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87):礼乐教化——说“乐”(樂)

朱英贵

一、“乐”(樂)字小引

“礼乐教化”是指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它的含义是:以礼教民,以乐化民。

据《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乐”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和谐;“礼”所表现的是天地间的秩序。因为能和谐,万物才能化育生长;因为有秩序,万物方能显现出差别。“乐”依天道而作,“礼”按地理而制。制礼超过分寸就会造成混乱,作乐超过分寸就会越出正轨。明白天地间的道理,然后才能制礼作乐。

那么,“乐”又是什么呢?当然是指音乐,但已超越了音乐本身,它是指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怒哀乐的情绪。爱好音乐是人情之不可免,不同的音乐形态情调反映了不同的心性人格,通过理性和谐(中和)尽善尽美的音乐,对民众的感情予以恰当的鼓舞,引导人们弃恶从善,建立良好和谐的社会,这是无形迹的积极的教化。

下面我们来讨论“樂”(乐)字的形义联系。

二、“樂”(乐)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乐”字的甲骨文为独体象形字,上部为“丝”,下部为“木”,象丝弦绷缚在木上之形,上古时代的乐器主要是指古琴一类弹拨弦乐装置,甲骨文以丝弦绷在木上来构字,抓住了古琴一类乐器的最主要特征“木制的琴体与丝质的琴弦”。金文有的字形添加了一个类似于“白”字的符号,可能是表示弹拨琴弦的器物,小篆字形系承继金文而来,其造字原理相同。罗振玉在《增订殷虚书契考释》一书中认为:“樂,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或增‘白’以象调弦之器。”以上是关于“乐”字构字理据的通行讲法。

“乐”的造字本义为古代可供弹拨的弦乐器可是《说文·木部》却说:“樂,五聲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也。”许慎将其解为“五声八音总名”,并且认为其字形象“鼓鞞”(大鼓小鼓)放在“虡”(悬挂乐器的木柱子或木架子)上。也就是说,许慎并不认为“乐”是古代的琴瑟一类的弹拨乐器,而认为其上部象“丝”的符号是象“鼓鞞”之形。这样看来,“乐”字的造字本义就不应该是弹拨乐器,而应该是打击乐器了。

从字形上来看,“樂”字究竟是象丝弦绷缚在木上之形,还是象“鼓鞞”之形,似乎有令人生疑之处,所释理据都不尽严密,只好存疑待考了。倒是觉得许慎所释“五声八音总名”颇有道理,只是在构字理据上缺少字形字义间的有机联系,故权当这个“五声八音总名”意思为“乐”字的引申义,还是暂以传统理解的“弦乐器”为其本义为宜。因为传统中经常是鼓与乐并提,比如说“鼓乐齐鸣”或者“鼓乐喧天”,看来在狭义上理解,“鼓”是不包含在“乐”之内的。那么造字之初的“乐”字的原始义应该是狭义的不包括“鼓鞞”在内的弦乐器。

 三、“樂”(乐)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乐”的本义为弦乐器,例如:“籥舞笙鼓,乐既和奏。”(《诗·小雅·宾之初筵》)这句诗中出现了“籥”、“笙”、“鼓”、“乐”等各种乐器,大意可理解为:笛声伴舞笙鼓和,弦乐相应齐奏乐。

由此可引申为泛指各种乐器,例如:“乐者,音之所由生也,”(《礼记·乐记》)又如:“太师抱乐,箕子拘囚。”(《史记·周本纪》唐·司马贞索隐述赞)这两句中的“乐”都是乐器的意思。

由此引申为泛指各种音乐(五声八音总名),《说文》所解的“五声八音总名”大致就应为“指各种音乐”的意思,今天读作yuè的“乐”也主要是这个意思。

由此可引申为“礼乐教化”的“乐”(如上文“乐”字小引的阐释),又如:“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礼记·乐记》)这两句中的“乐”都是指礼乐教化的意思。

又可引申指代“乐工”(专门从事歌舞音乐活动的人),例如:“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论语·微子》)“齐人归女乐”的意思是齐国赠送给鲁国一些歌姬舞女,也就是乐工。

由此可引申为“奏乐、歌唱”的意思,例如:“岁凶,年谷不登,……士饮酒不乐。”(《礼记·曲礼下》)又如:“为余扫尘阶,命乐醉众座。”(唐·韩愈《合江亭》诗)这两个“乐”字都应读作yuè,是奏乐或者歌唱的意思。

又可引申为“喜悦、愉快”的意思,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又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史记·刺客列传》)这两个“乐”字都应读作lè,是喜悦或者愉快的意思。

又可引申为“感到或享受快乐”的意思,例如:“不知太守乐其乐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这句中的第一个“乐”即为感到或享受快乐的意思,第二个“乐”是喜悦或者愉快的意思。

又可引申为“喜爱、喜欢”的意思,例如:“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易·系辞上》)

又可引申为“乐于、安于”的意思,例如:“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资治通鉴》)又如:“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可引申为“安乐、安适”的意思,例如:“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又如:“事戒不虞曰知备,毋患曰乐。”(《大戴礼记·小辨》)

“乐”还可以指代先秦典籍《乐经》(儒家六经之一),例如:“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庄子·天运》)又如:“(孔子)自卫反鲁,删诗、书,定礼、乐,制春秋之义,著素王之法。”(汉·应劭《风俗通·穷通·孔子》)在这个意义上的“乐”应该读作yuè。

根据上面对“乐”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乐”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乐”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乐”字主要有“yuè”和“lè”两种读音,读作“yuè”的大多表示初始义或者跟乐器、音乐有关的意思,如:泛指各种乐器、泛指各种音乐、特指“礼乐教化”的“乐”、指代古代的乐工、奏乐、歌唱、指代先秦典籍《乐经》等,这些意思除了“泛指各种音乐”的意思之外,现在大多不用;而读作“lè”的大多表示跟心中喜悦或者喜爱有关的一些引申义,这些意思大量地保留在常用成语中,现在也十分常用,主要有如下四种类型:

其一是用作形容词,表示喜悦、愉快的意思,例如:“乐以忘忧”意谓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语见《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乐极生悲”是说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语见《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乐不思蜀”意谓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源自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乐不可支”,“支”是撑住的意思。快乐到不能撑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极点。语见《后汉书·张堪传》:“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公为政,乐不可支。”“不亦乐乎”意思是不也是很快乐吗?语见《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喜怒哀乐”即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源自《礼记·中庸》:“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知足常乐”意谓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道德利益、地位。源自《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郁郁不乐”,“郁郁”是指心里忧愁,苦闷。形容愁闷不乐。语见唐·蒋防《霍小玉传》:“伤情感物,郁郁不乐。”“与民同乐”,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语见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为善最乐”意谓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闷闷不乐”,“闷闷”指心情不舒畅,心烦,形容心事放不下,心里不快活。

其二是活用作名词,表示乐趣的意思,例如:“天伦之乐”,“天伦”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意谓家庭的乐趣。源自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自得其乐”意谓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语见宋·朱熹《朱子全书》:“如曾点浴沂风雪,自得其乐。”“不改其乐”意思是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其乐无穷”是说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指从事某一工作,感到乐在其中。“乐在其中”意谓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源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其三是用作动词,表示感到或享受快乐的意思,例如:“津津乐道”,“津津”指兴趣浓厚。形容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安贫乐道”意思是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语见《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幸灾乐祸”意谓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语见《颜氏家训·诫兵》:“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宫阃,幸灾乐祸,首为逆乱。”

其四是用作动词,表示乐于、喜欢的意思,例如:“乐善好施”意思是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源自《史记·乐书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乐此不疲”是指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源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我自乐此,不为疲也。”“喜闻乐见”意思是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敬业乐群”意思是专心于所从事的工作,和同行融洽相处。语见《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安居乐业”意谓安定地生活,愉快地从事其职业。源自《汉书·货殖传序》:“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五、谈谈“礼乐教化”

“礼乐教化”是指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教化体系,它的含义是:以礼教民,以乐化民。关于“礼”的含义,我们已在上文中讨论过了;这里再以“礼”为参照物,从“礼乐教化”的角度来进一步讨论“乐”的含义。

既然谈到“礼乐教化”,那还是先简短地从“礼”切入吧,让我们先来看看司马迁《史记·礼书》开篇的一段话:

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

太史公说:礼的品格与功能,实在博大众多而又盛美啊!它主宰万物驱策群品,岂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我曾到大行礼官那里,研究夏商周三代礼制的演变,才知道按照人情制定礼,依据人性制定仪,是由来已久的事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司马迁《史记·礼书》中的另外一段重要的话: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茝,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笫几席,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礼是由人产生的,人生而有欲望,欲望达不到则不能没有怨愤,愤而不止就要争斗,争斗就生祸乱。古代帝王厌恶祸乱,才制定礼仪来滋养人的欲望,满足人的需求,使欲望不致因物不足而受抑制,物也不致因欲望太大而枯竭,物、欲二者相得而长,这样礼就产生了。所以,礼就是养的意思。稻梁等五味是养人之口的;椒兰芬芳的芷草,是养人之鼻的;钟鼓及各种管弦乐器的音声是养人之耳的;雕刻花纹是养人眼目的;宽敞的房屋以及床箦几席,是养人身体的。所以说礼就是养的意思。

综合这两段话的意思,我们都出了司马迁从礼的侧面对“礼乐教化”高度概括,那就是,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则争,争则乱,故礼由人起。拿现代的话来说就相当于:社会需要秩序,游戏需要规则。规则内叫公平竞争,叫优胜劣汰,这对社会进步有益,规则外就应该叫无理取闹,没有规则地争就会乱套。而人的欲望如同洪水,需要疏导不能封堵。疏导是为了循环,封堵就破坏了循环与平衡。礼是养人品性的,为求得物欲平衡,便需要礼。

了解了“礼乐教化”的“礼”的侧面,我们再来重点看看“乐”的侧面,那就看看司马迁《史记·乐书》是怎么说的吧,以下摘引的是其中的几段连续性的精要论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壹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正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惉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共君骄;商乱则捶,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极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己,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若怯,疾病不养,老幼孤寡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这几段话的意思是:

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因此,被物所感而生哀痛心情时,其声急促而且由高而低,由强而弱;心生欢乐时,其声舒慢而宽缓;心生喜悦时,其声发扬而且轻散;心生愤怒时,其声粗猛严厉;心生敬意时,其声正直清亮;心生爱意时,其声柔和动听。以上六种情况,不关性情,任谁都会如此,是感于物而发生的变化,所以先王对外物的影响格外慎重。因此说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凡是音,都是在人心中生成的。感情在心里冲动,表现为声,片片段段的声组合变化为有一定结构的整体称为音。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中充满安适与欢乐,其政治必平和;乱世时候的音里充满了怨恨与愤怒,其政治必是倒行逆施的;灭亡及濒于灭亡的国家其音充满哀和愁思,百姓困苦无望。声音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五声中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君、臣、民、事、物五者不乱,就不会有敝败不和的音声。宫声乱则五声废弃,其国君必骄纵废政;商声乱则五声跳掷不谐调,其臣官事不理;角声乱五音谱成的乐曲基调忧愁,百姓必多怨愤;徵音乱则曲多哀伤,其国多事;羽声乱曲调倾危难唱,其国财用匮乏。五声全部不准确,就是迭相侵陵,称为慢。这样国家的灭亡也就没有多少日子了。郑国、卫国的音声,是乱世之音,可与慢音相比拟;桑间濮上的音声,是亡国之音,其国的政治放散,百姓流荡,臣子诬其君,在下位者不尊长上,公法废弃,私情流行而不可纠正。

凡音,是在人心中产生的;乐,是与伦理相通的。所以单知声而不知音的,是禽兽;知音而不知乐的,是普通百姓。唯有君子才懂得乐。所以详细审察声以了解音,审察音以了解乐,审察乐以了解政治情况,治理天下的方法也就完备了。因此不懂得声的不足以与他谈论音,不懂得音的不足以与他谈论乐,懂得乐就近于明礼了。礼乐的精义都能得之于心,称为有德,德就是得的意思。所以说大乐的隆盛,不在于极尽音声的规模;宴享礼的隆盛,不在于肴馔的丰盛。周庙太乐中用的瑟,外表是朱红色弦,下有二个通气孔,毫不起眼;演奏时一人唱三人和,形式单调简单,然而于乐声之外寓意无穷。大飨的礼仪中崇尚玄酒,以生鱼为俎实,大羹用味道单一的咸肉汤,不具五味,然而,在实际的滋味之外另有滋味。所以说先王制定礼乐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口腹耳目的嗜欲,而是要以此教训百姓,使有正确的好恶之心,从而归于人道的正路上来。

人生来好静,是人的天性;感知外物以后发生情感的变动,是天姓的外部表现。外物来到身边后被心智感知,然后形成好恶之情。好恶之情不节制于内,外物感知后产生的诱惑作用于外,天理就要泯灭了。外物给人的感受无穷无尽,而人的好恶之情没有节制,人就被身边的事物同化了。人被外物同化,就会灭绝天理而穷尽人欲。于是才有狂悖、逆乱、欺诈、作假的念头,有荒淫、佚乐、犯上作乱的事。因此,强大者胁迫弱小,众多者施强暴于寡少,聪慧多智的欺诈愚昧无知,勇悍的使怯懦者困苦,疾病者不得养,老人、幼童、孤儿、寡母不得安乐,这些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因素。所以,先王制礼作乐,人为的加以节制:以衰麻哭泣的礼仪制度,节制丧葬;钟鼓干戚等乐制,调和安乐;婚姻冠笄的制度,区别男女大防;乡射、大射、乡饮酒及其他宴客享食的礼节制度,端正人际间的交往关系。用礼节制民心,用乐调和民气,以政治推行之,刑罚防范之。礼乐刑政四者都能发达而不相孛乱,帝王之术也就完备了。

乐的特性是求同,礼的特征是求异。同使人们互相亲爱,异则使人互相尊敬。乐事太过不加节制,会使人之间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礼事太过不加节制,则使人们之间离心离德。和合人情,使相亲爱,整饬行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礼乐的功用了。礼的精义得以实现,就贵贱有等;乐事得以统一,则上下和合,无有争斗;人们好恶分明,贤与不贤自然区分开来;用刑罚禁止强暴,以爵赏推举贤能,就会政事均平。以仁心爱人,以义心纠正他们的过失,这样就会天下大治了。

综合理解上面摘引自《史记·礼书》与《史记·乐书》的几段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所说的礼乐教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借以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对后来历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分封的诸侯国林立,为维护其以周天子为中心的有秩序的统治,周文王四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开始制礼作乐,将礼乐作为一种维护周天子宗法制度统治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非常完善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同,社会就不会和谐。因而周公“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乐讲和同。礼和乐不可偏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乐文明是国家和谐的基础。如果说礼之功能在于外在的行为规范的建立;那么,乐之作用则在于内在精神秩序的培育。事实上,内与外相辅相成,礼与乐互为一体。对于统治者来说,秩序与和谐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前提。没有秩序,就会陷入混乱;没有和谐,人心就会涣散,这样,统治将无法维持下去。礼是贵贱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只要礼乐不僭越,就会形成和谐社会。

所以,所谓“礼乐教化”就是古人将“礼教”与“乐教”并提而形成的社会教化体系,它的含义就是:以礼教民,以乐化民。

(0)

相关推荐

  • 从“礼崩乐坏”到“礼乐重构”

    2017中国兰陵 荀子礼治思想论坛 专家教授讲坛系列七 从"礼崩乐坏"到"礼乐重构" --荀子礼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山西临汾市委党校  石耀辉 荀子(约公元前3 ...

  • 素说《论语》:阳货篇(十二)

      一.原 文   阳货第十七 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二.释 解   老师说:"先王的教化之道是正性情.笃伦理的内心默契,不 ...

  • 素说《论语》:子罕篇(十四)

    素说《论语》:子罕篇(十四)

  • 《礼记》原文 译文(十二)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 ...

  • 《荀子·乐论》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①,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 ...

  • 志·礼乐志(二)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q ...

  • 干春松 | 教化与感动:儒家与中国美学传统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来源期刊 本文来源:<孔学堂>(中英双语)2021年第2期. 摘要:儒家强调审美活动的教化指向,在制礼作乐的过程中,乐要服从于礼仪秩序建构的需 ...

  • 荀子“性恶论”视阈下的礼法关系( 散文百家·下旬刊)(李东升)

    2020-11-16 06:57:32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8期 摘 要:荀子基于 "性恶论"以"心有征知"作为"化性起伪"的关键条 ...

  • 汉字探微(281):礼乐教化——释“乐”(樂)

    汉字探微 (281) 礼乐教化--释"乐"(樂) 朱英贵 一."乐"(樂)字小引 "礼乐教化"是指古人将"礼教"与&qu ...

  • 细说汉字:德

    "德"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的左边是"彳"(chì斥),它在古文字中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部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总 ...

  • 细说汉字:文

    这个"文"字是个象形字.像什么呢?像一个心宽体胖的壮年人.你看甲骨文①就像正立的人形.最上端是头,向左右伸展的是两臂,下部是两腿,胸前刻有美观的花纹.金文②的形体基本上同于甲骨文, ...

  • 细说汉字:土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这个"土壤"的"土"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表示从地面上突起来的一堆土.古人非常敬重土,有了土就有农业,有了农业 ...

  • 细说汉字(506):光焰万丈——说“光”

    朱英贵 唐朝文豪韩愈有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光焰"指的就是李白杜甫美妙诗文的灿烂光辉.可见古人意念中的"光"是有" ...

  • 细说汉字(480):墨子閒诂——说“閒”

    朱英贵 一."閒"字小引 <墨子閒诂>一书是清代学者孙诒让研究墨子之说并汇集前人的校注成果而对<墨子>进行校正.注释的一部著作,该书的"閒诂&qu ...

  • 细说汉字(121):灿若繁星——说“星”

    细说汉字 (121) 灿若繁星--说"星" 朱英贵 繁星灿烂,星光点点,夜空迷人,星光闪闪--从古到今,有多少人被星光所迷恋.祖先是如何为天上的星星造字的,"星" ...

  • 细说汉字(124):月朗星稀——说“月”

    朱英贵 成语"月朗星稀"的意思是皓月当空,月光朗朗,因而显得星光隐去,似乎星星稀少.可见"月"是夜晚天空中最受人瞩目的发光天体."月"字本是 ...

  • 细说汉字(444):列祖列宗——说“宗”

    朱英贵 "列祖列宗"是指历代祖先,可见这里的"宗"也就是祖先的意思.然而"宗"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却不单纯时表示祖先,而是表示供奉祖先神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