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滥用的师德
被滥用的师德
作者:李广生
师德,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对于这一观点,我相信大家都不会有异议,实施师德的一票否决更是非常必要,而并不是因为当前的师德状况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教师是用生命工作的人——请允许我不厌其烦地重复这句话,而且教育是关乎未来的事业,所以教师的道德水平将会对教育品质产生重要影响。道德说教的作用对中小学生来说微乎其微,道德表率的作用才是更直接、更有效的。身教重于言传,在德育中表现的更加明显。我们希望教师都能成为道德楷模,在他们的影响和熏陶下,我们的下一代都成为有道德有情操的人,从而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立德才能树人,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对师德提出较高要求。
但是,师德的边界非常不容易清晰界定。教师的哪种言行属于师德问题?即便是对学生造成了伤害,就一定是师德问题吗?这很难回答。用简单甚至粗暴的方式直接把它们划为师德的范畴,处理起来相当容易,一票否决就可以了,但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这也意味着,当前令人担忧的师德状况,也许不全是师德问题。同时,这样做还会给处于复杂工作环境中的一线教师带来沉重的压力,让大家刻意规避师德的高压线,而不是追慕师德、修养师德。
新颁布的《中小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六方面要求,分别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考察这六方面的具体内容可谓是无所不包,与其说它是师德的规范,不如说它是对教师的全面要求。但是,严格遵循这些标准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吗?答案并不那么肯定。因为教与学的关系就本质而言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且是完整的、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不是教书的工具,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作为自然的人,维系他们关系的是情感。情感的纽带一旦断裂,师生之间还剩下什么、真正意义的教育还能发生吗?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就像不能只重视智商而忽视情商一样,情感不仅是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的目标,伴随教育的全过程。简而言之即是,一名教师,即使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但仅仅因为性格方面的原因,比如孤僻、冷漠、急躁等,也不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就像我在上文所说的那样,教师不仅需要高水平,而且需要高情商。
师德被滥用之后很多问题被淹没其中,导致我们分不清,到底是教师的师德出了问题,还是其他方面出了问题。因为情感和道德自古以来纠缠不清的关系,到底是情感失控还是道德失范,常常让我们莫衷一是。我曾认识这样一位年轻教师,他很有上进心,如果用师德规范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可以说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教师。但是,像很多有上进心的年轻人一样,他也有急躁的毛病,在课堂上和学生发生了冲突。情急之下,他说了不该说的话,被举报到相关部门,认定为师德问题,并受到处分。他和我聊起这件事时忿忿不平,他不能接受有关部门对他师德的质疑和否定,用他自己的话说:正因为我对工作高度负责,才去管理和教育那个违反纪律的学生,怎么倒成了我的师德有问题,难道置若罔闻、不理不睬、不负责任才是师德高尚的表现?他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难题,也是很多教师都面对的难题。
有人认为情感是道德的基础,一切美德均来自美好的情感;有人认为道德是情感的基础,所有的情感都要接受道德的约束。很明显,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在一定的范围内都适用,但这并不能掩盖二者的区别,至少有一点非常明确:情感是内在的,道德是外在的。我们希望教师是内外兼修的“完人”,一方面他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世界要丰富而细腻。你有没有发现,这非常难。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其性格特征往往表现为感性的,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受到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的影响,甚至会有不理智的表现。我们希望教师是情感丰富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理解孩子,感受到孩子美好的精神世界;我们不希望教师是孤僻的、冷漠的、迟钝的、缺乏同情心的;我们希望孩子快乐时教师的心里也荡漾着幸福的浪花,孩子悲伤时教师的眼神中流露出同情的目光,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能够给他们以热情的鼓励。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承担情感失控带来的风险,因为教师也是人,而且是个普通人,他不可能把情感拿捏得那么准确,何况他面对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一群孩子。
情感缺失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情感泛滥的教育则是可怕的教育。在感性和理性的中间地带,教师们小心翼翼的行走。所以我提出情商问题,并把情感问题和道德问题区别对待。师德被滥用——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于师德,会对教师的情感造成伤害,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冷漠,而冷漠可以说是教育的杀手。加强师德修养固然重要,但要特别谨慎的对待师德问题,不能让师德成为一把吓人的利剑。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