每年要来二三次。但从公司的角度说,每次丰田遇到大事,都会来这里。在神先看来,印象深刻的是丰田章男为“丰田刹车门”去美国众议院接受“问责”后回来(2011年),带领丰田高层来此重温佐吉的“丰田纲领”。尽管此行很低调,但对于整个丰田来说,不能不说这是一次“集体反思”,将会载入丰田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而丰田章男提出“重返原点”的论述也将会成为丰田传奇中较难忘的一页。
“丰田是个越挫越勇的企业。”有人曾这样评价丰田,这是个敢于面对压力而隐忍的企业,不论外界和舆论如何评说,始终保持谦卑的姿态,做自己的事。记得十多年前第一次来丰田采访,当时的社长张富士夫就对中国记者说,不管汽车业如何变化(新旧世纪之交,日本汽车业也面临着资本入侵、重组并购、制造业遭冷、虚拟经济趋热),我们还是坚持“自己的城池自己守卫”。对于未来的格局和发展,我们将始终坚持环保和安全的发展方向,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当时,丰田天津项目还没落地,但丰田已经明确在华发展的路径是小车,即后来的威驰。对于丰田企业的解读,我曾在张富士夫会客厅的一幅书法和一个石头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法写的是:“天地人知仁勇”;石头呈一个硕大的球体状。在我看来,这两个物件无疑是揭示了丰田的文化和性格。
丰田佐吉的故居是一个很普通的茅屋。神先再次领着我参观,重复他讲过的故事。我再次踏进茅屋,距上次来没有了新鲜感,而是多了一份崇敬和思考。在佐吉的那个年代,这里是产棉花和蜜橘的地方。农民的收入主要靠织布和手艺。佐吉是木工的儿子,从小就喜欢动手,爱动脑,出于减轻母亲辛劳的纯朴想法和孝心,佐吉发明了织布机,由此出名,走上了发明家的道路。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发明家。
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叫三口村的茅屋诞生了一个令日本人为之骄傲的实业家,不仅因为他是织机业中的发明家,还是最早顺应时代潮流,有转型意识,支持汽车发展的先行者。然而,重要的不是在造物,关键是他留下了造物的理念和思想。这就是佐吉的“遗训”,也就是被丰田人视作“圣经”的“丰田纲领”。也就是这个不足百字的纲领,确切地说也只有88个字的“经”,却铸就了丰田的灵魂,成为丰田人取之不尽的精神的源泉。几乎所有的丰田人都知道,这间茅屋就是丰田发家的“根”。
我望着丰田的祖屋,除了一台原始的织机之外,其他家什都与农事有关。余下的就是山,大片的山林,以及山顶上能够眺望到富士山的“瞭望台”。
走出山径,就是开阔的农田。我在停车场向远处天际线搜索,想找到五年前隐约可见的“庙脊”,如今则被远处的树木遮挡了视线。四处静寂,农田一片葱绿。不时有微型车驶过柏油路,绕着山脚远去。
“如今这里棉花不种了,橘子还在产。”
熟悉的人告诉我,现在日本的棉花全靠进口。如果佐吉醒来也许会感叹,如果不转型还会有今日之丰田?站在历史和今日的当口上,我想,佐吉的遗训没有过时,造物先造人不是空话,而是丰田永不停步的动力。
2016年6月27日
采访于丰田佐吉纪念馆
颜光明|精彩推荐
汽车有智慧
真实 | 启迪 | 睿智
虽然关注汽车,更关注
新能源汽车的另一种可能
关注futurauto
拥抱新能源汽车未来
微信号: futurauto
有价值的智慧汽车发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