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关系网

老师的关系网

作者:李广生

教育即关系。二十年前我就得出这个结论,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坚持,但此关系非彼关系。

当年,我的老领导不止一次的教诲我“关系就是生产力”,但我没能理解他的一片良苦用心,以至于让自己遭遇人际关系的困扰。疏于人际关系的经营,从来不被我当成缺陷,甚至为自视清高、不逐流俗的证明。当年我对关系的定义其核心是人际关系,而现在人际关系在我的定义中已经离开核心地带,它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知识、人与世界、人与自我等各种关系中的普通一员。各种关系相互联系呈现网状结构,很难说哪种关系在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处于核心地位,每种关系都可能成为核心,也可能成为其他关系的附属。教育的作用:既是帮助一个人认识自己,也是帮助他认识这张网;既是帮助一个人跳出这张网,也是帮助他融入这张网。这就是今天我对教育即关系的诠释,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最终版本。

教育的本质是关系,教师要成为“关系大师”,正确认识自己、全面看待各种关系,一方面免于迷失,一方面免于孤立。但教师通常疏于甚至不屑于对关系的研究和经营,就像我当年一样——不是清高,是愚蠢。

一位年轻教师请教老教师,如何才能把课上好。老教师跟他说了很多,如何研究教材、设计教案、选择教学方式等等,还包括课堂上的一些实用的小技巧、小策略,都是他多年工作的心得,可谓是倾囊相授。到最后,老教师也觉得自己说多了,就对他说:“一下子说太多,你可能记不住,很多经验需要在工作中慢慢积累,别着急,慢慢来。但是,最重要的一点你要一定要记住——”说到这里,他抽出一棵烟,年轻教师连忙给点上。老师都有这个习惯,最重要的事情往往留到最后,而且还要卖个关子。看着年轻教师一脸虔诚地样子,他继续说道,“最重要的一点是,处理好师生关系。让孩子喜欢你、佩服你,比什么都重要。”话到此处,戛然而止。对于年轻教师的问题——“怎么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老教师神秘地说:“高家庄的地道,各有各的高招。”

在课堂上摸爬滚打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意识到关系的重要性。陆游曾忠告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他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写了那么多的诗词,不少精品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但他却说“功夫在诗外”——这不值得玩味吗?教师走进教室之前,这节课的效果基本已经确定,教育的功夫也在课堂之外、教学之外。师生关系融洽,孩子们期待老师来上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涨,教学效果当然好。师生关系紧张,孩子们不喜欢老师,自然就会排斥老师布置的任务、教授的知识,教学效果当然好不到哪去。关系决定教育。

有些教师会把主要精力用于对知识的研究,在如何设计教学上煞费心思,但对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不够。备教材、备教法、备课标、备学生等关于备课的几“备”中,通常会把“备学生”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本节课的知识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的清清楚楚,但对于学生的分析就显得冠冕堂皇、粗枝大叶。带着一份精心设计的教案来到教室,往往会铩羽而归,因为学生不喜欢,也不买账。还有的教师把“备学生”功利化、简单化的理解为“备学情”,用研究“学情”——知识掌握情况,代替研究“学生”——一个具体的人。虽然关注到了学生,但效果也不会太好。因为师生关系绝不是单纯地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是教书的工具,学生也不是学习的机器。要“备学生”——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加以研究,不是“备学情”——把学生当成为学习的机器加以研究。与学习相对应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不仅仅是知识,虽然知识很重要。

我长期追踪一位非常有名的教师,他的课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有很多人学习和研究他的课,试图从中找到成功的秘密并加以借鉴。但我发现,大多数人搞错了方向,他们把他当成了学科专家,却没有注意到他是个“关系大师”。客观地说,他的教学非常平实,没有新颖的设计、没有先进的技术手段、也没有出人意料的巧妙安排,他本人也没有出众的表演才能。人是很平常的人、课是很平常的课、设计是很平常的设计,但效果出奇的好。秘诀何在?他最大的本领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和陌生的学生建立非常亲密的关系。一节课下来,他跟孩子成了朋友,学生离开教室时依依不舍,就像和亲人告别一样。我亲眼看到一个孩子下课后抱住他痛哭流涕,舍不得他走。但这一切都不是通过煽情得到的。他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大师,却被人当成了学科专家,反复跟他探讨学科问题,如某个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对某个知识点如何处理等。我认为他的课是“生命的对话”,而学习他的人希望达成的是“知识的对话”,结果就是:表面看收获很大,实际上毫无收获。

师生关系是教师所要面对的关系之一且是显性的,还包括同事关系、与家长的关系等都属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教师还要面对知识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课程之间的关系、过去与未来的关系等各种隐性的关系,教师可谓是关系的存在。在前面,我曾提出一个观点“我就是课程”,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我就是数学、我就是艺术。单方面强调这一关系则会导致“我”的迷失,被语文、数学、艺术等改造之后的“我”还是“我”吗,“我”消失在课程之中会不会被课程异化?因此,这一观点的逆定理“课程就是我”同样是成立的。站在讲台上,语文就是我,数学就是我,艺术就是我,我所教授的课程是我的课程,甚至是我本身。我与课程的融合和互动,这一关系的建立,使我具有了课程的特质(教育的意义),也使课程具有了我的特质(人的意义 )。这样一来,教师传授的知识就成为有生命的知识,教学就成为“生命的对话”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对话”。

对话是维系、发展关系的重要途径,我目前还不敢说它是唯一途径。教育即关系,那么教学就是对话。知识是对话的目的吗?或是说对话的目的是获取、发展某种知识?如果我们这么认为,那么无疑是把教师异化为课程,一本字典、一部专业书籍、或是一台计算机。如果教师自己也这么认为,则是对自我的异化。在教师失去对知识的统治权的今天,这种异化导致教师自我认知的迷茫。事实上知识是对话的工具而不是对话的目的,是通过知识进行对话而不是通过对话实现知识。你带领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目的在于不断地丰富拓展你们的对话,让你们的对话更加深入、顺畅。

开始,你带领学生学习语言,因为语言是对话的基本工具。仅仅在这个短暂的开始,语言是学习的目的。随后,你们便利用习得的语言进行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语言也得到发展。再后来,你们又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发展出书面语言,因为你们对对话有了更高的期许,你们希望通过符号把对话保留下来,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美妙和更加深入地交流,所以你们开始学习各种修辞、表达方式。其实,学习这些都不是目的,唯一的目的是交流,更好地进行对话。这些还不够,于是你们又学习图表语言,用数据和图示说话。还不够,你们又学习数学语言、科学语言、艺术语言、历史语言、地理语言,等等。就本质而言,每个学科都是一门用以对话的语言,每个学科的学习都以这个学科的知识为语言工具开展的对话,就像去英国要学习英语,去德国要学习德语一样、去意大利要学习意大利语一样。

去意大利要学习意大利语,所以学意大利语并不是目的,这很容易理解。但是,紧跟着又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去意大利?这个问题不解决,也就是说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去意大利的话,那意大利语作为工具的价值就无法体现。“读书无用论”就是这样产生的:我不想成为数学家为什么学数学、我不想靠研究物理谋生为什么学习物理?我不想当歌唱家为什么学习五线谱?强制则会把工具变成目的,不去意大利也要学习意大利语,就变成为了学习意大利语而学习意大利语。在我们的教育中,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很多学科的学习、很多学生的学习,都因为没有回答出“为什么学”,就像不知道“为什么去意大利”一样,导致学科学习呈现目的性的存在——为了学数学而学数学,为了学物理而学物理,为了学化学而学化学。工具一旦变成目的立即对人产生绑架,学科学习变成一道道枷锁把人束缚起来,而不是使人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更大的自由。在学校教育中,学习日益成为折磨和摧残是显而易见的。

“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其实这才是人们学习意大利语的目的。那里是艺术之都,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徜徉在罗马、米兰的街头,我会感受到世界的多样性和自我的独特性。为了更好的与这个国家、这里的文化对话,为了更好的感受这里的艺术气息,并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要学习意大利语。孩子们为什么要学习深奥的数学、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物理、化学知识、为什么要如此费力的学习语文,但他并不想当作家?学习这些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他们掌握一种语言工具,从而与更广阔的世界对话,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世界的丰富性,从而更好的处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不久前和朋友约饭,几个人为吃什么发生争执,有人说吃炒菜,有人说吃火锅,有人说吃烧烤。说吃炒菜的说吃火锅没意思,说吃火锅的说吃烧烤没意思,说吃烧烤的说吃炒菜没意思。争论不休之际忽然有人说:吃啥不行,咱又不是为了吃。哥几个好长时间没见了,大家见面聊聊,吃啥都行。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家立即不再坚持,马路边找了一家安静的小店,觥筹交错,相谈甚欢。吃不是目的,联络感情深化关系才是目的。商务宴请为什么讲究排场,因为要发展商务关系。家庭聚会为什么要讲究环境,因为要融洽家庭关系。总之,吃不是目的,但并不意味吃可以糊弄。教育也是如此,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都不是目的,建立与世界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更好的实现自己、发展自己,才是真正的目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些科目的学习可以糊弄。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中教师是教育关系总和。在教师身上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知识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等各种关系。在裕龙菜市场遇到一个熟人,叫我李老师,我正在肉摊前挑选一块五花肉。寒暄几句他走了,但卖肉的小伙子立即表现出好奇,脸上的神态和表情丰富起来。他问我:“您是当老师的?”在这一瞬间,站在他面前的我不是一个单纯的顾客,是一个关系的综合体,他是从各种关系的视角来看待我。他会把我和他的孩子、或是和自己的学生生涯建立起联系,我们之间的关系因此变得复杂。如果我否认自己是教师,解除这些关系,那么我在他眼里就立刻变成一个普普通通买肉的人,我们之间只有买卖的关系。

这就是教师,他是关系的综合体,是作为关系存在的人。确切的讲,教师是生活在关系网中的人。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