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机枪不够,轻机枪来凑!德械师一个营,仅6挺重机枪

二战时期,各国军方高层普遍认为,基层部队的火力支柱应是多人操控的重机枪或者通用机枪。毕竟这些武器使用弹链供弹,火力持续性强,射程远,可以轻松地对敌方步兵形成火力压制。那么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火力支柱为何会是轻机枪呢?
抗战期间,国内军工基础薄弱,许多重要的设备和技术极度的缺乏。这也导致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无法制式化和自给自足,许多重型武器只能依靠国外进口。然而少量的重型武器,对于国内的数百万军队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另外当时中国的军工,只能勉强生产少量的轻型武器。对于重机枪这种结构复杂的武器来说,根本无法做到大规模生产。因此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重机枪数量非常少。以嫡系德械师为例,一个营也不超过6挺重机枪。这还是国军的精锐部队,其它杂牌军那就更不用提了。
既然重机枪不够,那么只能轻机枪来凑。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最广泛的轻机枪就是捷克式ZB-26。此枪结构简单,不需高超的工艺,加之射击性能优秀,便于维护等优势,受到中国军队的欢迎。抗战前夕,中国购买和仿制的捷克式轻机枪就超过十万挺。
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缺乏重火力,所以轻重机枪成为日军最大威胁。然而日军的92式步兵炮和89式掷弹筒却是摧毁中国军队机枪阵地的神器。重机枪虽然火力足,但不方便携带。在战场上,它只要暴露火力,就很难转移。故而中国军队的重机枪往往成为日军的活靶,而轻机枪可以频繁转移。再加上中国军队装备数量多,自然成为基层部队火力支柱。
(0)

相关推荐